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31 毫秒
1.
心理学视野下的和谐社会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人是和谐社会发展的主体,要实现人与自身、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的全面和谐,人首先要有健康的心理,有一个平衡的精神世界,才有可能实现与他人的和谐相处,并最终实现人与社会、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而一个稳定、和谐的社会又是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实现人的心理健康的基础和前提。因此,在心理学视野下,和谐社会必然是社会和谐与心理和谐高度一致的社会。  相似文献   

2.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具有表象和实质之分。和谐的社会现象是和谐社会表象,社会人的心理和谐是构建和谐社会的实质。只有社会人心理和谐,才能真正实现社会和谐。公平、正义是心理和谐的平衡点,治政和谐是心理和谐的保证。作为治政者,要注意培养社会人的心理和谐,使之具有幸福感、满足感、安全感、知恩感、换位感等等心理感受,从而实现社会的和谐。  相似文献   

3.
当今社会越来越强调社会的和谐发展,这当中也包括教育与其他社会系统的和谐发展以及教育自身的和谐发展.社会的主体是人,所以社会的和谐发展,其前提必然是作为社会主体的人的和谐发展.人的和谐发展不是自发实现的,而是教育的结果.唯有和谐的教育才能培养出以和谐为宗旨的人,协调并整体优化各种教育因素,创设和谐的育人氛围,使受教育者具有优良的品德、灵活的知识、创造的能力、文雅的举止、健康的心理、健壮的体魄.本文仅就如何在高中生物教学中实施和谐教育谈谈自己的认识.  相似文献   

4.
教育是培养人的活动,是人类创设的以满足个体发展需要的特殊环境,具有满足人自身发展需要的客观属性。课程与教学的价值就是对人和社会的需要的满足,或者说是人的发展价值和社会发展价值。新课程与教学在传统特别注重人的社会发展价值的基础上更加注重人的发展价值。以人为本,把生命发展的全面性、独特性、自主性、生成性和现实性作为基本的价值取向。实现生命发展的课程与教学实践行动转型,将更加有利于学生全面和谐发展,从而实现教育人性关怀的终极目标。  相似文献   

5.
就业思想政治教育对人的生存和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和作用。就业思想政治教育价值具体表现为它的生存论价值、方法论价值、创新论价值和发展论价值。其生存论价值体现在使教育对象更好地立足社会并获得生存和发展的条件,实现教育满足人的生存需要所具有的个体价值和满足社会进步需要所具有的社会价值的统一;方法论价值体现在既注重知识的重要性和理论化内容,又强调价值的现实性和生活化内容,能够开拓主体自我价值实现的新途径;创新论价值体现在培育人的创新意识、激发人的创新动力、培养人的创新能力、营造创新文化氛围;发展论价值体现在满足人自由而全面发展的需要,满足人与社会和谐发展的需求。  相似文献   

6.
和谐社会建设过程中,思想政治教育的价值是在和谐社会构建及其实现对人的健康与和谐发展的基本诉求中生成的,其主要价值是根据和谐社会发展的要求促进人的健康而和谐的发展,为社会的和谐发展提供健康的价值观念支持和人力系统支持。这一价值的实现,必须通过现代思想政治教育育人功能的开发和社会思想政治教育环境的优化,才能得以有效实现。  相似文献   

7.
马克思恩格斯社会和谐思想内蕴于其共产主义思想,运用唯物史观和唯物辩证法作为研究的基本方法,具有很强的科学性;研究内容概括为三个方面,即社会和谐的基本内容是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人以及人与自身之间的和谐,社会和谐必须以生产力的高度发展为前提,社会和谐的核心是实现人的自由全面发展。  相似文献   

8.
马克思恩格斯社会和谐思想内蕴于其共产主义思想,运用唯物史观和唯物辩证法作为研究的基本方法,具有很强的科学性;研究内容概括为三个方面,即社会和谐的基本内容是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人以及人与自身之间的和谐,社会和谐必须以生产力的高度发展为前提,社会和谐的核心是实现人的自由全面发展。  相似文献   

9.
黄达颖 《文教资料》2011,(4):116-117
社会的和谐很大程度上取决于社会主体的思想道德水平,将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纳入和谐社会视野,以主体性德育为切入点,从马克思关于"人的全面自由发展"作为社会发展的价值目标出发,在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渗透我国传统文化中"和而不同"、"异中求同"的和谐共生辩证思想,以期对实现人与社会的全方位和谐具有启示和推动作用。  相似文献   

10.
个人内心的和谐与社会和谐从根本上来说是一致的。马克思关于人的自由全面发展观的实质在于使人在社会中确立自己的价值和主体地位,从而在根本上达到人的自我实现、自我发展与自我完善,以求得个人发展和人类社会发展的和谐一致。因此,借鉴中国传统文化中人文关怀资源,引导学生树立自觉的主体意识,构建理性的批判精神,实现与社会的和谐共融,为建设和谐社会提供高度的凝聚力和精神支持。  相似文献   

