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03 毫秒
1.
二千年误解的消解——对古典隐喻理论的再认识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亚里士多德和莱考夫是隐喻研究中最有影响的代表人物。一般认为他们各自的理论是相互对立的,其实这是一种误解。从认知科学的角度出发,对两种隐喻理论进行比较研究,则会发现亚里士多德的隐喻观和莱考夫的隐喻观在本质上是一致的,认知是两种隐喻理论的共同基石。亚里士多德关注的主要是语言表达过程中隐喻的修辞效果,而隐喻也是以认知为基础的。因此,隐喻既是认知的,也是语言的。  相似文献   

2.
本从认知科学、语言学、心理学、隐喻的类型,隐喻认知的普遍性,隐喻的功能等几方面探讨了隐喻的化认知特征,笔认为隐喻既是一种语言现象也是一种化现象,隐喻与非隐喻之间没有绝对的界限,隐喻不是某个人灵感的创造,而是一个漫长的大脑认知能力进化的产物,是认知发展到高级阶段的认知的重要方式之一。语言学习对隐喻的理解很大程度上决定于对目的语化的理解和把握。因此外语教学必须以隐喻为突破口,不断提升化教育在外语教学中的作用。  相似文献   

3.
容器隐喻是Lakoff&Johnson提出的三种概念隐喻中本体隐喻的一种重要类型。英汉两种语言中都有大量的容器隐喻存在。本文考察了容器隐喻的理据,分析比较了英、汉语中常见容器隐喻的类型及其构成特点的异同,揭示了英汉两个语言民族隐喻思维的共性和差异性,旨在加深对英汉容器隐喻的识别、理解和运用。  相似文献   

4.
隐喻是一种修辞手段,更是一种认知现象,它广泛存在与生活当中。本文通过对中国菜命名中的隐喻现象的分析,说明隐喻对菜名的修辞作用,及中西隐喻美学差异对菜名翻译的影响。  相似文献   

5.
略谈话语环境中的隐喻翻译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隐喻是语言的普遍现象,广泛存在于话语中。现代隐喻学认为,隐喻不仅仅是一种表达方式,而且是一种无所不在的思维习惯。在简要探讨了隐喻的基本功能和分类后,本试图运用话语语言学的理论知识,从话语的七个标准四个范畴来探讨话语中的隐喻的翻译问题。  相似文献   

6.
英汉语隐喻的跨文化对比及翻译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本文简单介绍了隐喻的历史和隐喻的基本特征,从文化的共性和个性出发,进行了英汉隐喻的跨文化对比,并通过实例讨论了英语隐喻的汉译,归纳了三种较常用的隐喻翻译法。  相似文献   

7.
一、前言传统的隐喻理论把隐喻看作一种修辞,其主要功能只是对语言的修饰。Lakoff and Johnson(1980)提出了崭新的隐喻观,认为“隐喻普遍存在于我们的日常生活中,不但存在于语言中,而且存在于我们的思想和行为中”。从认知心理学的角度看,“隐喻不仅仅是一种语言现象”还是一种“认知现象”,  相似文献   

8.
李华平 《天中学刊》2010,25(1):91-93
从及物性的角度看,概念隐喻指的是参与者、过程、环境间的转换现象。概念隐喻是一种形式上的变异现象,也是一种语义变化现象。古汉语中也存在着概念隐喻,隐喻式的表达引起了相应的词义变化,这种变化主要表现为词汇隐喻、转喻和活用。  相似文献   

9.
方位隐喻是隐喻中既常见又较重要的一种,它是人们参照空间方位概念而组建的一系列隐喻概念。由“上/下”域(up/down)生的隐喻是应用最普遍的一种方位隐喻,它以uP/down的空间意义为核心拓展出一系列丰富的隐喻义。  相似文献   

10.
翟艳艳 《双语学习》2007,(8M):126-127
从纯粹的修辞学和语言学角度看,隐喻是一种修辞手段,但本质上是一种认知现象。英语隐喻涉及到相似或有关联的两种事物,而翻译过程要运用两种语言,但它仇都跟跨语言和跨文化的交流活动有关,因此英语隐喻的翻译要遵循传意性(语言交流)和可接受性(文化交流)的原则。本文在论述英语隐喻汉译的原则基础上,总结了隐喻汉译的五种常用方法,并结合实例对每种方法的可操作性进行了剖析,认为只要方法得当并遵循一定的翻译原则,英语隐喻汉译就会成功。  相似文献   

