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06 毫秒
1.
谢富胜 《教学与研究》2000,25(10):19-26
西方学者围绕马克思的价值向生产价格转化理论展开了近百年的争论,争论经历了三个阶段19世纪末至20世纪初,关于<资本论>第一卷与第三卷是否矛盾问题的争论;20世纪上半叶至80年代,关于马克思的价值转化为生产价格理论的数字说明是否完善的争论即狭义转形问题;20世纪60年代起,又提出马克思的价值向生产价格转化的理论是否必要的问题即广义转形问题.  相似文献   

2.
篇作者期页8 16 2431O口一勺O自1人QUt了八jA性一勺内匕八匕丹了健正林严 政治、经济马克思主义万古长青正确认识和处理现阶段我国阶级斗争问题,“—学习十二大文件的体会从《资本论》的创作学习马克思的治学精神认真学习和正确运用马克思关于社会主义的经济理论马克思主义关于生产资料生产优先增长的理论与实践马克思五十年代手稿中的个人消费理论 —读<<经济学手稿(1857一1858年)>>札记机器人动摇不了马克思劳动价值论的科学结论西方学术界围绕《资本论》中“转形问题”的一场论争对《资本论》中逻辑必须与历史一致的新解《资本论》阐述…  相似文献   

3.
马克思危机理论研究具有前后相继的三个阶段:20世纪60年代初至80年代末对西方危机理论的评介,20世纪80年代末至21世纪初对中国危机问题的思考,以及2007年至今对马克思危机理论的系统研究。该研究存在三个焦点,即马克思经济危机理论的历史考察,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审视具体危机问题和国外马克思主义危机理论研究。当前的研究尚存在不足,涉及马克思是否有危机理论,马克思危机概念应当如何界定,以及马克思危机理论的中国化与时代化等问题。  相似文献   

4.
“转形理论”指的就是马克思在《资本论》第三卷中阐述的关于剩余价值转化为利润、利润转化为平均利润、从而商品价值转化为生产价格的理论。1894年《资本论》第三卷出版以来,反对马克思经济学说的资产阶级经济学家,以及那些自称的“马克思主义经济学家”,围绕着转形问题进行了一场旷日持久的论争,有的人以马克思《资本论》第三卷和第一卷相矛盾来否认马克思的劳动价值论,有的人对马克思在转形问题上的论证提出种种责难,有的  相似文献   

5.
本文认为:20世纪80年代以前,西方马克思主义经济学家可以大体分为三种主要理论趋向或类型,即“正统的”马克思主义经济学家、“激进的”社会主义者或“新”马克思主义经济学家及“教授的”或“学术的”马克思主义经济学家;这一时期,西方马克思主义经济学研究中呈现出从“沟通”马克思经济学到“重构”马克思经济学、对西方“主流的”或“权势的”经济学进行批判的基本特点  相似文献   

6.
历史唯物主义理论功能与科学基础之间的关系问题是在20世纪20年代以卢卡奇、葛兰西为代表的西方马克思主义展开对第二国际正统马克思主义的批判中凸显出来的,它们分别以历史唯物主义具有立足于历史学和政治经济学的不同科学基础,并因而具有完全不同的指导价值形成在这一问题上的尖锐对立。通过深入分析可以发现,只有对马克思早期思想做政治经济学研究主题的认定,并在此基础上对历史唯物主义及其经济决定论作马克思政治经济学理论体系"总论"的认定才能有效地消解这一问题。而这实际上意味着,马克思的原生态思想不可能是任何意义上的哲学话语,而是政治经济学这一"真正的实证科学"。这一结论是张一兵"经济学语境中的哲学话语"解读模式的"必然的发展"。  相似文献   

7.
西方公共经济学产生于12世纪末20世纪初。19世纪的中期以来,虽设经济的发展,工业化和城市化由此产生。同样,形成于18世纪末和19世纪初的美国政治体制和管理模式已经越来越不适应社会的发展。这时候政府不仅不能够解决社会问题带来的各种问题,同时也能够变成问题的一部分。于是,为了适应这些变化带来的调整,19世纪的90年代,美国兴起了新的学科,最后在20世纪的30年代,这些学科终发展成一门新的公共行政学来较好的解决这一系列问题。  相似文献   

