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民法典》针对名誉权保护领域存在的突出问题作了较为详细的规定:厘清名誉和名誉权的内涵、协调个人名誉保护与公共媒体监督之间的关系、明确文艺创作与名誉权保护的关系、赋予民事主体更正删除权。在现有法律框架内,作为人工智能分支的深度伪造技术对个人名誉权造成侵犯:个人信息泄露,破坏受害人心理屏障;搜集材料困难导致证明个人名誉权损害较难;个人合法权利受侵,行使更正权受限;物质损害补偿难以抚慰受害者。针对上述问题与成因,亟待从《民法典》的角度,加强对个人信息安全保护,继续推进网络实名制;举证责任倒置,减轻举证负担;优化网络侵权规则,设定初步审查义务;采取事后救济,完善民事精神赔偿等,以实现深度伪造技术下《民法典》对个人名誉权的有效保护。  相似文献   

2.
模拟法官A张东的行为未侵犯小云的肖像权我国《民法通则》第100条规定:"公民享有肖像权,未经本人同意,不得以营利为目的使用公民的肖像。"张东的行为虽然未经小云本人同意,但并不是以营利为目的使用公民肖像,所以,张东的行为未侵犯小云的肖像权。  相似文献   

3.
事实因果关系不明侵权中的比例责任,是以侵权行为造成特定损害的可能性比例作为因果关系成立的标准进而按比例分配责任。尽管我国司法实践中存在大量适用比例责任理念进行裁判的做法,但因欠缺明确的法律依据,导致法律规范适用不统一、无法可依等现象较为普遍。比例责任体现对社会风险的合理分配,其核心价值与《民法典》内外体系契合,通过法律解释的途径将其引入我国私法体系具有可行性。具言之,若属于事实因果关系不明的数人污染环境致损侵权,则适用《民法典》第1231条;其它类型的数人侵权则适用《民法典》第1172条;其它事实因果关系不明的单独侵权案件,应当适用《民法典》第1165条。  相似文献   

4.
我国 《民法典》 将生态环境损害纳入环境侵权救济范畴,以修复责任作为生态环境损害的责任承担方式.在环境侵权视域中,通过类型化研究传统环境侵权责任承担方式,并结合相关环境侵权案例中责任承担方式的分析,阐明了"生态环境修复"是"恢复原状"的扩张,《民法典》确立修复责任具有正当性.但是,《民法典》第一千二百三十四条仅规定修复责任请求权主体为国家规定的机关或者法律规定的组织,而在生态环境损害与人身或财产损害两类损害并存时,私主体并不能依据《民法典》享有修复责任请求权.因此,需要通过修订《环境保护法》或者出台相关司法解释赋予私主体修复责任请求权.  相似文献   

5.
自然人的个人信息是民法典规定的一种新型人格权益,其受到侵害造成精神损害可以请求精神损害赔偿。但在当前的规则下,个人信息侵权精神损害赔偿的请求权基础应该是民法典第1 183条还是个人信息保护法第69条,颇有争议。侵犯个人信息权益的主体分为个人信息处理者和非个人信息处理者,此两类主体实施侵权所适用的责任规则不同,非个人信息处理者侵权中权利人主张精神损害赔偿应该适用民法典第1 183条,而个人信息处理者侵权中权利人请求精神损害赔偿应该适用个人信息保护法第69条,同时,也应该适用不同的规则计算精神损害赔偿数额。  相似文献   

6.
《民法典》第1232条在环境侵权领域首次引入惩罚性赔偿制度,在保护环境私益的同时形成了对环境公法责任的有利补充。但结合实践案例来看,该制度当前在适用上仍存在请求权主体宽泛、举证责任规则不当、赔偿金额缺乏法定标准以及与公法责任冲突竞合等问题,在制度的规制完善上更应注重适用范围限缩、合理分配程序责任、建立法定赔偿标准及责任竞合下的顺位抵扣机制以实现其制度价值。  相似文献   

