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96 毫秒
1.
生态环境是当今世界最热门的话题之一,也是全人类关注的重要问题。从人与自然的关系看,这一切环境问题都是人类活动的结果,是人类只关注自身利益所至。然而,人的行为均受其思想的支配,关爱生命、保护环境的思想,必然有利于环境保护;摧残生命、破坏环境的思想,只会带来环境问题。藏传佛教的思想体系中,不乏积极的生态思想,这些思想可以协调人类与自然的关系,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无疑都有利于生态保护。梳理和提炼这些思想资源,不仅有利于我们弘扬民族文化,而且也为我们解决环境问题提供理论借鉴和实践指导。本文基于这样的思考,就藏传佛教的生态思想及其社会影响,做一简要阐述与分析。  相似文献   

2.
《嘉应学院学报》2017,(12):74-78
《周礼》作为我国古代经国治民之典保存了西周的各种典章制度,这其中也不乏丰富的生态环境保护思想。梳理《周礼》的生态环保思想后,我们发现《周礼》是用协调人与自然之关系这一条线索将各种生态环保思想贯穿起来,它将山林川泽的保护,野生动植物资源的保护,农作物的保护,禽畜的保护和育种,以及灾害后的生态资源恢复等各种实践统一起来,即《周礼》的生态环保思想把自然的生态环境保护与人工环境的维护融合为一个有机整体,并进行了系统的表达。今天生态文明建设倡导要以系统工程思路抓生态建设,《周礼》这部生态环保的宝典对于我们系统地创造良好的生产生活环境有重要的启示。  相似文献   

3.
王铃  李文生 《课外阅读》2015,(4):184-185
党的十八大报告“美丽中国”概念的提出,体现了马克思主义生态思想在中国的运用与发展。以马克思主义生态思想为指导建设自然美、生态美、环境美的美丽中国,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态建设的目标,也是我们的追求,通过论述马克思主义生态文明思想与美丽中国的特征,从理论与实践的层面阐明建设美丽中国的重要意义,进而对建设美丽中国的路径作具体探析。  相似文献   

4.
马克思著作中蕴含丰富的生态思想,以往研究者大多从不同视角对马克思生态思想进行不同程度的研究和探讨,但很少从整体上进行考察和把握。马克思生态思想蕴含在他的自然观、实践观、科技观和历史观中,对其进行整体性考察,为我们体认马克思生态思想的精神实质、科学认识及处理当下面临的环境问题,提供了新的视角。  相似文献   

5.
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是彻底的环境理论,揭示了人类要走生态文明道路的必然性;推动人类生产生活方式绿色变革,推动人的存在方式和本质变革,使合乎人性的人向自然主义和人道主义复归;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自我革命和国际治理体系良善变革,为人类绿色和平发展合作共赢作出了重大贡献,发展了马克思生态文明思想和科学社会主义。我们要毫不动摇地坚持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高扬生态文明旗帜。  相似文献   

6.
提出生态思想的概念和生态思想的两层重要涵义。认为洞悉过去、考察现在、预测未来、积极防御是生态思想的思维闪光点;大处着眼、小处着手、用养结合、集约高效是生态思想的实践闪光点。再在环境问题与环境管理的基础上,指出生态思想的两层重要涵义对环境管理有实现双赢原则、全程管理原则和超前管理三个方面的启发。  相似文献   

7.
从20世纪80年代的环境保护思想、90年代的可持续发展思想到本世纪的生态文明建设思想,都充分表明了中国共产党在领导中国人民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过程中,对解决资源环境问题所进行的不懈努力和探索,也体现着其思想的不断深化。特别是十八大首次明确提出了“五位一体”的总体布局和发展战略,科学阐述了生态文明建设与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的关系,大大提升了人们对生态文明建设及其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相似文献   

8.
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是新时代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认识论、实践论、方法论的总集成,是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和建设人类美好地球家园的助推器,是我们党的理论与实践创新成果。这一科学理论具有鲜明的问题导向,从认知维度阐释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性,从目标维度擘画生态文明建设的美好蓝图,从策略维度深刻指明生态文明建设的实践路径。把握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内涵要义,需要从发展与保护、环境与民生、生态与政治、中国与世界等维度深入理解。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对于建设美丽中国具有重要的实践指导意义,为解决全球生态环境治理问题提供了中国智慧和实践样本。  相似文献   

9.
生态学是研究有机体与其环境相互作用的科学。而生态批评以研究文学、文化与自然关系为课题,把生态与文学有机地结合在一起,为文学批评带来了一股新鲜活泼的自然之风。《复活》对自然生态环境、社会生态环境以及它们对人物思想、性格和行动等的影响的描述,为我们勾画出了人与自然、人与社会等二元矛盾的搏斗图,体现了较高的文艺生态价值。  相似文献   

10.
马克思、恩格斯通过对人与自然的辩证理解以及对资本主义社会的环境现状的细致描述和对资本主义私有制、剥削制度的深入分析,将生态思想阐发出来,具有深厚的现实基础和理论基础,同时这一思想也为我们创新研究可持续发展、生态文明以及人的全面发展提供了坚实的理论基础,本文将从马克思恩格斯生态思想的来源及内容等方面对学术界的相关研究进行综合阐述。  相似文献   

