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石破 《学习之友》2014,(10):54-55
5月底发生在招远麦当劳餐厅的血案令人震惊、愤怒、痛心和疑惑。相关手机视频上网后,网民们尤其对“在受害者急切需要帮助的时候.现场围观者却无一真正伸出援手”而气愤、不解,有人归咎为城市人的冷漠,有人认为是国民素质问题,还有人联想到相关法律的不完善等等。  相似文献   

2.
Q:人的大脑分左右两半。人的行为分别受它们控制.能解释一下这方面的知识吗?A:一百多年前.“杰克博士”诞生于英国作家斯蒂文森笔下.博士将药物注射进手臂.将自己变成“海德先生”.这两个分身一善一恶.互相角力。这个《化身博士》的故事,显示同一个人可能拥有两种性格、两股意识.用后世心理学家创造的术语.叫“双重人格”。  相似文献   

3.
“以人为本”的理论基础是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全面发展的学说,马克思主义历来十分重视人的因素,认为人的价值、人的尊严和人的主体地位是人的本质的重要方面;同时,马克思主义还特别强调人的个性的充分、自由的发展.并进而实现人的全面发展。从哲学视角出发,“以人为本”要求尊重人的人格和潜能.是坚持人的自然属性、社会属性和精神属性的辩证统一。“以人为本”。就是指以人为价值的核心和社会的本位。把人的生存和发展作为最高的价值目标.人是目的。一切为了人,一切服务于人:“以人为本”,就是尊重差异、包容多样、平等对话、民主协商、和谐相处。引导人们自我教育、自我提高。  相似文献   

4.
从欧洲到美洲到中国,从陶行知到蔡元培到朱永新,被苏联教育模式和“分数教育”中断了半个多世纪的“新教育实验”,在苏州擦亮了“教育复兴”的点点星火,并以燎原之势,蔓延到中国的大半壁江山。当下.仅凭个案的成功.就宣称新教育实验决非理想主义的乌托邦.还为时尚早。可以断定的是.作为一场对抗“教育异化”的实验,起码可以视作以“人的教育”为旨要的“新希望工程”的剪彩仪式。  相似文献   

5.
人是完整的、健全的“存在”,但由于种种原因,人可能变成“不完整的人”或“不健全的人”。“非理性的人”和“单向度的人”都是人之不完整和不健全的表现。教育在人的发展中起关键作用,现代人的发展要克服诸多的“现代性”缺陷,向完整、健全的方向发展。  相似文献   

6.
名教育学肖川教授曾对“人素养”的内涵进行过界定。他认为—— 这一术语可能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的含义: 1.对于古典化有相当的积累,理解传统,并具有历史意识。能够“守经答变,返本开新”。 2.对于人的命运,人存在的意义、价值和尊严,人的自由与解放,人的发展与幸福有着深切的关注。  相似文献   

7.
张琦 《学语文》2011,(3):46-47
一、命运之探问“人”之所以有别于自然界其他生物正是源于人的社会性,这就要求人的存在首先要有一个社会身份。叶圣陶小说在将话题引向对“女性命运”思考前.先将聚光灯对准了“人”的认识上。纵观叶圣陶小说。我们很容易发现其中的女性形象很多都缺失自主的姓名权.  相似文献   

8.
《广西教育》2006,(1B):19-19
吴晓林在《教师博览》2005年第10期上撰文认为.“师道”.即教师的职业道德。师道之“尊”.一是尊重学生.二是尊重家长,三是尊最自已。所谓尊重学生.就是尊重学生的人格。在教育过程中.如果不把学生当作一个有独立人格尊严、有为人权利的人来看待.而是损害或践踏他们为人的尊严和权利,就会对学生人的发展和身心健康造成伤害。  相似文献   

9.
众所周知,《德意志意识形态》是马克思主义形成时期的一部重要著作。他们论述了物质资料生产在社会生活中的决定作用,提出了历史发展的客观规律性,科学地阐述了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社会意识的关系,并对共产主义实质作了科学的说明。然而,纵观这一章,我们发现,马克思和恩格斯对这些问题的探讨总离不开一个概念一“人”。“现实的人”是他们展开研究的基础,并贯穿他们研究的全过程,“全面自由发展的人”则是他们研究的最终目的。反正“人”在这一章中的重要性处处凸现,它成了贯穿全文的一根红线,是整篇文章的“魂”。  相似文献   