11.
教书育人过程中对学生自信心的培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高等教育发展过程中,教学中实现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一直是广大教育工作者追求的目标。在教学过程中要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营造民主轻松的授课氛围,在鼓励、创新、关爱、感染等教学互动中培育学生的自信心,对于高等教育提升人才培养水平、提高高校教学质量都非常重要。  相似文献   

12.
在一个社会里,只要存在阶级,就会存在阶级矛盾,它表现为利益双方的相互对立和依存.利益对立导致双方矛盾不可调和,便发生社会冲突,从而造成巨大的社会动荡;而利益依存凸显了矛盾双方合作的必要,双方可在一定的社会条件下以自己合法的方式获取自己的利益,双方相伴相生,相互依存,这就是阶级整合. 因此,阶级整合的关键就是要找到对立的边线--矛盾双方共同一致的利益,并随双方力量的消长而不断调整政策以适应边线的移动,这个边线就是构建和谐社会的基点.  相似文献   

13.
创新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创新思维,创新能力的培养应从青少年抓起,然而由于受历史文化的影响,在应试教育模式下,青少年的创新能力培养问题没有得到应有的重视,在我国青少年学生中普遍存在高分低能的现象,因此,大力培养青少年的创新能力已刻不容缓。  相似文献   

14.
中国戏剧目前面临着从未遭遇的困境,但失去观众群的主要原因并不是因为现代科技传媒的发达,而在于戏剧脱离了观众。要使戏剧重新回到广大观众之中,不使观众群断代,必须要来一次“爱美剧”运动。实际证明,“爱美剧”运动的展开,是必要的也是可行的。  相似文献   

15.
农村中的干群关系是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中的重大理论问题和实践问题.如何有效地改善农村干群关系,已成为国家民主政治建设中的重大课题.尤其是在社会转型期,要实现整个社会的稳定,首先要保持广大农村的稳定;要密切党和政府同人民的联系,则要密切农村干部同农民的联系;要增强人民对党和政府的信任,更要增强农民对农村干部的信任.  相似文献   

16.
通过资本运作扩张规模,整合资源,已经成为我国传媒业进一步发展的必由之路。而在西方巨型媒介集团觊觎我国传媒市场、国内传媒业面临巨大挑战的背景下,通过资本运作实现传媒安全、促进传媒发展尤其具有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7.
法律社会是法律学力图构建的应然美好的正义之邦。社会学的法律指的是调控社会秩序的实然规则。习俗社会是由实然的法律规则来主导运行的。习俗社会生长出习俗、惯例进而演化为习惯法。习俗与理想的法律之间有距离,也有相承之处。对于学校管理的变革,我们必然要追问其合理性、合法性与合习俗性与否。总之,学校管理应当在法律的理想框架下,寻找习俗的生长点。  相似文献   

18.
塑造领袖形象是文艺界一个富有挑战性的课题。领袖人物从神坛的圣像回归到有血肉的普通人,经历了漫长的时间过程和理论历程。这是政治开明的结果,也是时代发展的需要,还是文艺自身发展规律使然,具有十分重要的美学意义。  相似文献   

19.
我国《物权法》对遗失物权属的规定排除了拾得人取得遗失物之所有权可能。建立拾得人附条件取得遗失物所有权规则是权利与义务一致的要求,是公平与效率相协调的要求,在实践中应该依照过错与价值原则确定拾得人遗失物所有权。  相似文献   

20.
农村宅基地管理制度探析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宅基地是农民的安身之本,农民住房是构建和谐社会、统筹城乡发展的重要环节。当前农村个人建房混乱无序,宅基地管理失控,宅基地使用权权能受到诸多限制,制度设计上存在重大缺陷。应明晰宅基地使用权权能,完善对宅基地的规划、分配、流转以及执法的管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