11.
生态伦理学与环境教育的产生与发展有着共同的时代与社会背景,肩负着共同的历史使命一培养具有环境道德的新世纪国际公民。生态伦理学是环境教育的重要理论基础和支柱,在环境教育中处于核心地位。作为环境教育的主要内容和理论体系,生态伦理学除本身具有环境教育的功能外,它对环境教育起指导作用。  相似文献   

12.
在追求环境伦理的行动中,生态伦理与生态审美从不同的层面阐释了同一内涵;生态美学及生态审美作为一种媒介使人与自然、社会及人自身达到动态平衡。在生态伦理过程中,生态审美是人类的崇高需求,更是必要需求;生态美、生态审美在生态伦理过程中影响生态意识、生态价值观、生态伦理观;生态伦理是生态审美的创造性展现。生态伦理与生态审美具有统一性。  相似文献   

13.
老庄哲学具有丰富的生态伦理底蕴,其“自然”、“无为”、“知和”、“知常”、“知止”、“知足”的思想,与现代生态伦理学有许多契合之处。老庄生态伦理思想为当代人类战胜日益加剧的生态危机提供了独特的思想视角,对西方环境运动产生了广泛影响,成为不少西方学者建构生态哲学和环境伦理学的重要思想资源。当然,老庄生态伦理观也有其自身的历史局限,应该在今天的科学背景下加以完善,以对人类拯救环境危机做出更大贡献。  相似文献   

14.
儒家文化中蕴涵着丰富的生态伦理思想。儒家提倡“天人合一”的整体和谐,从这里出发,儒家普遍怀有一种热爱大自然的伦理情怀,即“仁民爱物”,这是儒家生态伦理思想的重要内容。更为可贵的是,儒家一再主张在实践中对自然万物既要合理利用,又要有效地进行保护,如“取之有时”、“取予有度”、“用之有节”等等。这些思想资源对今天建设生态文明有着重要的启发意义:儒家生态伦理思想的基本价值和道德取向,是进行生态道德教育、环境保护教育的重要内容;儒家的生态伦理实践观,对于建设生态文明、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的和谐社会,具有重要的启发和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15.
论少数民族生态伦理思想与和谐社会建设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少数民族在长期改造自然的过程中,逐渐形成了保护环境、美化自然的生态伦理观念。经过对民族地区传统生态伦理观及其特征的分析,表现了少数民族生态伦理与和谐社会生态建设的契合之处和现代价值,说明少数民族生态伦理思想在构建民族地区和谐社会建设中的作用。少数民族传统生态伦理所提倡的伦理规范、行为准则,通过生产生活习俗、宗教禁忌、习惯法等形式,以超自然的力量规范着人们对自然的道德行为,形成人们保护环境的生态意识和生态思维,为和谐社会生态伦理建设提供了理论来源。  相似文献   

16.
试论工程师伦理责任的生态转向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当前工程哲学和环境伦理学的话语中,似乎都缺少对工程师在环境中伦理责任问题的关注。早期工程师把对雇主保持忠诚放在首位,但这种伦理观念在生态危机愈演愈烈的今天已变得过于狭隘。工程师的社会角色地位、循环经济的价值诉求、人类的可持续发展以及人与自然的和谐都呼唤工程师承担更多的环境伦理责任,这必然导致工程师传统伦理责任的生态转向。探讨这些问题对深化工程哲学、环境伦理学的研究以及落实我国的科学发展观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与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7.
Given the fact that ecological issues are global and the fact that a large part of humanity is rooted in the Confucian tradition, it is pertinent to ask what lessons can be learnt from Confucianism, in terms of both ecological education and the current debate in environmental ethics. In this paper I argue that while Confucian ethics cannot, strictly speaking, be said to contain an environmental ethic, its main concepts and ideas do constitute a different level of thinking capable of being exploited as resources for ecological education, if not for solutions to the current environmental crisis. It also has the potential to resolve a dispute in the environmental debate in the West. In particular, I argue that Confucianism is committed to the idea that the environment has a value that, while in a sense connected with humans, is independent of humans. I show that Confucian virtues such as humanity, commitment to harmony, filial piety and so on have positive implications for ecological education.  相似文献   

18.
加强大学生的环境伦理教育是实现可持续发展战略的必然要求,可以为生态文明建设奠定坚实的基础,有利于扭转大学生的环境道德缺失现象,提高大学生的环境道德素质。高校作为人才培养的基地,必须重视大学生的环境伦理教育,探索有效的环境伦理教育方式,加强制度建设,培养和提高大学生的环境伦理意识。  相似文献   

19.
从环境价值观角度论环境法的立法目的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环境法立法的目的经历了不同大力历史形态--传统环境价值观、现代环境价值观,它的形成基础是“人本主义”、“生态利益中心主义”思想。从现代环境价值观及伦理学思想出发,环境法立法目的应是“人与自然的和谐共存、共同发展”,这符合现代环境伦理的环境立法的理想状态。  相似文献   

20.
马克思的自然观蕴含着非常丰富的生态伦理思想,对解决当代生态环境问题具有重要研究价值。人与自然的关系问题是生态伦理学的一项重要问题。马克思把人与自然的关系看作是一个较为复杂的统一对立的整体,同时也强调人类与自然之间相对的和谐关系的重要性,从而确立对当代生态环境伦理的价值取向。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