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彭亮 《江苏教育》2023,(44):21-24
《义务教育课程方案(2022年版)》明确提出:强化学科实践,注重“做中学”。学科实践是课程育人方式变革的一种尝试。小学数学学科实践是提升数学素养的一种学习方式。它需要从“学习情境应确保真实性”“学习方式应体现‘做中共学’”“学习任务应兼具多切入性和挑战性”以及“学习评价应凸显层次性和表现性”等要义出发予以落实。“学科大课堂”即是体现小学数学学科实践的一项有意义的尝试和探索。  相似文献   

2.
《福建教育》2023,(7):4-5
<正>开篇语:《义务教育课程方案(2022年版)》在“基本原则”中提出“变革育人方式,突出实践”,要求突出学科思想方法和探究方式的学习,加强知行合一、学思结合,倡导“做中学”“用中学”“创中学”;在“课程实施”部分提出要“强化学科实践”,引导学生参与学科探究活动,经历发现问题、  相似文献   

3.
学科实践注重“做中学”,强调通过实践获取、理解与运用知识;注重创设真实情境,增强学生认识真实世界、解决真实问题的能力。因此,学科实践不仅要求学生具有强烈的自主性,而且强调真实的社会性。唯有如此,才能让课堂真正焕发光彩,实现育人方式根本性变革。初中道德与法治学科教学要以实践为抓手,通过引发情感共鸣达成情感内化,通过澄清价值认知实现明理增信,通过体验式实践促进知行合一,构建有真情实感、真知灼见、真正行动的新型学习中心课堂,实现学科育人方式根本性变革。  相似文献   

4.
学科实践作为一种重要的学习方式,有助于促进学科育人。相对于学科探究和学科活动,学科实践是一个更具包容性和概括性的方式,其指向做中学、用中学和创中学。根据物理学科特点,物理学科实践是“外部-内部-外部”不断交互迭代的过程。基于深度学习构建了物理学科实践教学策略,通过“激发认知冲突,突出核心任务”“基于合作实践,实现思维进阶”“探寻科学本质,迁移解决问题”,促进学科公共知识向个人意义知识转化、学科核心知识向学科核心素养转化。  相似文献   

5.
知识教育与实践教育脱节、轻视实践育人,是制约基础教育高质量发展的一大障碍。2022年版义务教育课程方案与课程标准强调素养导向、学科育人,着力推进以学科实践为标志的育人方式变革。中学地理学科实践的逻辑起点为“基于地理空间思想统筹实践整体”,逻辑中项为“结合实践要素联通学科实践过程”,逻辑终点为“落实地理课程要培养的核心素养”,并表现出三维(3D)样态:实践方式重在“做”(Doing)、实践内容“学科化”(Discipline)、实践情境的“发展性”(Developmental)。操作层面上的地理实践实施策略是主题化建构课程内容体系、推进问题式教学逻辑设计、设计合理的学习进阶路径、建设师生高效合作共同体。  相似文献   

6.
学科的本质是育人,2022年版《义务教育课程方案》和各学科《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将学科育人的内涵具体表达为发展学生核心素养,并指出学科实践是落实学科育人的具体路径。学科实践以学科独有的方式学习学科,彰显学科独特的育人价值;用实践的方式学习学科,使学科知识学习向发展素养转化;学科实践助力学科综合育人因素作用的发挥,实现学科知识与育人的统一。开展落实学科育人价值的学科实践活动,首先要将学科育人目标转化为具体可操作的学科实践目标;其次需基于学科特点设计高价值、多维度、形式多样的学科实践活动;再次要形成以问题为引领、活动为主线的学科实践运行逻辑;最后要提供多方面支持,促进学生独立地完成学科实践过程。  相似文献   

7.
<正>以教育目标观之,“教育强国”的内涵应聚焦在“让每一个学生身体强壮”“创造力强盛”“责任心强大”三个方面。在教育强国建设背景下,深化基础教育课程教学改革的方向便也明晰了起来,即:素养导向,培育未来新人;实践育人,全面走向做中学、用中学、创中学、合作中学;综合育人,在学科与生活的双向融合中发展学生核心素养。要实现这一目标,整体构建符合数字时代和知识社会个人及社会发展需要的基础教育课程与教学新体系必然成为当前深化改革的根本任务。  相似文献   

