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论语·子张》中有“仕而优则学,学而优则仕”两句,很久以来,人们都把“优”解释成“好,优秀”,这是不正确的。在《论语》产生的先秦时代,“优”字有“丰厚,富裕,有余力”的意思。“学而优则仕”即是“学习了,有余力便去做官”。旧《辞海》(合订本)129页  相似文献   

2.
“学而优则仕”是《论语》中的名句,一般引述为孔子的言论,理解为“学习优秀的才可以做官”。其实这话不是孔子说的,释义也不是《论语》的本义,而是后人演绎而成的劝学格言。“学而”语见《论语低十“子张第十九”。朱熹集注本题往日。“此篇皆记弟子之言,而于夏为多—…·盖孔门自颜子以下,颖悟莫若子贡,自曾子以下笃实无若子夏,故特记之详焉。”原文为:“子夏回:仕而优则学,学而优则仕。”朱熹注文说:“优,有余力也;付与学理同而事异。故当其事者,必先有以尽其事,而后可及其余。然仕而学.则所以资其仕者益深;学而仕,则…  相似文献   

3.
"仕而优则学,学而优则仕"是孔子时代的号召,后来成为科举制度对人才的政治诱惑,也是现在许多受教育者追逐的目标,其影响是巨大而深远的。笔者在这里分析"学而优则仕"和"研而优则仕"对我国当今教育的影响。一、简述"学而优则仕"的含义变化子夏曰:"仕而优则学,学而优则仕"(《论语·子张》)",学"在这时主要是指学做人、学做人的道理、学做人的规范",优"是指宽裕、充裕。"而"是连词,"仕"做官为宦。孔子时代,仕者多为贵  相似文献   

4.
“仕而优则学,学而优则仕”这句话影响了2000多年的中国封建社会,是封建社会选拔人才的一个重要标准。后人对“优”字的注释多有不同,进而认为孔子是个鼓吹“读书做官论者”。文章主要探讨了“优”字的注释,立足于“仕而优则学,学而优则仕”,论述了“学”与“仕”的关系,即学习与实践的关系。  相似文献   

5.
“学而优则仕”出自《论语·子张》。在现代,“优”字时常被认为是“优秀”的意思,因此这句话经常被解释为:“学习成绩优秀就会被提拔做官,进入仕途。”但实际上,“学而优则仕”的意思并不是像人们“望文生义”所理解的那样,“优”的正确意思是“有余力”,它的本意是说:“人读了书如果有余力就该设法去做官。”  相似文献   

6.
仕而优则学     
学而优未必仕,但仕而优必学,古今中外莫不如是,古人云:为官不学半个盗。仕而优则学,仕而优必学。孔子的学生子夏有句名言:“仕而优则学,学而优则仕”。(《论语·子张》)其意思是说,官做得好,就应该更深入广泛地去学习,以求更好地管理国家和人民;学有所成,就可以去做官,以便更好地推行仁道礼义。  相似文献   

7.
不妨“学而优则扶”江西上饶地区行署程建平[学而优则仕],是孔夫子门徒子夏提出来的。学习好就做官,自古天下事,唯有做官高,子夏的观点有失偏颇。然而,对那些贫困户中的[学而优]者,给予必要的扶持,使其充分施展才华,造福人民,报效祖国。实行[学而优则扶]则...  相似文献   

8.
唐银国 《文教资料》2010,(9):119-121
“仕而优则学,学而优则仕”出自《论语·子张》,古今学人从教育学、文字学等多个角度已进行了注疏与考证。角度不同,学科背景不同,得出的结论也不尽相同。本文从文字学与教育学相结合的角度入手,力求在还原这句话最原始涵义的同时。获得子夏的教育观点,以对现今高校教育教学提供借鉴与参考。  相似文献   

9.
"学而优则仕,仕而优则学"现象古已有之,引人深思的是,近几年这种现象在大学和科研机构愈演愈烈。究其原因,与自古以来把"学而优则仕"异化为读书做官,以及现在社会流行的"官本位"有关,其实,"学而优则仕,仕而优则学",其所体现的是儒家"内圣外王"的政治理想。正本清源的"学而优则仕,仕而优则学",值得我们今日发扬光大。  相似文献   

10.
据《科技日报》报道,今年两会期间,政协科技界29组委员讲起了发生在身边的“官”“学”错位之怪现状——学而优则仕,仕而优则“学”。  相似文献   

11.
在以单音词为主的古汉语中,一词多义的现象非常突出。为了正确地解释词义,必须注意语词所处的具体的语言环境,注意词义的系统性和时代性。《论语·子张》篇有这样一段话:子夏曰:“仕而优则学,学而优则仕。”对于其中“学而优则仕”一语,历来说解多误,特别是在十年动乱所搞的对孔子教育思想的批判中,许多文章把这句话列为孔子鼓吹“读书做官”的罪证,而加以挞伐。他们把这句话中的“优”释为“优良”,把这句话中的“仕”释为“做官”,按照这种解释,译成现代汉语,就是:  相似文献   

