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34 毫秒
1.
一条有报道价值的新闻,往往可从多个角度去挖掘、表现。角度的不同、挖掘的深浅,表达出的主题和意义就会相去甚远。如果不能对新闻素材进行认真提炼,写出的稿件就会角度不新、思想陈旧,本来颇有新闻价值的内容也可能被淹没于其它芜杂的材料之中。因此,如何选取表现新闻事实的角度,把新闻写深写透写活,  相似文献   

2.
着眼于“新点”。新闻姓“新”,要有新材料、新观点、新思想,这是一般的人都知道的常识。西方一位记者曾经说过:“记者的伟大和难当之处,就在于要处理好一个‘新’字”。这话说得非常深刻。报纸天天出,新闻天天写,天天出新,实非易事。然而,如能选择新的新闻角度就能解决这个“难”题。选择新闻角度,要着眼于“新”,就是选别人没有报道过的角度。  相似文献   

3.
目前报纸上的新闻之所以不新,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作者不讲究新闻写作角度,跟在别人后面亦步亦趋,不是角度不新,就是角度相同,没有个性。 新闻角度,就是报道新闻事实所选取的不同侧面。新闻角度又分为选题角度、取材角度和写作角度。同一事件、同一人物,可以从不同侧面予以报道;同一主题,也可以选取不同的材料予以报道;同一主题,同一材料,可以运用不同的表现手法。 新闻角度选择是否得当,直接关系到一篇报道能否成功。在新闻写作实践中,我们不难发现这样的现象:一篇具有新闻价值的稿件,可能因为没有选择好角度而流于一般化;而一篇题材一般的稿件,可能因为找到一个新角度而获得成功。 六十年代,焦裕禄同志曾说过这样一句话:“吃别人嚼过的馍没味道。”新闻工作者在选择新闻角度时也应该这样要求自己,努力做到:抓的问题和别人一样,  相似文献   

4.
要把稿件写得充实,关键得有丰富的材料,而丰富的材料来自哪里呢?这就要记者、通讯员到发生新闻的单位、地方去了解,有计划地去进行材料的搜集,这就是采访。“先搜集材料,越多越好。”(老舍语)日本一位著名的记者这样说过:“要写一百行的报道,就要积累两千行素材。如果用一百行素材写一百行报道,就会失之肤浅。想写出深刻的报道,必须用两千行素材垫底。”(辰浓和男:《用脚去寻找》)采访技巧,是新闻采访经验的结晶,是记者智慧地获取新闻材料的一门学问。新闻界的行话说:“七分跑(采),三分写。”采访是新闻报道的第一道工…  相似文献   

5.
《军事记者》2010,(4):70-70
如果说,新闻学是“事学”,那么它的起步功夫必定是“选学”.即从所处信息社会的海量信息中鉴别出可以另眼相看的新闻信息.并从中选择出能够加工成新闻作品的新闻素材来。初涉新闻写作的人最容易出现的问题是.看到发生什么事,就写什么事。殊不知,这些事不一定都是新闻素材.更不一定是媒体需要的内容。如果见啥写啥,  相似文献   

6.
张震方 《新闻与写作》2002,(8):32-33,34
小记者朋友们,当你第一次来到设在中国人民大学院内的少年新闻学院,面对一幢幢大楼,你会感到很茫然,少年新闻学院是哪一幢楼呀?在哪一层呀?你只有去问别人才能知道。新闻采访也是如此,离不开一个“问”字,你想得到大量的新闻素材,就要去问。有人说,“记者”是“问者”,  相似文献   

7.
积累素材适时而发有些通讯员手头上有什么线索、素材,立刻写成稿件抛出去,总想以数量取胜,但事与愿违,碰上运气的机会总是很少。这是因为新闻单位每个时期都有自己的宣传重点,新闻单位目前不需要的稿件,你投得再多写得再好也是白搭。如果你写的是报社急需的稿件,你写得一般化编辑都会精心修改发排。要想提高命中率,不必把手头的材料都抛出去,要善于积累素材和新闻线索,看准时机发稿。  相似文献   

