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皮影戏又叫"灯影戏".它是把特制干牛皮制成的人、物雕像,系在竹签上,通过签手在亮幕内操作,以灯光将其投影于亮幕而造形("灯影戏"名由此而得),配乐弦板腔演唱的一种古老而传统的民间文化艺术.  相似文献   

2.
中国皮影戏在各时期的发展特点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黄艳 《兰台世界》2016,(12):149-151
中国皮影戏起源于何时何地在文献典籍中并没有提及,我们能看到最早的影戏资料在宋代。皮影戏出现伊始就呈现给我们非常兴盛的景象,随后各个时期,其在制作工艺、材料、功能上都有各自的发展特点,经历了从素纸雕簇到羊皮妆彩的转变,从单纯的娱乐到祈福辟禳的发展,从内到外的扩展,从兴盛到衰落……各个时期的特点与当时的时代背景紧密相连,最终形成新时期的影戏,其保护和发展期待各界的关注与支持。  相似文献   

3.
潮州木偶戏俗称“皮猴戏”,又称纸影戏,因为它是由台面蒙上白纸的皮影戏演变面来,潮州木偶戏的偶像木质身,泥塑头,潮绣服装,身上安铁枝,这些“演员”又称“皮猴人仔”,体高为8市寸至一市尺半。最大的增至1.8市尺。  相似文献   

4.
鲁杰 《档案天地》2014,(1):60-63
正皮影戏,旧称"影子戏"或"灯影戏",是一种用灯光照射兽皮或纸板做成的人物剪影以表演故事的民间戏剧。表演时,艺人们在白色幕布后面,一边操纵戏曲人物,一边用当地流行的曲调唱述故事,同时配以打击乐器和弦乐,有浓厚的乡土气息。这种拙朴的汉族民间艺术形式很受人们的欢迎。皮影戏起源于明朝万历年间(1573—1620),是我国历史悠久、源远流长的民间艺术。据史料记载,它发源于河北冀东地区的滦州,由当地艺人黄素志发明,盛行于乐亭,故有"滦州影"、"乐亭影"之称。因其影人、道具是用驴皮镂刻并着色而制成,故又通称"驴皮影"、"皮影"。清朝至民国年间的皮影戏与现在  相似文献   

5.
影戏折子戏的概念存在着学术界和民间使用不一致的情况。影戏折子戏是影戏经典化的体现,在发展较为充分的足本影卷中产生,且以足本形态存在;发展不够充分的提纲本、无本形态影戏,很难从自身产生折子戏。影戏折子戏的来源有三:别种艺术(大戏、民间曲艺)引进、自身折选、艺人专门创作。处于重故事阶段的影戏无法从自身产生折子戏,研究影戏中的折子戏可展现出影戏故事性元素的变化轨迹。  相似文献   

6.
皮影戏这一民间艺术历史悠久,流传于我国北方,1933年传入赤峰市巴林左旗。这一地区几代皮影戏艺人广泛吸取唐山和东北等地不同风格的皮影戏之长,不断对其进行创新加工,逐渐形成了具有巴林左旗特色的皮影戏艺术风格,特别是近几年  相似文献   

7.
<正>刘满仓,1965年生,甘肃省定西市固堆河村村民,刘氏皮影戏第七代传人,从小耳濡目染皮影戏,16岁跟随家族皮影戏班敲碰铃、打甩板、拉胡琴,20岁领班演唱皮影戏,2018年被认定为国家级非遗代表性项目皮影戏(通渭影子腔)代表性传承人。2022年获定西市“陇中工匠”称号。影子腔皮影戏在刘家每一代传人手里,都呈现出不一样的面貌。历经七代,凝结成地方文化交融的结晶——通渭影子腔皮影戏。连续七代传承;演出中影子腔、秦腔和道情兼用;至今仍保持每年五月麦收后至七月中连续四五十天的自然演出;艺人“高台教化、灯下说书”的价值使命感;不“种耳音”就不是原汁原味的传承;传承人向皮影戏内部深挖探索艺术特色;非遗保护政策落实到影子腔皮影戏的情况和反馈,这些都促使我们与刘满仓老师的深入交流((1))。  相似文献   

8.
我小的时候农村基本上没什么文艺生活,皮影戏是农村的一个重要文艺活动。当时在我们斜桥有很多皮影戏班子,养蚕季节会演蚕花戏、结婚时会演暖房戏、小孩子满月要演满月戏,几乎天天都有皮影戏看。只要不上学,我就去看皮影戏,每次看完皮影戏回到家中,都会用捡的香烟壳子剪出皮影人物,再缝起  相似文献   

9.
关中影戏应为我国影戏之源,其班社组织结构完整,也因地域和声腔不同而存在差异,本文通过文献疏理和田野调查,从组织结构、传承形式、行规习俗等方面给予研究,并兼及历史溯源、地域特征等。  相似文献   

10.
正传承人简介:刘华,1943年出生,汉族,陕西省华县大明镇吕塬村人,著名皮影戏表演艺术家。15岁考入陕西省戏剧学院学习秦腔、迷糊、碗碗腔剧种,并学习板胡、月琴、二胡等乐器演奏。师承皮影戏碗碗腔大师潘京乐,以板胡见长,同时司职签手。1975年在北京参加全国木偶皮影戏调演,获得集体二等奖; 1976年在华县成立专业皮影剧团,任团长; 1987年在唐山参加全国皮影戏调演,获得集体二等奖,次年拍过电影《含  相似文献   