8.
聚焦学业质量标准,通过教育观念重塑和教学方式变革,探寻学科育人的创新路径,是落实学生核心素养培育的着力点。一是要重建教与学的关系,从指导学生“解题”转向引领学生“解决问题”,构建学科学习新方式。二是重建认识与实践的关系,倡导学生以学科专家从事学科研究与探索的方式来学习,开展学科实践探究新活动。三是重建分数与素养的关系,着眼“素养评价”,研制学业质量评测新标准。四是重建教材与生活的关系,立足本地资源、学校特色和学生生活等开发课程资源,拓展学科课程实施新资源。  相似文献   

9.
随着课程改革的持续深入,以项目、任务为载体的“做中学”教学方式获得广泛应用。其为教学注入活力的同时,也遇到“做”的设计与“学”的内容疏离、“做”的成果与“学”的目标疏离、“做”的实施与“学”的方式疏离的问题。研究认为,走出“做中学”的困境,有必要理解其中所蕴含的“知行合一”思想内核,并对其做进一步基于学科的诠释。界定“行”的方式——学科实践,锚定“知”的内容——概念性知识,设计“知”与“行”的媒介——驱动性问题。在学科教学中实现“知行合一”的可行路径为:以行促知,在教材教学中镶嵌项目;行以融知,在活动中包裹教材知识;行知互促,在真实生活中融通学科素养。  相似文献   

10.
“快乐生活日”是学校设置的独特课程日,是生活教育背景下的社区化儿童活动,主张课程育人、实践育人、活动育人、协同育人。以“全人发展”为目标的校园生活日有其实践的基本路径:生活启“智”,儿童在丰富的校园创业中生长智慧;生活学“劳”“,做中学”课程是生活劳育的土壤;生活向“美”,引领学生欣赏美、创造美,向美而行“。快乐生活日”由点及面,由散到聚,日渐形成一个开放的儿童社区,实现生活育人的总目标。  相似文献   

11.
<正>《义务教育课程方案(2022年版)》提出变革育人方式,全面强化课程的综合性与实践性,充分发挥实践的独特育人功能。“画数学”作为数学学科实践的创新举措,在学科实践育人方面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画数学”尊重学生的思维差异,鼓励学生进行想象和创新,是帮助学生理解数学概念、解决数学问题、发展数学思维的一种数学学习方式,其立足点是学生认知特点和数学学科本质。  相似文献   

12.
<正>“新课标新教材”背景下的课程改革聚焦育人方式的突破与创新,提出“进一步改进教学方式、学习方式和评价机制,将教、学、评有机结合,促进学生的自主学习、合作学习和探究学习”。由此,作为推进课程改革的主力军,教师应着力探索体现“教—学—评”一致的教学改革行动。多年来,在“实践—反思—实践”的基础上,我认为:依据课程标准,发现并围绕教学真实问题展开教研活动,以课题为杠杆,撬动教师教学方式与学生学习方式的改变,这是“做实教研,提升自己;做强学科,提升团队”的有效教研路径之一。  相似文献   

13.
研学旅行已成为中小学教育阶段的一门必修课程,是通过集体旅行、集中食宿方式开展的研究性学习和旅行体验相结合的校外教育活动。研学旅行课程设置有利于推进中小学育人方式的变革,让学校教育回归本性与初心。它具有主体在场性、具身体验性、综合育人性和开放生成性等主要特征;活动内容包括自然地理类、人文历史类、科技创新类、生活生产类、营地体验类等主要类型;实施模式主要有主题教育活动模式、融合学科研究性学习模式、营地实践教育模式、社团整合模式等,运用这些模式有利于推进研学旅行课程常态化开设,实现其预设目标。  相似文献   