12.
“仕而优则学 ,学而优则仕”一语 ,虽出自子夏之口 ,但子夏是孔子的得意门生之一 ,其间当有很深的师承关系 ,故一般人认为这是孔门师生教育实践经验的总结。这句话 ,在社会历史长河中 ,曾被无数人奉为圭臬 ,也曾被“批倒批臭 ,打倒在地 ,再踏上一万只脚 ,永世不得翻身”。改革开放以来 ,人们走出了狂热的政治斗争旋涡 ,开始用比较客观的分析方法去解析传统文化 ,对于“学而优则仕”也敢于提出不同的见解了 ,于是各种解释纷至沓来。简单罗列 ,大致有坚持读书作官论 ,任人唯贤论 ,学有余力论 ,学事兼顾论 ,知行结合说和教学两论共六种。上述六…  相似文献   

13.
友刊文摘     
“学而优则仕”新解对《论语》中“仕而优则学,学而优则仕”一句,把“优”释为“优良”,把“仕”释为“做官”,把后半句说成“读好了书就可以做官”,是错误的。理由有二:①这种释译使《论语》的文义陷于矛盾和混乱之中。按上列“望文生训”的办法解前半句,就是“做好了官就可以读书”,这就不成其话了。②违背了词义的时代性。据考,“优”作“优良”解是汉代以后的事。《论语》中“优”字凡三见,  相似文献   

14.
怀川先哲卜子夏是孔子的得意门生,一生笃志传经,弘扬儒术,为“六经”的传承发挥了重大作用。他提出的“仕而优则学,学而优则仕”成为儒家教育目的的代表言论,他提倡博学、主张切问、不弃小节、注重实用的观点,既是对孔子教育思想的继承,又在很大程度上有所创新。他晚年西河讲学的教育实践,为儒学的发扬光大开了一代新风。  相似文献   

15.
卜子夏是孔子的弟子,战国时代魏国的儒学教育家。他继承和发展了孔子的学说,创立了三晋儒学。卜子夏的儒学教育思想包涵有:师者有兼才、有教无类、以德育人、博学而笃志、循序渐进、学而优则仕,仕而优则学等观点进行探讨。  相似文献   

16.
孔子的高徒子夏是儒家经学的重要传承者。他在治学从教的一生中形成了一系列关于"学"的思想,诸如"博学而笃志,切问而近思","仕而优则学,学而优则仕"等,成为当今人们耳熟能详的名言。他的这些思想至今仍为人们求学路上一盏闪耀的指明灯。  相似文献   

17.
关于“学而优则仕”一语,学界均反对以世俗化的“读书做官论”来阐释解读,但以往各家的考辨重点多局限于“优”“仕”二字。本文试图转换角度,由“学”字入手来探究此中本义。通过对先秦儒家学派学习观的分析,我们可以看出子夏所谓“学”,其原意并非指研修知识学问。在子夏看来,学习中最要紧的就是明德修身,其重要性足以取代知识学问。所谓“学而优则仕”无非是强调明德修身与为官从政二者之间的关系,这对于今人而言无疑仍然具有重要意义。同时必须指出,子夏将学习与修德完全等同的做法,也有矫枉过正之嫌。  相似文献   

18.
论孔子"学而优则仕"的教育价值取向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集中反映儒家教育价值观的“学而优则仕”,其教育价值取向究竟是社会本位还是个人本位,长期以来学界一直对此有争论。从“学而优则仕”的语义、“学”与“仕”的关系以及中国古代社会政治结构背景下其本身的理论缺憾等3个方面可以得出这样的结论:孔子“学而优则仕”的观点蕴涵的是一种社会本位的教育价值取向。  相似文献   

19.
《论语·雍也》载:“子贡曰:‘如有博施于民而能济众,何如?可谓仁乎?子曰:‘何事于仁,必也圣乎!尧舜其犹病诸!’”孔子以高山仰止的盛赞法排除了成“圣”的可能,而以“仁”作为最高人生理想,从而也把个体的企达仁境作为现实人生的最高价值。孔子既以仁的实现作为人生终极目的之所在,那么,如何得仁,通过何种途径达至仁境就构成了孔子价值观的基本问题。我认为,孔子对个体实现人生理想,获得人生价值设计了两条途径,一是所谓为学,二是所谓为仕。《子张》中“仕而优则学,学而优则仕”的话虽然并非出自孔子之口,但却恰切地道出了孔子对个体人生的价值设计和价值选择。  相似文献   

20.
学而优则扶     
“学而优则仕”,是孔夫子门徒子夏提出来的。学习好就做官,子夏的观点有失偏颇。然而,对那些贫困户中的“学而优”者,给予必要的扶持,使其充分施展才华,造福人民,报效祖国,实行“学而优则扶”,则值得提倡。 我们这里有一个穷山村,几代未出过大学生。今年,山沟里终于“飞出了金凤凰”,考取了一名大学本科生。然而,因考生家境贫寒,难以承受入学、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