11.
汤淑君 《中国博物馆》2002,(4):68-70,67
丰富多彩的游艺活动及特点。拙中寓巧的皮影戏。皮影戏在我国历史悠久,源远流长。元代时,皮影剧院戏曾传到波斯、阿拉伯、土耳其。稍后,又传至东南亚。清代乾隆年间,皮影戏传入法国巴黎、马赛和英国伦敦,这种源于中国的艺术形式,迷恋了多少国外戏迷,人们亲切地称它为“中国影灯”。在河南农村,  相似文献   

12.
在中国艺术长河中,皮影戏始终以其独特的形式展现和丰富着民间艺术,白色幕布上所透出的皮影倩影色彩斑斓、生动有趣,深受人们的喜欢。代表江南皮影戏的海宁皮影,已有近千年的历史,从影人造型制作、操纵表演技艺到声腔和伴奏的乐器,涉及民  相似文献   

13.
皮影戏的起源皮影戏是一种用灯光照射兽皮或纸板做成的人物剪影以表演故事的民间戏剧。据说两千多年前,汉武帝爱妃李夫人染疾故去,武帝思念心切神情恍惚,终日不理朝政。大臣李少翁一日出门,路遇孩童手拿布娃娃玩耍,影子倒映于地栩栩如生。李少翁心中一动,用棉帛裁成李夫人影像,涂上色  相似文献   

14.
赵晓虹 《大观周刊》2012,(45):412-412
一、活动主题 通过调查活动,了解山西特色文化——皮影戏,热爱家乡文化。 二、主题设计背景山西皮影戏的主要活动场所在民间.在农村,是山西广大农村群众喜闻乐见的文艺活动形式之一。山西皮影兴于清代.分南路和北路二派。南路皮影,以新绛、曲沃、临汾、运城等地为代表。  相似文献   

15.
欧洲著名汉学家龙彼得(Piet Van der Loon)教授在一九七九年出版的《欧洲汉学研究会不定期刊》(Occasional Pages,European Association of Chinese Studies)第2辑上发表《朱文:一个皮(纸)影戏本》(英文稿)。该文从汉学家施博尔(施舟人,Par Kristofer Schipper)于1968~1969间在台湾南部高雄县弥陀乡和阿莲乡两个皮(纸)影世家中收藏的198本戏本中,选择具有代表性的皮(纸)影戏《朱文走鬼》之50页残本、56页残本、71页残本和19页残本,以及美国洛杉矶加州大学文化历史博物馆所藏另一残本,详加校勘,整理为《朱文》校本。全文分《导言》、《词汇小录》、闽南皮(纸)影戏《朱文》校本和《校勘记》。  相似文献   

16.
中国皮影戏是一种集绘画、雕刻、戏剧、音乐于一体的综合性古老民间艺术形式,至今已有一千多年的悠久历史。 本光盘具有以下特点:一、深厚的民族文化内涵 作品通过“人”“影”“戏”三个模块,全面介绍了中国皮影戏悠久的历史、精美的皮影造型和高超的表演艺术。题材新颖、主题突出、内容翔  相似文献   

17.
王亚雪  郭峰 《网络传播》2005,(11):41-41
有人说互动杂志的出现带给人们一种从皮影戏时代一下跨入电影时代的震撼。难道传统媒体真的会像皮影戏被电影取代一样,让位于这种新型的多媒体杂志吗?一直以为“能说会动”的魔法书只存在于哈利波特的魔法世界里。没想到一种新型的多媒体电子杂志早已悄无声息地把它们带入了我们的世界。  相似文献   

18.
杂技、木偶戏、皮影戏与戏曲、曲艺同属于表演艺术范畴,且均可以"中国"、"传统"、"民族"为前缀(限定语),具备了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特质,理应在<中国大百科全书>中占一席之地.2009年4月问世的<中国大百科全书> (第二版)中,杂技、木偶戏、皮影戏第一次以与其他学科平等的庄重姿态进入到能够代表国家形象的百科全书之中,使<中国大百科全书>(第二版)更具"中国特色".与此同时,"二版"中的杂技、木偶戏、皮影戏内容因其全面、准确、客观、公正,可成为三学科的学科定位与学科建设的镜鉴.  相似文献   

19.
陈楚桥  张燕 《今传媒》2016,(2):146-147
党的十八大报告提出了"建设优秀传统文化传承体系,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大任务.要完成这一重大任务,一项十分重要的也是基础性的工作就是"加强对优秀传统文化思想价值的挖掘和阐发,维护民族文化基本元素".非物质文化遗产作为优秀传统文化的特殊表现形式,是各种文化形式发展的基础,任何非物质文化遗产都应该得以珍视、保护、传承.复州皮影戏距今已有近400年历史,2006年被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具有重要的历史文化价值.但是,随着经济的发展和时代的变迁,复州皮影戏的保护和发展现状却不容乐观.笔者在调研走访的基础上,对非物质文化遗产和复州皮影戏的传承和发展提出了建设性的意见和建议.  相似文献   

20.
电子出版业迎来新世纪的首次国际盛会中国作品《中国皮影戏》荣获大奖 第九届莫必斯多媒体光盘国际大奖赛获奖作品于11月14日揭晓。《中国皮影戏》(中国)获大奖,《梅利纳·迈尔库里》(希腊)、《生命之源》(法国)、《金庸群侠传》(中国)并列评委特别奖,《穆米内河谷的冬天》(芬兰)获创意奖,《堂吉诃德》(西班牙)获艺术奖,《国粹——京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