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同义复词这种词汇现象萌芽甚早,但由于其特殊性和复杂性以及从语用角度看对其进行研究并不是特别急迫,所以导致长期以来对这一问题的忽略。对它的认识判定难,理解释义难,从而导致了古今人在训释实践中的许多疏漏和错误。  相似文献   

2.
在文言文教学中 ,我们注重单音词的教学 ,这无疑是正确的。但是在文言文课文中 ,还存在着一定数量的同义复词 ,在古汉语中称为“连文”或“同义连用”。“同义连用”是古汉语中一种普遍而特别重要的现象 ,但由于字、词的古义在后代往往消失 ,因而易造成对同义复词的误解。在中学文言教材中 ,课本编者也常常将同义复词仅从单个语素的角度去理解 ,因而往往不得其义而发生误释 ,这是不得不辨的。  相似文献   

3.
常言道,"读诸葛亮《出师表》不流泪者不忠,读李密《陈情表》不流泪者不孝".《陈情表》作为中国文学史上抒情文的翘楚,语言委婉恳切,感情真挚动人,具有强烈的感染力.苏教版高中语文教材必修五选入了这篇文章.作为一篇典范的文言文,文中有相当数量的同义复词(两个意义相同的语素连在一起使用的复合词)值得师生仔细解读、正确掌握.但教材编者或许对同义复词这种语言现象缺乏了解,往往按现代汉语的常用义进行拆分理解,造成解释错误.下面列举三例试加考证,希望有助于教材注解的完善.  相似文献   

4.
同义复词和偏义复词不能不讲安徽枞阳中学马茂书高中四册第七单元“单元知识和训练·文言文的翻译·词语的翻译”,讲翻译文言词语时要注意的几个问题很必要。但遗憾的是,古汉语里常见的同义复词和偏义复词现象却未提到。连用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同义词谓之同义复词,顾炎武...  相似文献   

5.
在文言文中,有些合成词是由两个同义或反义的单音节语素合成的,它们可以分成两种情况:一是同义复词,二是偏义复词。本文以中学文言文中出现的同义复词与偏义复词为主,对这一文言现象作一肤浅探析。一、同义复词同义复词是指古汉语中由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同义语素复用,并列构成的合成词。构成同义复词的几个语  相似文献   

6.
(2)双音词中的并列复词首先有识别的问题。汪笺、彭校在具体处理并列复词的时候,存在着诸如并列复词和偏正复词的互混以及误将近义并列复词当成同义并列复词等问题。现举“隔捐”条:《明暗》:“秦之二世,务隐藏己而断百僚,隔捐疏贱而信赵高。”(55页)汪笺:“捐”旧作“损”。俞  相似文献   

7.
古汉语词汇单音节占优势是事实,但文言文中存在着为数不少的多音节词,其中最具古汉语特色的是同义复词,“古人行文不避重复”,“古人自有复语”(王念孙、王引之)说的就是同义复词。郭在贻先生在其《训诂丛稿》中指出:“同义词连用是古汉语中一种普遍而特别重要  相似文献   

8.
考索古籍中同义复词的使用情况及其意蕴,旨在正确地理解和掌握这一言语现象的规律,俾古文的标点、注译、校勘乃至教学工作有所裨益。所谓“同义复词”,是指同义词连用、并列构成的复合语词。从词类上可以分成实词型和虚词型两大类。从音节上看,以双音节居多数。同义复词的语法功能只相当于一个词。恰当运用同义复词,可以收到强调语意、加强语势、韵文足句和行文变化的修辞效果。运用同义复词的理论,还可以进行训诂,为古文的标点、注译刊谬补正,帮助古文教学辨析疑难词义。至于为汉语词源学、词汇史以及词典编纂工作提供感性材料,恐不无作用。  相似文献   

9.
同义连文是中学语文文言文教材中一种很普遍的现象。所谓同义连文,是指两个或两个以上意义相同、相近甚至相类的词并列连用。对此,前人早就注意到,称之为“重言”、“连言”、“复语”、“连文”、“复词”、“语词复用”、“两字一义”、“连语”等。古今学者虽然在提法上很不一致,但是都认为,两个或两个以上意义相同、  相似文献   

10.
《同义复词研究与语文辞书编纂》一书在充分揭示同义复词产生原因、途径、特点、功能的基础上,对目前最权威的历时性语文辞书《汉语大词典》和共时性语文辞书《现代汉语词典》中的同义复词进行全面考察,纠误补漏。该书具有以下特点:注重同义复词理论与实践的结合;对两部权威辞书的同义复词作全面研究;为语文辞书收释同义复词提供依据和指导。  相似文献   