8.
俗话说得好,巧妇难为无米之炊。业余喜欢爬格子的我深知,如果缺乏“鲜”、“活”素材,自然就写不出能够得到编辑先生青睐的稿件。鲜、活之源在哪里?在缤纷的社会生活中。 上班时间满负荷运行,紧张的工作不容自己为写稿分心。只有到了双休日,有充裕的时间去搜寻新闻素材。 终究不是新闻科班出身,从口袋里怯生生掏出一  相似文献   

9.
所谓新闻报道的角度,是指对采访到的报道素材,通过选择一个“最佳”的方面来表达,从而把新闻写活、写深、深透,使揭示的主题给读者留下深刻印象。 选好报道角度是写好文章重要的一环节。报道角度选得好,写出的稿件就可以引人入胜,有较强的说服力和感染  相似文献   

10.
曾玲 《新闻爱好者》2001,(11):39-40
近年来,策划在新闻采访中使用得越来越频繁。一篇新闻作品,如果有了策划意识,就会写得有新意,有深度,能够引起人们关注,使人从中有所启迪。策划意识,说白了,就是要多琢磨。那么,策划意识应体现在哪些方面呢?笔者认为,应该在“新、深、人”字上下工夫。新闻贵在“新”。所谓“新”,就是选题新、角度新、观点新。今年4月份,正值花开时分,笔者在电视上看到这样一组镜头:郑州郊区的某果园中,果农们正在给果树进行人工授粉,为的是今年争取获得大丰收。同样的题材,出现在4月份的中国青年报上,则是另一个主题。由中青报记者王…  相似文献   

11.
当一名通讯员,只要留心,每天都可以接触到各种素材,捕促到许多线索。这其中,如果是“独”“特”的,其新闻价值就比较大,据此写出的稿件命中率相对也较高。“独”,就是与众不同独一无二,“特”,则是与众相同但有特色。在采访中,我比较留意发现“独”字的素材,发现可称为“第一”的新闻就及时写。1989年12月,厦门市开元区海滨小学成立个体户家长学校,听到这个消息,我向有关部门了解,得知这在厦门市  相似文献   

12.
张守田 《新闻界》2000,(5):50-50
主题是一篇稿件的灵魂和统帅,也就是作者通过新闻事实所表现出来的中心思想,或者说是新闻事实的主体和核心。主题好比项链的丝线,有了它,才能串起素材的宝珠;主题好比车轮的轴心,有了它,才能撑起事实的辐条。   这就是说,一篇新闻稿件,质量的高低、价值的大小,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它的主题是否正确,是否深刻。本文着重从新闻主题的“新、尖、小”入手,谈谈如何选择和提炼主题。   主题要“新”,富有导向性。新闻贵在“新”,到底什么样的主题才叫“新”呢 ?能够体现当今时代特征,符合当前报道精神的主题才叫“新”。唯有提…  相似文献   

13.
党报如何才能尽到传播好新闻的职责呢?我认为,关键是要抓一个“新”字,即要集中力量突破“新”,用“新”来带动时效,精练和报道质量,以“新”来带动“短”,带动“快”,带动“活”,当然,写快,写短,写活也是写新的要求,你能够写出好新闻,可如果不讲快,结果新闻就会变成旧闻,人们就不愿意看,如果不写短,动辄洋洋数千写,大量实实践证明,写新闻稿,只要抓住“新”,就可以快,就可以短,稿子就能写好写活。  相似文献   

14.
新闻角度,是新闻事实的一个侧面,是从事物的某一侧面揭示主题的突破口,也是记者透视新闻事实的一个立足点和表现新闻事实的着眼点。不同的角度会产生不同的新闻价值,收到不同的宣传效果。如果选择的角度平常,写出来的新闻就平淡无奇;如果角度新颖独特,写出来的新闻就富有新意和感染力。新闻姓“新”,而报道所选的角度也必须做到立意新,表现手法新,那么,这种新鲜脱俗的角度如何寻找、选择呢?笔者认为,它存在于新闻工作者深入细致的采访之中、认真开放的创意思维之中和独特的写作技巧之中。因此,探索和选择新鲜脱俗的新闻角度就应当贯穿于新闻…  相似文献   