8.
本文认为,20世纪西方马克思主义经济学的发展经历了四个阶段:20年代苏联社会主义建设取得的巨大成就和西方资本主义国家出现的经济大萧条,打破了西方学术界“轻蔑缄默”的局面,马克思主义经济学开始最初的“复兴”阶段;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马克思主义经济学开始在欧美广泛传播,出现了力图“沟通”马克思主义经济学和非马克思主义经济学的取向,同时,马克思主义经济学也受到了来自西方“正统”经济学的更为频繁的非难和攻击;从60年代中期开始,西方学者加强了对资本主义现实经济关系的研究,西方马克思主义经济学进入再度“复兴”阶段,这次“复兴”,除了加深对马克思主义经济学基本原理的研究之外,还开辟了马克思主义的不发达政治经济学和马克思经济思想形成史这两个新的理论研究领域;80年代以后,西方马克思主义经济学进入新的发展阶段,出现新的取向  相似文献   

9.
从19世纪中期马克思主义经济学的创立开始,到现今马克思主义经济学的发展,都和经济全球化的发展进程紧密联系在一起。尽管不能把“历史转变为世界历史”等同于经济全球化,但它却是经济全球化产生和发展的历史前提。马克思用“世界历史”的眼光研究经济学,拓宽了马克思主义经济学的研究主题。马克思主义经济学在世界历史的发展中发展。马克思在构建政治经济学理论体系中,曾打算专门研究世界范围的经济关系问题,虽未能如愿,但却奠定了经济全球化进程中发展马克思主义经济学的理论基础。经济全球化的发展进程是与三次科技革命的发展所带来的世界体系格局的变化相伴随的。从“依附论”到“世界体系论”,再到20世纪90年代以后国外马克思主义者对经济全球化的探讨,反映了马克思主义经济学在经济全球化进程中发展的理论取向。  相似文献   

10.
国内西方"马克思学"研究述评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国内学界对西方"马克思学"研究的历史过程,可以划分为三个阶段:第一个阶段从20世纪70年代末到80年代早中期,第二阶段从1989年前后直至90年代中期,第三阶段则从2000年至今.各个阶段都涌现了许多具有重大学术价值的研究成果,体现了每一阶段独特的理论特征,在更深层面上也表明了国内西方马克思研究与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研究方式、历史发展紧密相关.  相似文献   

11.
西方技术创新理论经历了一个不断演变的过程。20世纪初,经济学家熊彼特首次提出"创新"概念并系统阐述其创新理论,为西方技术创新理论发展奠定了基础。20世纪50年代,技术创新理论开始登上主流经济学舞台。西方学者沿此轨迹,形成了新古典学派、新熊彼特学派、制度创新学派及国家创新系统学派四大流派。综述西方技术创新理论相关研究,以更清晰地认识和把握西方技术创新理论的产生及演变历程。  相似文献   

12.
约翰·罗默是美国著名经济学家。20世纪70年代以来,他运用西方经济学的研究方法,对建立在劳动价值论基础上的马克思剥削理论进行了修正,提出了罗默剥削理论,这在中外理论界引起了广泛关注。由于罗默理论影响到马克思经济学的理论地位,影响到马克思剥削理论的科学性,因此,有必要对罗默理论进行分析,理清理论思路,更好地借鉴西方经济学,以发展的马克思经济理论为中国的市场经济实践服务。  相似文献   

13.
中国经济体制改革理论萌发于20世纪50年代,在改革30年中逐渐形成而完善。这一理论创新了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关于社会主义经济的理论框架,也颠覆了传统西方主流经济学关于转型经济的经典理论。中国改革经济学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经济学。经济理论的创新是"中国奇迹"的根基之所在。  相似文献   

14.
马克思的内生货币理论解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王璐 《教学与研究》2007,3(5):29-35
在经济学说史上,货币问题的各种争论大多来自于经济学一贯强调实物经济的两分法传统.主流经济学由于外生货币供给假设只能将货币作为"面纱"加入到瓦尔拉斯一般均衡理论中,由此导致20世纪五六十年代"剑桥资本争论"的逻辑批判.1936年<通论>的发表标志着凯恩斯试图打破两分法而与新古典实物分析方法的决裂,但由于缺少价值与分配理论的基础依然无法确立起"生产的货币经济理论".相反,马克思经济学正是以劳动价值论为基础,在将价值理论与货币理论相结合中展示出一个以现实资本主义经济或市场经济关系为分析基础的内生货币理论.  相似文献   