11.
和谐,自古以来就是人类所追求的价值取向之一;而和谐社会,则一直被人们视为人类社会发展的一种理想模式。中国古代道家的和谐思想为现代人建构当代的和谐社会观念提供了价值参考和理论借鉴。在实践上,它有利于环境保护和社会的可持续发展,有利于社会稳定,有利于人的身心和谐。所以,只有遵从"道",不违背自然规律,才能实现人与自然、人与人、人的身心三者的和谐。  相似文献   

12.
实践"以人为本"发展价值观,必须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全面协调发展观,为实现好广大人民利益打下物质基础。确立社会发展与进步的人文标准,认真解决民生问题,不断提高人民生活水平。注重维护社会公平,让全体人民共享发展成果。倡导科学的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树立正确的生态价值观,走人与自然和谐共存之路。  相似文献   

13.
社会和谐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属性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社会和谐是科学社会主义理论对未来社会科学构想的本质诉求,是我党探索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不懈追求.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核心价值观是以人为本,坚持以人为本和科学发展观,实行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实现社会和谐,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  相似文献   

14.
价值多元化是现代化进行到20世纪以来非常突出的现象,它给“人的自由而全面的发展”提供了重要平台,但也提出了一个重大时代课题,就是在无可回避的价值多元化背景中,社会的高度统一与和谐问题。西方学术界对此进行了长期而热烈的讨论。社会民主主义及西方马克思主义为解决多元化问题做出了很好的尝试,但由于其深受自由主义文化的影响,难以有根本性地解决方案。只有坚持唯物主义的辩证法,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这个“一”去统摄思想领域的“多”,才能很好地解决价值多元化问题,形成中心突出、百花齐放、社会和谐的繁荣局面。  相似文献   

15.
"中国模式"的哲学意蕴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中国模式”概念的提出,为研究我国社会发展提供了新的视角。中国模式不仅包括我国现代化建设成功的实践经验,而且包括党在各个时期先进的发展理念,具有丰富的哲学意蕴。在历史观层面上,中国特色的发展模式,体现了社会发展合规律性和合目的性的统一;在认识论层面上,注重全面、协调和可持续发展的发展模式,体现了系统思维的基本原则;在价值论层面上,以人为本的发展模式,体现了价值关怀的理想与现实的统一。  相似文献   

16.
从生命教育的角度入手,通过反思"和谐"观所包含的生命主题要素及其作用,寻求大学生核心价值观教育的有效途径。根据生命实现自我超越的四个归宿点,可以在精神和组织层面分别找到生命教育的主题,并以此作为大学生核心价值观建构的基本依托,即通过爱己实现个体生命内在的超越性和谐,通过爱人实现生命主体间的人际和谐,通过爱国实现生命主体间的社会和谐,通过爱天下实现生命主体间的世界和谐。  相似文献   

17.
内心和谐是一种心理状态,是一种价值观念。内心和谐与否受到外部社会环境的影响,同时也影响着外部的社会环境。人的内心和谐是人与社会和谐、人与自然和谐的基础。当代社会中,存在的许多现象暴露出人们内心的不和谐。要想达到内心和谐就需要注重自身修养,进行良好的自制和调节。  相似文献   

18.
重建道德伦理体系成为摆在全社会面前的急迫任务,以孝悌为核心的家庭伦理在维护家庭稳定方面起着重要作用。建立现代社会的公德体系呼唤伦理道德从家庭走向社会,孝道是中国人生活中的绝对价值,具有信仰的功能。大学生孝道教育是开启人性的钥匙,家庭伦理的核心,是良好人际关系的基石,是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因素,促进大学生个体身心和谐、家庭和谐,以至社会和谐。  相似文献   

19.
郑观应民本思想对保持社会和谐的价值述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建国五十多年来,有关郑观应的研究取得了显著的成绩,然而学界对郑观应民本思想的研究尚不多。郑观应的民本思想是中华民族的一笔宝贵精神财富:他提出了君主欲“永为天下之人主”,必“然视己为天下之人役”的民本思想,其思想中已闪现了“情为民所系,利为民所谋,权为民所用”的火花;他一生探求富民强国之路,关注民生,其思想主张对保持当时社会的和谐,推动社会改良具有历史进步作用。因此,研究他的思想,不仅有学术意义,而且对中国共产党加强执政能力建设,领导全国人民建设和谐社会有一定启示意义。  相似文献   

20.
科举的社会化,实质上是考试和人的价值的中心化。它标志着人把自身作为实现非人目的之手段观念的消退,反映了“人是目的”认识的升华。科举考试立兴于对人的价值的关注和人的价值实现途径的创新,而衰废于对人的价值认识的偏误和对人的价值实现模式的固化。科举考试的不朽之功在于:将以人为本的考试宗旨定格于促进人自身的发展;将人的价值实现系于人自身的自主与自由进取,以及规范公平的良性竞争;将社会差异性利益的取得和稀缺性职位资源分配的机会均等、能级利相称,寄责于对人的学识才能评价标准的客观公正掌控。它为人的改造、人的治理、人的发展和人的价值实现,提供了规律性的动力机制。而重共性轻个性,重人文轻科技,重继承轻创新,重治权轻人权,则是科举考试有碍于人的自主与自由发展、影响人的价值实现的严重缺失。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