7.
《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第1176条首次将自甘风险规则纳入法律规制范围内具有重大意义。对于该规则适用范围,《民法典》将其限定于“有一定风险的文体活动”,此举排除了除文体活动外其他特定风险行为适用自甘风险规则的可能性,与司法实践存在一定脱节。自甘风险规则适用范围的扩大化具有必要性及合理性,应将自甘风险规则的适用范围扩大至“一般风险活动”。  相似文献   

8.
肖像权是指公民通过造型艺术或者其他方式在客观上再现自己的形象(照片、画像、录像、雕塑像及其他有载体的视感影像)所享有的专有权以及依法所具有的不可侵犯的人格权利。肖像权的主体是公民本人,法人等社会组织不具有肖像权。肖像权的客体是特定公民的肖像,包括群像中的特定人物肖像权具有以下内容:1.肖像的专有权。公民拥有自己肖像的权利,任何人负有保护他人肖像的义务,不得侮辱性地损坏他人的肖像,不得未经本人同意而取得或使用他人肖像。2.肖像的处分权。肖像的专有权决定了肖像权只能由公民本人或其法定代理人行使。这一权利是公民对其肖像权的实体处分,也就是说,公民对他人能否使用自己  相似文献   

9.
《民法典》第1234条所创设的生态环境损害代修复制度,授予"国家规定的机关"和"法律规定的组织"以私法上的代修复行权主体资格,一定程度上拓展了《民法典·侵权责任编》的环保功能.该项制度之实质,乃立法者尝试将环境行政代履行这一公法机制引入私法领域,并对其加以适当改造,使之适应《民法典·侵权责任编》间接救济生态环境损害的"...  相似文献   

10.
网络日渐深入我们的日常实际生活,也在深刻地改变着我们自身及身边的一切,网络链接是互联网不可或缺的技术,然而,链接技术自从诞生以来,很多网站因设置了链接而导致了侵权纠纷。本文通过解读《侵权责任法》第36条的规定,分析其对网络链接侵权行为的规制及影响。在此基础上结合适用中存在的有关问题,对立法提出改良的合理建议,以促进《侵权责任法》第36条能够发挥更好的功能。  相似文献   

11.
民事自助制度通过《民法典》侵权责任编第1177条在我国法律上得到确立。在特定条件下,公民以权利(益)自救为目的约束他人人身自由具有正当性。《民法典》第1177条第1款前句中对“受害人”与“侵害人”的规定可以被解释为包含债权人与债务人。人身拘束型民事自助行为的构成包含目的要件、情势要件、手段要件及限度要件,且具体要件认定相较涉及于侵害人财产的自助行为有所不同。“立即请求有关国家机关处理”并非自助行为的构成要件而宜视为一般情况下的行为后义务。司法实践中应充分考量自助行为人行为时的主客观情况,维护公民自救权利,遏制恶意利用民事自助制度损害他人权益的行为。  相似文献   

12.
《民法典》侵权责任编中共同侵权规则体系的建构虽已完成,但对相关一些条文的争议仍未停止,其中尤以《民法典》第1168条中"共同"是否包括共同过失、是否包括故意与过失相结合的情形之争论为甚.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数人侵权形态 日益多样,狭义共同侵权中"共同实施"含义的科学、正确理解,对于保障司法裁判统一性、确定性、公正性至关重要."共同过错说"遵循了弥补被侵权人损害的基本要求,符合条文解释的体系性要求,能够实现规则之间的协调,同时也能够对接域外各国侵权法相关立法规则的理念和思路.在对《民法典》第1168条的解释与适用中,应当以填补受害人所受损害为根本出发点、以救济私权为核心,这样才能够实现共同侵权规则的科学性、体系性和逻辑性的内在统一,促进规则的效率提升,回应司法实践现状与时代进步.  相似文献   

13.
《民法典》融入思政课是践行习近平法治思想的必修内容,是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重要选择,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战略举措。当前,《民法典》融入高校思政课存在特殊教育功能挖掘不力、教学方案陈旧、教学策划缺乏创新性等不足。《民法典》深度融入高校思政课教与学的路径是:深究《民法典》的特殊功能,重构教学的顶层设计;聚焦《民法典》的核心要义,大胆改革教学的实施方案;突出《民法典》的主体内容,试行创建“法治校园”。  相似文献   

