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庚子西狩,岑春煊勤王有功,慈禧恩之。迨新政开启,封疆大吏岑春煊以近代功成登上地方官僚之翘楚,有资抗衡北洋袁世凯,史有“南岑北袁”之说。丁未年,岑春煊骤然北上,扛起清流大旗与京师奕、袁白热会战。却走上了党同伐异的死路,终以岑瞿开缺结束。台后之慈禧坐视政争,借力打力,致使丁未两党元气大伤,实无胜家。端详丁未四月间,慈禧对待岑春煊态度由亲到疏的转变,看似受人挑唆,实则事发多端,有深刻因由值得细呷。  相似文献   

2.
吴永,浙江湖州人,庚子事变(八国联军侵华)时,任怀来知县,慈禧携两宫西逃至怀来,吴永成为迎驾慈禧一行的第一位地方官,成为庚子慈禧西逃的见证人,后又成为随扈西行的亲历者。三十年后,在浙江兰溪人刘治襄再三恳求下,吴永将见证的往事口述成一书——《庚子西狩丛谈》,该书被马克思主义历史学家翦伯赞评价为纪述“西逃”诸书中最佳之著作,可见史学价值之高。  相似文献   

3.
庚子之变后,清王朝遇到了前所未有的危机。为挽救统治,清延实行清末新政。新政在经济方面的成果尤为突出。分析了清末新政经济机构改革的背景,着重阐释新政实施内容和遇到的困难。我们认为清末新政是晚清政府被动的应付,由于腐败的吏治.缺乏配套措施使得改革并没有起到应有的效果.但并不能因此而忽视改革的积极意义。  相似文献   

4.
慈禧缘何成为康有为的继承人   总被引:6,自引:1,他引:5  
戊戌年血腥镇压百日维新的慈禧在事发仅仅两年之后即继承康有为之农钵,推行新政,筹备立宪,且有所发展,成为其继承人。清末社会之所以会上演如此富有戏剧性的一幕,究其原因,不外乎以下三个方面:首先,从大背景上看,内忧——义和团运动、灾荒,外患——列强侵华,二者合力致使清廷内外交困,为保位而被迫作变;其次,慈禧的思想认识有求新、自强的一面,这导致她为卫权而图谋进取;第三是康有为的“公羊三世说”、“托古改制”理论,具有很大的灵活性,妥协中亦见高明,也有利于消除慈禧推行新政、宪政的思想顾虑。  相似文献   

5.
从武昌起义爆发到清帝退伍,时隔仅四个月。革命迅速成功的原因何在?过去人们大都从资产阶级的兴起和形成、民族主义思想的传播等方面来研究,对于清政府自身则探讨甚少。有鉴于此,本文拟就清季政府的衰败对辛亥革命成功提供的条件作一番分析,以窥历史事实的全貌。第一,统治阶层的分裂和权力中枢的空白 1898年的戊戌政变使慈禧重揽一切大权,但最高层官员中间存在着的矛盾和斗争并没有解决。庚子年庆亲王奕劻随李鸿章议和,保全慈禧有功,深受宠任。1903年荣禄去世后,奕劻接任首辅地位,并与练新军、办新政而拥有权势的袁世凯相勾结,成为最有实力的一派。而庚子年随驾到西安,得到慈禧宠信升任军机大臣、外务部尚书、政务处大臣等要职的瞿鸿禨,则与奕劻相对抗。著名掌故学家徐一士曾写道:“庆亲王奕劻自继荣禄而为军机领袖,直隶总督袁世凯深与结纳,为其谋主,于是北洋遥制朝政,其权力之伟,更远过于李鸿章时。  相似文献   

6.
庚子之变尚未结束,以慈禧太后为首的清政府就开始推行"新政",希望借此挽救已经处于风雨飘摇中的清廷。这次"新政"包括对官制,兵制,工商业等方面的改革。新政困难重重,在资金,人才等方面都有严重困难,所以并没有取得显著的成果。而整个"新政"中成绩最好的无疑是袁世凯的"北洋新政"。从1901年11月袁世凯接任直隶总督到1907年升任外务部尚书兼北洋大臣,前后六年间,直隶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工业,农业,教育,金融,军事等都走在全国前列。这也是袁世凯日后权势日重,声望日隆的一个重要原因。这两次新政同时进行,所采取的政策,指导思想等也均相同或相似,但是结果却差距很大。因此希望通过对二者的比较,更清晰地了解当时的历史。  相似文献   

7.
戊戌后,荣禄因政变之功,领班军机,节制北洋海陆各军兼统武卫五军,权倾朝野,为有清所绝无仅有,弄清荣禄在嗣后庚子事变中的态度,将有助于了解此一时期的清廷政治.一所谓列强“归政”照会,历来被视为慈禧太后开衅八国的关键,而荣禄被视为祸首,其重要的一条原因即为该照会是由他进呈慈禧。但关于照会慈禧归政的记述。各家极不一致,此胪陈如下:《庚子国变记》:6月16日“召大学士六部九卿入议。太后哭,出罗嘉杰书示廷臣,相顾逡巡,莫敢先发.”  相似文献   

8.
近20年来史学界对慈禧的研究有所增强,在慈禧与辛酉政变、洋务运动、戊戌变法、清末新政等方面出现了一批较有价值的成果及论著。慈禧研究在史料搜集整理、跨学科方法采用等方面仍有较大拓展空间。  相似文献   