15.
20世纪70年代以后,欧美国家出现了一股运用分析哲学方法研究马克思主义的理论思潮,这种思潮各个代表人物的观点和倾向极不相同。以美国学者爱尔斯特为代表的一种分析学派的马克思主义研究,突出体现了语义分析、逻辑分析、科学和数学分析等分析哲学方法,更重要的是,向马克思主义学说提出了一系列的挑战。对马克思的方法论基础、这个学说的产生的背景,对马克思的异化理论、唯物史观、意识形态理论、剩余价值学说和资本主义剥削等理论全面系统地提出了质疑。爱尔斯特并宣称马克思这些最重要的思想成果已经死去,只有一些无关紧要的东西还继续存活着。对爱尔斯特这些以新颖学理形式向马克思主义发动的诘难,我们必须预以严肃回应。我们必须在与当代各种错误思潮的论争与交锋中建设和发展马克思主义。  相似文献   

16.
20世纪60年代以舒尔茨为代表的人力资本理论开辟了教育经济学先河。到了70年代,由于西方“经济滞胀”,导致西方学对人力资本理论质疑,并形成人力资本理论新发展。然而,这不过是原有教育经济学理论基础的人力资本理论的延伸,没有突破传统教育经济学的理论框架和研究范式。直至20世纪90年代新制度经济学的崛起,教育经济学的理论基础才又辟新路径,使教育经济学理论基石得到真正意义的拓展。  相似文献   

17.
20世纪二三十年代的东西文化论争看起来纷繁复杂、眼花缭乱,实际上都是围绕着拯救中国、探索中国现代化道路而进行的.五四运动前后,出现了孔化和西化的辩论.1920年代,又有西化与俄化的不同主张.1930年代,东西文化论争主要表现为中国本位文化建设和全盘西化的争论,逐步提出了"现代化"、"中国化"等概念.20世纪二三十年代的文化论争,偏执之论时而出现,各种观点交锋激烈,但学术讨论中的自由、民主风气值得称道.  相似文献   

18.
王志伟 《红领巾》2005,(5):13-20
现代西方经济学在20世纪取得了巨大的进展,在此过程中,呈现出理论和政策方面明显的“存异“和“趋同“现象.“存异“主要体现在国家干预主义和经济自由主义理论与政策取向之间的互不相容,“趋同“表现为两者之间互相吸收对方合理的理论并进行综合.“存异“和“趋同“与西方经济学发展过程中两大“转换“有着必然的历史联系.20世纪30年代的经济大萧条促成经济理论的第一次大转换,即由新古典经济学向凯恩斯经济学转换.20世纪70年代西方出现的“滞胀“又促成凯恩斯国家干预主义的衰落.自20世纪80年代至今,新古典学派和新凯恩斯学派互相接近,形成西方经济学“趋同“的发展方向.了解当代西方经济学基本的发展演变趋势,有助于对其理论主张和政策的时效性形成清醒的认识,同时把握其今后的发展方向.  相似文献   

19.
评西方经济学界关于劳动价值论的争论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评述西方经济学界关于马克思劳动价值论的争论,并对这个争论在我国的影响作一阐述,发展马克思的劳动价值论不能从资产阶段经济学的价值理论中寻求出路,只能按照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自身发展的逻辑将这一理论向前推进。  相似文献   

20.
政治经济学有两层涵义,一是公共经济学,一是制度经济学。17世纪中叶到18世纪初,是古典政府经济学的鼎盛时期;19世纪中叶,马克思批判地继承了古典政治经济学;19世纪末,随着新古典经济学的兴起,政治经济学在西方渐趋衰落;20世纪30年代以后,包括凯恩斯主义在内的一些现代经济学流派在某种程度上向传统政治经济学复归;最后,当代世界经济是带有政治性质的,制度变迁的必要性决定政治经济学地位的上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