14.
民法典侵权责任编三次审议稿第960条规定了精神损害赔偿制度,同时《民法总则》第187条为刑事责任与民事责任竞合时的处理确立了"互不影响"原则。然而,民刑交错中的精神损害与普通民事侵权造成的精神损害在事实基础、法律功能和法律后果上存在诸多差异,民事领域的相关规定不能直接适用于民刑交错领域,因此民刑交错中精神损害赔偿制度的细节问题,尤其是主体、受保护权益、行为、严重性等问题值得探究。  相似文献   

15.
《宜宾学院学报》2021,(1):42-49
《民法典》第九百九十六条的立法意旨在于解决因纯粹违约行为造成严重精神损害场合,受损害人无法得到完全救济的法律问题。第九百九十六条中精神损害赔偿请求权性质为侵权请求权,在法条适用中受损害人可以同时请求违约人承担违约责任和侵权责任,因为该法条是为充分保护边缘案例的受损害人而排除责任竞合的特殊规定。  相似文献   

16.
《民法典》第1159条第2分句将必留份制度扩张至法定继承和民事执行法,同时《民法典》第1131条遗产酌给请求权降低了《继承法》第14条的实质标准,在法定继承范围内,必留份制度扩张的法律效果是引起了法典体系的不协调,实际上架空了第1131条。因此,有必要放弃第1159条第2分句,让遗产酌给请求权只适用于法定继承,让必留份制度回归遗嘱继承、遗赠领域,在遗产处理时将必留份制度中“必要的遗产”与《民事诉讼法》第251条之“生活必需品”作统一解释。为防止必留份制度重新被改造成特留份制度,应建立《民法典》第1141条必留份制度与婚姻家庭法上法定扶养义务的体系关联,必留份权利人的资格应结合法定扶养义务进行次序安排。  相似文献   

17.
肖像是公民通过一定物质载体的客观再现。肖像权是公民对以在自己的肖像上所体现的利益为内容的人格机,它直接关系到公民的人格尊严及形象的社会评价,是公民享有的基本人身权、绝对权。肖像权保护的主要是指视觉形象的造型艺术。凡未经肖像人同意而使用其肖像,擅自创制他人肖像,擅自占有他人肖像,以及侮辱他人肖像等,均构成对肖像权的侵害。侵害肖像权的违法行为,必须依法赔偿和追究责任。  相似文献   

18.
深度伪造技术的出现,使篡改或生成高度逼真且难以辨别的音视频内容变成现实。通过阐述深度伪造技术的产生和操作方式,分析深度伪造技术的应用可能引发的伦理风险、异化风险和法律风险,提出从科技伦理规范、专门技术机构、平台自律规范、法律制度4个方面建立多元互动的规制体系,为深度伪造技术的规制提供多种可能。  相似文献   

19.
国家应如何控制生育这一私密性活动,以实现保护“未来的人”的目标,是学者念兹在兹的重大议题。以美国面临生育自由与生育管制时的漫长拉锯为鉴,我国可以考虑逐步从公法管控迈向私法治理。由此出发,应适当放开辅助生殖技术的应用,逐步取消生育登记结婚限制。与此同时,借助《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第1002条、第1007条以及第1054条前段规定的无效制度规范生育行为;通过《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第1002条、第1054条后段以及第1071条第1款之规定,保障已出生子女的法律地位。  相似文献   

20.
《法律援助法》第63条列举了法律援助人员损害受援人利益的主要情形并规定相应的行政处罚,但是,行政处罚不能直接弥补受援人的损失。对于已经造成的受援人损失问题,可以通过法律援助人员及其所在机构承担民事责任得到解决。不同情形下民事责任的请求权基础存在差异,具体表现为:法律援助人员怠于履行法律援助义务的请求权基础是《民法典》第929条第1款规定;法律援助人员擅自终止提供法律援助的请求权基础是《民法典》第933条规定;法律援助人员收取受援人财物的请求权基础是《民法典》第985条规定;法律援助人员泄露个人隐私的请求权基础是《民法典》1165条第1款和第1167条之规定。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