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96 毫秒
1.
当前高等教育中,对学生的评价普遍以他评为主要评价方式,个别院校或许会偶尔采用白评。就评价方式本身而言,无论是白评还是他评,都无所谓优劣利弊之分。但是,在当今高等教育中日显其重要地位的就业面前,自评这一方式比较符合“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和市场需求。  相似文献   

2.
学生参与教学评价是高等教育改革的必然结果。高校由对政府负责转向对学生和社会负责,就必须接受学生和社会的监督和评价。不同的评价观对评价结果有不同的解读,也引发教师的不同反应。发展性评价既尊重学生评教的权利,也关注教师的职业发展,有利于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  相似文献   

3.
将"发展质量"纳入高等教育评价的范畴,既有其理论依据,也有其现实要求。高等教育发展质量的评价内容主要包括发展理念评价、发展目标评价、发展条件评价、发展规模评价、发展结构评价、发展效能评价等几个方面。在高等教育大众化的时代背景下,要构建高等教育发展质量的评价体系,主要应完善高等教育发展质量的评价主体、评价指标、评价方法,即是解决谁来评、评什么、怎么评的问题。在其实践中,要实现评价主体的多元化、评价指标的科学化、评价方法的综合化,才能得出公正合理的评价结论。  相似文献   

4.
将"发展质量"纳入高等教育评价的范畴,既有其理论依据,也有其现实要求。高等教育发展质量的评价内容主要包括:发展理念评价、发展目标评价、发展条件评价、发展规模评价、发展结构评价、发展效能评价等几个方面。在高等教育大众化的时代背景下,要构建高等教育发展质量的评价体系,主要应完善高等教育发展质量的评价主体、评价指标、评价方法,即要解决谁来评、评什么、怎么评的问题。在其实践中,要实现评价主体的多元化、评价指标的科学化、评价方法的综合化,才能得出公正合理的评价结论。  相似文献   

5.
走进21世纪,中国教育呈现的一派新“课改”景观,可谓气象万千。落实“课改”的关键环节在课堂,于是,如何观课评教就更具有普遍意义和重要价值。就“课改”研究者的角度说,课改理念的落实,实验教材的鉴定,经验的发展和推广,都离不开观课评教;就教师发展的角度说,课堂教学的研究,教学才艺的展示,专业水平的提升,更离不开观课评教;就教育领导的角度说,教学情况的调研,教师素质的评价,课堂赛事的开展还是离不开观课评教。正由于各种观课评教的角度不同,目的也就不一样:有的是为了检验和求证,有的是为了甄别和选拔,有的是为了诊断和引领,有的是为了研究和发展。不同的评价目的,又导之评价侧重点的各异,于是,评价体系和方法也就有所不同。  相似文献   

6.
在“双减”政策背景下,中小学既要大力压减考试次数,严格控制作业数量,又要确保教育教学的高质量发展,提供令家长满意的高品质教育,所以必须加大学生学业评价改革的探索力度。一些可行的改革策略主要有:去繁就简,简化评价设计,提高评价效率;改进结果评价,深化命题改革,探索表现性评价;强化过程评价,评学结合,以评促学。有了学业评价改革的配套支撑,轻负高质的教育才有望真正实现。  相似文献   

7.
浅谈高等学校的教育督导工作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21 世纪的高等教育改革和发展中教育督导所扮演的角色及其所能发挥的作用。要做好高校的督导工作, 必须制定科学的、可操作的、完整的评价方案, 重视自评的开展,突出教学评价的重要性和人员的培训。  相似文献   

8.
张从渡 《沧州师专学报》2005,21(4):95-96,99
高等教育从精英教育到大众化,实质上是加快教育分化的过程.高等教育大众化的重要特点是多样化,其表现在多方面,本质是教育质量的多样化.大众化高等教育质量评价,必须树立多样化的理念;必须坚持高等教育质量一般要求与特殊要求相结合,形成多样化的教育质量评价标准;必须实行评价主体与评价机构分离,促进评价主体多元化和社会化,推进评价机构的专业化、职业化,建立社会参与的多元化开放式质量评价模式.  相似文献   

9.
新时代呼唤高等教育评价现代化。高等教育评价现代化是迈向中国式高等教育现代化的时代诉求、推进高等教育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必然要求以及破解高等教育评价顽瘴痼疾的实践追求。基于社会文化语境与时代语境的探析,高等教育评价现代化的内涵主要包括评价观念、评价内容和评价手段等几个方面。从高等教育学术活动的本体价值与大学组织运行逻辑分析,高等教育评价现代化的核心要义包括高校“双循环型”民主评估体系、指向大学职能实现的评管、评办、评学和中国式的高质量评价等维度。为扎实有效实现高等教育评价现代化,应明确政府的监管责任,落实高校的主体责任,强化同行的参与责任以及凸显社会的监督责任。  相似文献   

10.
自2005年开始,随着绩效评价的研究热度逐步提升,高等教育绩效管理评价也逐渐成为研究的热点内容.高等教育绩效评价是反映大学教育质量高低的重要研究方法,对高等教育的高质量发展有着推动和促进作用.首先,本文使用文献分析法,对高等教育绩效管理评价的内涵、缘起、指标体系的构建和评价方法进行总结归纳,明确要建立高等教育绩效管理评...  相似文献   

11.
大学的批判属性已为学界普遍接受,知其然更应知其所以然,仅就教育论教育是纠缠不清的,因此需将教育问题置于哲学的场域之中,即通过“教育是什么”的言说来追问大学批判“何以可能”的答案。教育是关涉价值的“事”,肩负价值引导的责任,其意向在于人的整全存在,有价值的领域就有批判的必要,这就是大学批判“何以可能”的内在逻辑。  相似文献   