10.
田明 《甘肃教育》2013,(22):8-10
“好学校”是包容的,是“发现人的价值.发挥人的潜能,发展人的个性”的精神家园。“好课堂”必是“简约高效”的课堂.以“人的发展为中心”;“好教师”足“面向全体、关注未来、塑造心灵、尊重个性”的教师,  相似文献   

11.
“人的价值”历来是值得关注的问题,这源于人的本心和人现实发展的需要。把握人的价值的内涵.须从理解价值的本质和人的本质两方面入手。澄清一切“人的价值”的问题的目的和归宿在于人的价值的实现。人的价值的实现是复杂的、具体的历史过程,实践是一条永恒的主线,同时受到社会主客观条件的限制。  相似文献   

12.
教育的对象是人,人是教育理论与实践的起点。在过去的不同时期,人们对教育中的“人”的共性有过不同的概括,因而呈现出不同的“人”的形象,如神性的人、生物性的人、工具性的人和精神性的人等。这些形象共同的致思取向是人的抽象化。现在,人们日益认识到教育实际面对的是一个个活生生的“具体个人”。因而,当代教育理论与实践正在经历着一次“人”的转向,即从“抽象的人”向“具体个人”的转型。  相似文献   

13.
“理想大学”应具备以下特性:其一,“理想大学”必须以人为中心.人的自由、权利、尊严、志趣和选择权都必须得到尊重.实行人性化的教学与管理.使人的个性和智慧得到充分的解放:其二,创造性的思想必须贯彻始终.教师为创造而教.学生为创造而学.致力于培养创造型的人才.迎接以创造为特征的21世纪提出的挑战:其三.一所“理想大学”的精神之所在.她要对历史和未来负责.不仅仅是对现实负责.她关乎的是影响终身的学问,以追求终极真理为目的。因此.“理想大学”必须:以人为本.独立自主,思想自由.学术至上.学风民主.创造不止.  相似文献   

14.
人是教育的核心和旨归。教育的旨趣即在“成人”,所成之“人”即是“半岛似的人”、“整体的人”,而不是“岛屿似的人”。教育视界中人的生成,一则在于“人的解放”,二则在于人作为主体而生成,三则在于人与自然协调生成。  相似文献   

15.
人是完整的、健全的“存在”,但由于种种原因,人可能变成“不完整的人”或“不健全的人”。“非理性的人”和“单向度的人”都是人之不完整和不健全的表现。教育在人的发展中起关键作用,现代人的发展也要克服诸多的“现代性”缺陷,向完整、健全的方向发展。  相似文献   

16.
刘若雷  赵媛媛 《考试周刊》2010,(42):136-137
在英语词汇教学中.会碰到各种各样的关于“人”的表达,本文从词汇学中的“后缀法”和“合成法”、“比喻”、“泊来词”归纳出各种表达“人“的典型,旨在对今后的教学有帮助.让学生对此印象更深。  相似文献   

17.
依马克思恩格斯“人的科学”的有关论述 ,“人的科学”的深刻内涵在于 ,它是人以人性化的自然科学为基础 ,在实践中自我实现的产物 ,其核心是“人的本质” ,它的外在展现即“人的存在” ,其历史发展的理想状态即“人的整全”。  相似文献   

18.
姜辉 《陕西教育》2005,(11):59-60
在我没有去德国漫游之前.一听到“德国”这一名词.心头就产生一股“厌恶”的感觉。因为该词往往让我与电影上的“德寇”、“纳粹”、“法西斯”和“希特勒”联系起来。如此我的眼前就出现了盖世太保枪口下的暴行……但在我漫游德国后.我才认识到如今的德国人,是那么的热情、诚挚、友好、无私、善良。但更令我崇敬的是:德国人勇于承认“二战”时羞耻的历史。为防止新纳粹势力的滋生.德国政府便狠抓对青少年的教育:要直面“二战”的历史.要以史为鉴,方能使国家兴旺发达.更能赢得国际社会的信任与尊重.那么.他们是怎样教育青少年直面“二战”的历史?  相似文献   

19.
论"受过高等教育的人"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上过大学的人”并不意味着一定就是“受过高等教育的人”。“上过大学”与“受过高等教育”之间有可能存在着一定的差别和差距。“受过高等教育的人”是由一系列的基本素质所构成的 ,他们的存在引领着一种美好人生的发展状态与境界。  相似文献   

20.
本结合《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和2l世纪的社会特征和要求,提出了“人的革命”的思想.即全面提高人的素质问题。而要做到这一点.必须从“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转变,必须通过科教兴国战略才能从根本上实现新世纪人的革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