11.
偏义复词是古代汉语复合词中独特存在的一种词汇现象。偏义复词在文言文中广泛使用,后形成一种固定的词语格式在现代汉语中也常常出现。它由两个语素构成,但在表意时只有一个语素表意,另一个语素起陪衬作用,用来补足音节。由于偏义复词中一个语素意义的消逝,人们在理解时有一定的困难。文章基于国家语委语料库[1]的检索研究,梳理了偏义复词“缓急”的词义演变过程,分析了这类偏义复词语序确立的影响因素,探析了其形成的路径,并从社会历史、文化心理、交际应用和语言内部四个角度总结了其形成的原因,说明了古代汉语中存在这一独特词汇现象的必然性。  相似文献   

12.
廖克杰 《中学教研》2004,(11):45-47
“导数”在研究函数的性态、处理不等式和切线问题,以及实际问题中的边际成本问题有着重要的作用,而正确的求出函数的导数是解决上述问题关键的一步,但由于导数在大部分省市还是刚进入教材,教师对学生常见的错误未予足够的重视,使得学生在初学这部分内容时,存在“会而不对”的现象,求导常常出错,下面对学生求导问题的常见错误进行剖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3.
高中语文教材的文言文注释有一些瑕疵:一些词语注释存在解释简单、含义笼统含混的情况,甚至有些个别的注释还有望文生义与今意强解的现象,有些释义错误或者该释未释。这一系列的注释问题给文言文教学带来了很多不便,如何解决这一问题就成了教材编者和语文教师必须面对的问题。  相似文献   

14.
同义连文是中学语文文言文教材中一种很普遍的现象。所谓同义连文,是指两个或两个以上意义相同、相近甚至相类的词并列连用。对此,前人早就注意到,称之为重言、连言、复语、连文、复词、语词复用、两字一义、连语  相似文献   

15.
《汉语大词典》是我国目前规模最大的汉语语文工具书,但由于编撰时主客观条件的局限,还存在着不少问题。文章选取敦煌小说中的同义复词与《汉语大词典》进行覆核,从提前滞后的书证、弥补单一的书证、补充失收的词条等三个方面举例说明开展敦煌小说同义复词研究对《汉语大词典》修订的作用。  相似文献   

16.
古代并列合成词分为三类,同义复词如珍宝、逃亡、技巧等;偏义复词如国家、质量、窗户等;变义复词如骨肉,眉目、尺寸等。学术界对同义复词和偏义复词的研究成果很多,但是对变义复词的研究略少,本文主要从变义复词产生原因展开论述,对古汉语变义复词做一次探讨。  相似文献   

17.
由“偏义复词”新说“虚义趣连”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由顾炎武等古今语言学家论证倡说的连类或偏义现象,现在定名为“偏义复词”,在语言研究或教学中常常称说。江西教育出版社《中国语言学大词典》已纳入“偏义复词”一目。偏义复词的特点是连及的虚陪语素形成理解困难。另有小同而大异的语言现象,虚陪语素虽使理解困难,但兼有情趣,有设难成趣的修辞效果,可以另称为“虚义趣连”。它们是偏义复词的衍生发展,数量多,主要见于元明清及现代方言,是方言俗语词,结构也较复杂。  相似文献   

18.
柳宗元散《种树郭橐驼传》(人教版高中语第三册)中“他植虽窥伺效慕.莫能如也”一句,课本注释为:“(窥伺效慕)暗中观祭,仿效羡慕。”笔认为,编对“效慕”的解释是错误的,“效慕”应是同义复词,意为模仿、仿效。理由如下:  相似文献   

19.
应仲放 《中学文科》2008,(6):148-149
国家教育部2003年推出高中语文新课程标准以来,给高中语文教育吹来一股清新的风,无论是教材还是教学理念都有很大变化。但我们使用了苏教版高中语文教材以后,发现苏教版高中语文教材在编写方面存在一些问题,同时发现使用苏教版高中语文教材的这一届学生对语文基础知识掌握情况还不如以前使用人教版教材的学生。  相似文献   

20.
人教版高中语文第四册《〈指南录〉后序》一文 ,有一个句子“死生 ,昼夜事也” ,课本是这样注释的 :“死生是早晚间的事情 ,意思是随时都有死的可能。”对这条注释 ,我觉得有必要辨明一下。在这里 ,对“死生”一词的翻译只选取了“死”的意义 ,而舍去了“生”的意义 ,如此 ,则造成了前后内容的不一致 ,这样的注释是令人费解的。我认为应把它当作偏义复词来理解 ,意义偏向“死”一词。其一 ,偏义复词是古文中一种特殊的词语构成现象 ,出现频率高 ,运用非常普遍。其特点是一个词由两个词义相近、相对或相反的语素构成 ,其中一个语素表示意义 ,…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