9.
杨涛 《文教资料》2008,(34):66-67
张之洞在清末于广东最早铸造银元,最初以七钱二分重为单位并在"庚子之变"前坚持此议."庚子之变"后张之洞却主张铸一两单位银元,坚决反对户部与绅商七钱二分为单位的主张.这一变化的原因既有反对西方侵略的进步意义,也有维护地方与个人政治、经济利益的目的.  相似文献   

10.
石焕霞 《考试研究》2009,(3):104-117
1900年庚子之乱,清政府开始了大刀阔斧的“清末新政”,从政治、经济到教育各个领域都进行了变革,科举制度的改革也在其中。1901年清政府下达了废除八股取士改试策论以及停止武科考试的上谕。因此,1902年的乡试成为科举制度改革后的第一次实战。顺天乡试系全国之观瞻,却因为庚子之乱贡院被毁,不得不借助于河南省的乡闱。所以,此次乡试中所表现出来的形形色色的人物面相,成为探究科举制度废除前夕世人真实心态的一个绝佳的风标。  相似文献   

11.
泰山娘娘的宗教文化特征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泰山娘娘是明清以来我国北方最大的神祗,"三教合一"是其显著的宗教文化特征.作为道教女神,她和佛教的观音菩萨有着惊人的相似.她发端于孔子故里,又具有"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儒家品格.  相似文献   

12.
在明清小说中武则天是一个颇受作者关注的人物。小说家在塑造武则天形象时,大多着眼于她的残忍、荒淫和嗜杀,突出了她的政治野心,因此,武则天基本上是以"中淫外酷"的负面形象出现的。小说家削弱了武则天作为一代女皇的政治才能、远见卓识,淡化了她的历史功绩,将这一形象妖魔化或神化,在前人的基础上,小说家更加强了对武则天"牝鸡司晨"、"狐媚惑主"和"淫秽宫闱"的诋毁和道德批判。由于叙事角度不同,明清小说中的武则天形象更加复杂、多样。  相似文献   

13.
慈禧的对外思想一直被刻印着"妥协投降"的标记,其实她的对外思想经历了一个发展变化的过程。慈禧时代的对外思想,以光绪登基、《马关条约》签订为界,可以分为三个阶段。在同治皇帝执政时期,她力排众议加强"塞防""海防",果断出兵驱赶入侵者,捍卫国家的领土主权。她有着"保藩固边"的思想,希望严防门户。但是随着甲午战争的失败,清王朝门户大开,慈禧的外交思想发生了重大转折,老年的暮气遮掩了中青年时的锐意,边政废弛、战败割地求和、卖国求荣成为其主导思想。  相似文献   

14.
论上官婉儿     
上官婉儿是初唐武后中宗朝活跃于政坛文 坛才情获得了武后和中宗李显的宠幸,却因陷入宫廷内斗而死于非命.一代才女的身世命运令人叹惋,也颇堪玩味.本文即对此加以研究,并进而探讨上官婉儿在当时政坛文坛的地位及影响.  相似文献   

15.
堵霞是清康熙年间的女词人,王蕴章《燃脂余韵》、胡文楷《历代妇女著作考》及柯愈春《清人诗文集总目提要》都有提及。从其著作《含烟阁诗词合集》内容来看,堵霞并不是囿于闺阁的一代才女,她的人生跌宕坎坷,在寄寓流徙的过程中,不仅与冒襄这样的隐士学者有所交往,且同清初著名的"蕉园诗社"也有渊源。文章对堵霞《含烟阁诗词合集》略加解读,以呈现堵霞的生平经历和精神世界。  相似文献   

16.
晚清政坛,权力运作胜于政治创新。回守祖宗成法,警惕任何变化,是当时政治的基本特征。造成这种局面的原因,表面是因慈禧贪权昏愦,实则是围绕晚清皇权安全所形成的政治结构内部的紧张性,长期作用于最高决策层的结果。这种结构性紧张状态的长期维持,使得晚清政治精力被耗尽而不能有所建树。反观奕诉遭黜事件,正是这一紧张状态的反映。  相似文献   

17.
清代乾嘉年间著名寒闺诗人骆绮兰有《听秋轩诗集》传世,在其诗中含蕴着明显的男性意识,其成因主要有三方面:一是时代进步思潮的影响;二是因其交际圈中男性较多,这样的交游与诗歌酬唱增强其男性意识;三是受时势的影响,乾隆盛世之音中的阳刚之气感染了她,使其诗歌中流露出明显的男性意识。通过解读骆氏之诗,不仅可以倾听一代才女之心声,而且可以探析其生存环境中的士子风尚,同时还可寻绎所谓盛世之强音。  相似文献   

18.
武则天"扼婴"成为这位杰出女皇一生最残忍的罪恶,使她不仅不能成为伟大女性,而且连普通母亲都不配。在历史上,她成为一个最残忍的母亲,为了政治向上爬,甚至亲手扼杀自己的亲生幼女,连起码的人性都可以不要。从1300多年来的史籍中,这似乎已经成为铁定事实。其实,历史记载有许多不可解释的疑问和矛盾,实际上这只不过是封建文人对这位女皇的强加之罪,原因就在于她是我国历史上唯一的伟大的超凡女皇,这是封建社会男子中心社会所不允许的。通过对多种史料的考证,事件过程的对比,用确切的史实证明,考疑这实在是历史上一件天大冤案:女皇武则天不是一位残忍至极失去母性的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