15.
如果你刚刚走出大学的校门,或者已经取得了硕士学位,现在又选择了编辑这一令人向往的职业。那么,你在出版社或杂志社编辑部里最初接触的编辑工作,很可能就是审稿。从编辑工作的全过程来说,最早自然是从选题开始的,然后是组稿,而有了作者的稿件以后,才能进行审稿。因此,审稿是选题、组稿工作的继续,又是为下一道工序(加工整理)作准备的。著名前辈编辑家叶圣陶写过一首有关编辑工作的诗,其中说:“选题订审校雠三,唯审唯精为指南。”说  相似文献   

16.
每次和他一谈论新闻的话题,他就“新”字不离口。什么时间新、事件新、角度新等等,他常用一句很朴素的话对我们这些报道员说:“如果稿子写出来让别人看了说不新,那就不叫新闻,寄到报社,编辑也不可能采用。”几年来,他始终把“新”字当作前进路上的航标,使一篇一篇的稿件被军内外、报刊电台采用。1980年底,他从胶东半岛一个贫困的农村入伍后,深深地被战友们那种战风沙、斗严寒、练酷暑的训练精神所感动。于是,他拿起了笔,试着把战友们这种精神写成了一篇篇稿件。可是,半年下来,几十篇稿子寄出去后,全都泥牛入海,奋无音信。他…  相似文献   

17.
其二,材料的作用在于阐明报道主题。写新闻时,取舍材料或详略运用材料都要服从报道主题的需要,应以生动深刻地反映新闻事实为依据。所以,取材要体现报道主题,对新闻素材除了去伪存真之外,还必须进行去粗存精,不能“拾到篮子都当成菜”。有的老记者总结取材的体会曾说过:“新闻报道的主题既然是一篇稿件的灵魂,选材就一定要灵魂附体,即用主题统率材料,同时对材料的取舍和使用材料的详略又必须扣紧报道的主题。毛泽东同志谈到写文章时指出“把材料和观点割断,讲材料的时候没有观点,讲观点的时候  相似文献   

18.
题目在哪儿?     
一位初学新闻写作的朋友常向我提出这样一个问题:“你一年写100多篇稿子,怎么有那么多题目可写呀?”我说:“五光十色的生活蕴藏着写不完的题目,问题在于你会不会抓。”一个合格的通讯员,应是掌握写作素材的“富翁”。不尽的报道题目就在生活之中。这就要求我们首先要善于观察。观察,是我们捕捉新闻素材的重要手段。  相似文献   

19.
通讯员园地     
初学写作的朋友常常会出现这样的毛病:稿件内容很杂,面面俱到,主题不突出,甚至让人看不出主题是什么。造成这类毛病的原因之一,就是舍不得对会冲淡主题的素材“割爱”。 众所周知,通讯员对自己经过辛勤劳动采访到的素材,特别厚爱。然而,自己喜爱的东西,不见得都是有用的。相当多自己觉得是新鲜的素材,不一定就有新闻价值。没有新闻价值的素材必然会冲淡主题。与吃东西一样,好东西不能吃过量,有新闻价值的素材,不适当地往稿件里“塞”,同样要造成“伤食”,致使主题淹没在大量罗列的素材之中。对于这些不利于表现主题的新闻素材,通讯员就要敢于“割爱”。 笔者觉得,一是在确定主题时,要认真组织好素材,舍去可能造成多主题多事件的材料;二是在修改稿件时,要果断删除可能冲淡主题的无关紧要的枝蔓。敢于“割爱”,才能使主题更突出,更鲜明。通讯员朋友不妨一试。  相似文献   

20.
一、以选题策划推动常走真转。新闻选题策划是做好主题报道的基础。选题策划组织到位.记者采访就比较活跃。我台新闻综合频率先后策划推出的“科学发展在宁波”“科学发展成就辉煌”“感受新变化喜迎十八大——科学发展宁波实践微调查”等30多个大型专题采访活动.都事先明确了新闻采访主题,让记者清楚地知道下基层采访的主要目的,知道应该怎么写,反映什么问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