14.
在注重精英教育和教育公平的双重背景下,新加坡探索出了一条以中学综合课程为主要形式的集招生、培养与输出为一体的基础学科拔尖人才选拔培养新路径。基于新加坡国立大学附属数理中学的考察发现,综合课程的实践策略主要是:招生环节注重通过高竞争甄选具有特色学科天赋的优质新生;培养环节注重运用多模块课程体系培养学生卓越能力;输出环节注重搭建深造平台助力拔尖人才持续成长。综合课程的实践特点主要有:课程设计兼顾专与博,聚焦学生特色学科能力培养;全流程“以评促培”,保障学生培养质量;重视“中大衔接”,疏通拔尖人才升学渠道。新加坡国立大学附属数理中学综合课程育人模式,对当前我国深化中学办学模式多样化改革,尤其是基础学科拔尖人才选拔培养模式改革具有诸多启示。  相似文献   

15.
学科“育人”是学科教学开展的“价值”体现,也是衡量课程教学实效性的主要方式.高中数学概念教学“育人”实践,既利于深化学生概念认识深度,逐步建构完整概念模型,又能导向学生概念实践,完成函数概念内化感知,形成良好的学科思维素养,以满足新课程学科“育人”增效的综合诉求.文章将以“函数的概念和图像”为例深入探究高中数学概念教学“育人”实践的有效路径,以期能提升数学概念育人实践的温度、宽度与广度.  相似文献   

16.
廖洪志 《四川教育》2023,(Z1):77-78
<正>学科实践活动课程是指在学生的生活经验基础上,以学科为依托,借助学生已有经验开展活动,发展学生综合能力和素养的课程,是以解决问题为核心组织开展内容丰富、方法灵活、形式多样的综合性学习活动。它既是一门具有系统性、综合性、实践性的课程,又是一种“在学中做,在做中学”的教育方式。在小学道德与法治课堂中引入学科实践活动,不仅有利于培养学生自主学习和探究兴趣,激发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还有利于提高学生综合素质和综合能力。  相似文献   

17.
“活动型学科课程”作为普通高中思想政治课程新的课程理念与学科定位,其实现需要通过教科书中的活动设计作为学科内容的载体和实践来支撑。普通高中思想政治教科书的活动设计可以从“有什么用”“怎么使用”“谁来使用”三个角度进行设计和理解,以此构成了“活动—内容—学科核心素养”(功能维度)、“活动—情境—议题”(实践维度)、“活动—学生—教师”(主体维度)三个层面的活动设计思路。以活动设计的这三个维度为指引,推进高中思想政治课教学形态的转变,从而在“活动型学科课程”理念的教科书呈现与教学落实上确立起行动共识。  相似文献   

18.
连碧红 《文教资料》2013,(19):162-164
生活是教育的根本目的。《品德与生活》、《品德与社会》课程定位于公民教育,课程的基本理念是“教孩子学会做人、学会做事”。其学科特点是德育为先,育人为本,能力为重,知识为基础;教学方式突出“活动性”和“做中学”的特点;课程的重心在于生活的智慧,生活的指导。品德课程能满足学生发展的需要,给予学生健康成长的保护,凸显育人价值。  相似文献   

19.
《普通高中新课程改革方案》中对课程改革中新课程的实施提出了“大力推进教育创新”。使学生“具有初步的科学和人文素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提高创新意识”的要求。因此,新课程标准下培养学生创造能力、创新思维。占有了举足轻重的地位。历史学科作为实现中学基础教育任务的一门基础学科,与其他科目一样.其目的应该为培养有思维、有见解、有创造性的人才奠定基础。那么,中学历史教学如何培养中学生的创造能力、创新思维及创新教育中应该避免的误区,以下谈谈自己的看法。  相似文献   

20.
师德教育是师范教育的重点,课程思政建设是师德教育的重要抓手。师德教育中的课程思政建设就是要挖掘师范专业学科中的思政教育资源,通过潜移默化的方式将师德师风教育渗透在各门课程教学中,引导学生做“四有”好老师。师范生师德教育中的课程思政建设能够提升师德教育的价值高度,提高师德教育的育人温度,增强教育实践的行动力度。高校需通过以下措施,推进师范教育中课程思政建设的逐步完善:完备学科课程体系建设,加强课程思政制度保障;深化学科教学改革,落实课程思政育人环节;拓宽育人渠道,探索实践育人途径;建立师德培育实践共同体,发扬教师榜样引领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