12.
全面提高高等学校的教学质量和办学效益,是开展教学评估的首要目的。为此,必须准确把握高等教育质量的特点,加深对教育评估目标、评估方式和评估过程中的突出问题的认识,形成促进教育质量提高的有效机制。我国现行的高校本科教学工作水平评估已初显成效,当前应深入研究和解决分层分类开展评估、评估技术研发、建立评估数据库、降低评估隐性成本、在评估中开展管理咨询、妥善处理因评估本身固有的不足带来的矛盾等问题,切实推动教学评估和高等教育的健康发展。  相似文献   

13.
高校分类评价可有效推动高校精准定位、特色发展、创新发展,促使高校着力于提升内部治理能力,促进高等教育资源合理配置。高校分类评价作为一项全新的探索性工作,尚需要丰富结果评价、过程评价、增值评价和综合评价的内涵与指标体系、评价方案设计,以及解决与其他评价体系的衔接不够等问题。为了更好地发挥分类评价在促进上海高校高质量内涵式发展中的作用,建议从指标体系与其他评价体系的共融共享、突出高校人才培养的主体功能和凸显高校办学特色等方面来完善高校分类评价工作。  相似文献   

14.
The recognition of the key role and moral responsibility of higher education institutions (HEIs) in cultivating the environmental literacy (EL) of their students is growing globally. The current research examined the contribution of HEIs to their students’ EL by focusing on an Israeli college as a case-study. A survey was conducted among a representative sample of 1147 students from all departments in four phases of their academic studies. A moderate level of EL was found. The college’s green agenda attracted more pre-environmentally literate students, but its contribution to the development of students’ EL throughout the learning years was minor. Variation in pro-environmental behavior was better explained by students’ environmental values and attitudes than by their environmental knowledge. It seems that a combination of knowledge, values, and attitudes is needed in order to instill EL among students in HEIs. Commitment to environmental education must be translated into effective contents (what) and ways of teaching and learning (how) EL, which should be adapted to the varied populations of HEIs’ students in the various faculties and departments. Some recommendations are detailed.  相似文献   

15.
Along with the “massification” of higher education in China since the late 1990s, the issue of quality and excellence appeared at the top of China’s higher education agenda. Since faculty evaluation of teaching is one of the major approaches adopted by China’s higher education sector to pursue quality and excellence, it is valuable to examine the effectiveness of faculty evaluation of teaching practices adopted by the Chinese higher education institutions (HEIs). Study of current literature reveals some similarities and differences between the faculty evaluation of teaching policies and practices between Chinese and American higher education sectors. This paper examines the specific practices adopted by some top-tier Chinese HEIs and American elite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summarizes and analyzes the major differences and similarities of faculty evaluation of teaching practices between these two countries’ top-tier HEIs, and discusses the applicability of the American models to the Chinese setting of higher education. Finally, a set of best practices regarding faculty evaluation of teaching are proposed for Chinese HEIs.  相似文献   

16.
The passive role of students in their learning and education and the absence of student engagement in higher education institutions (HEIs) are quite common in many higher education institutions in developing countries. The main objective of the research presented in this paper is to explore the influential factors on student engagement in HEIs in the situational frame where student engagement and active learning and teaching do not have a long tradition. To answer our research questions, we conducted a survey with 279 undergraduate students from four universities in Libya. Our findings show that the availability and active usage of the university’s ICTs resources, the university’s reputation and teachers’ activating influence on students most efficiently predict student engagement in HEIs. The role of teachers and their competencies to use active learning techniques are perceived to be very influential in promoting student engagement.  相似文献   

17.
关于高等教育质量概念的研究和界定学界众说纷纭。对于高等教育质量的研究,需要回答高等教育的本质,需要从内部与外部、过程与结果、时间与空间几对关系进行考察,最终回归提升人价值的高等教育本质。在中国高等教育大众化时代背景下,应该固守精英教育,继续推进高等教育大众化,以保证高等教育的质量。  相似文献   

18.
从中国特色高水平高职学校所要完成的引领改革、支撑发展、中国特色、世界水平等建设内涵看,研究尤其是创新性研究工作必须加强。当前,高职教育发展存在三大研究掣肘:未能有效回答为什么发展高等职业教育,未能深入研究高等职业教育究竟是什么,未能形成专注于高职教育的系统研究力量。全面引领高水平高职院校建设需扎实开展关于高职类型特色研究、关于高职多元办学研究、关于高职内涵建设研究、关于高职制度标准研究、关于高职提质增效研究等五类创新性研究,进而形成具有中国特色的高职教育范式。如此,才能为我国高职教育真正实现办学格局转变、类型特色打造、制度标准建设、话语体系构建奠定基础,推动中国高等职业教育走向世界。  相似文献   

19.
评估是有效规范和促进民办高校发展的一种手段。当前要做好民办高等教育的评估工作,除了科学的评估指标体系、数据的有效获取、权威评估专家等条件外,还需要我们在观念上的与时俱进。  相似文献   

20.
高校创业教育评价的类型与影响因素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有效开展评价研究和评价实践对于推动高校创业教育长远发展具有重要意义,作为规划工具、监测工具和影响力评估工具的高校创业教育评价,存在宏观政策与发展现状评价、过程评价以及影响力评价三种评价类型。我国在开展评价的过程中应充分考虑到高校创业教育目标的多样性、实施过程的多层次性、评价主体的多元性以及创业教育的时滞效应等影响因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