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81 毫秒
1.
"仕而优则学,学而优则仕"是孔子时代的号召,后来成为科举制度对人才的政治诱惑,也是现在许多受教育者追逐的目标,其影响是巨大而深远的。笔者在这里分析"学而优则仕"和"研而优则仕"对我国当今教育的影响。一、简述"学而优则仕"的含义变化子夏曰:"仕而优则学,学而优则仕"(《论语·子张》)",学"在这时主要是指学做人、学做人的道理、学做人的规范",优"是指宽裕、充裕。"而"是连词,"仕"做官为宦。孔子时代,仕者多为贵  相似文献   

2.
“仕而优则学,学而优则仕”这句话影响了2000多年的中国封建社会,是封建社会选拔人才的一个重要标准。后人对“优”字的注释多有不同,进而认为孔子是个鼓吹“读书做官论者”。文章主要探讨了“优”字的注释,立足于“仕而优则学,学而优则仕”,论述了“学”与“仕”的关系,即学习与实践的关系。  相似文献   

3.
仕而优则学     
学而优未必仕,但仕而优必学,古今中外莫不如是,古人云:为官不学半个盗。仕而优则学,仕而优必学。孔子的学生子夏有句名言:“仕而优则学,学而优则仕”。(《论语·子张》)其意思是说,官做得好,就应该更深入广泛地去学习,以求更好地管理国家和人民;学有所成,就可以去做官,以便更好地推行仁道礼义。  相似文献   

4.
“学而优则仕”出自《论语·子张》,“仩而优则学,学而优则仕。”是孔子的弟子子夏所说的一句话。 如何理解子复的这句话,有两种具有代表性的观点:一种观点认为,“仕而优则学,学而优则仕”的“优”字应理解为“优秀”、“优良”,意思是说,做官的要想做得好就必须学习,学习成绩优秀的则可  相似文献   

5.
据《科技日报》报道,今年两会期间,政协科技界29组委员讲起了发生在身边的“官”“学”错位之怪现状——学而优则仕,仕而优则“学”。  相似文献   

6.
教师是实现中国教育梦的主力军,承担着实现中国教育梦的重任。从"有教无类、因材施教、终身学习、人人成才"的中国教育梦出发,我们需要建设一支对学生充满人文关怀、教育技能过硬、专业不断成长、始终拥有坚定教育信念的教师队伍。在具体的改革措施中,需要加强教师队伍选拔上的"学而优则仕",教师队伍发展中的"仕而优则学",以及教师队伍建设的"内外因"融合。  相似文献   

7.
孔子的高徒子夏是儒家经学的重要传承者。他在治学从教的一生中形成了一系列关于"学"的思想,诸如"博学而笃志,切问而近思","仕而优则学,学而优则仕"等,成为当今人们耳熟能详的名言。他的这些思想至今仍为人们求学路上一盏闪耀的指明灯。  相似文献   

8.
《论语·子张》中有“仕而优则学,学而优则仕”两句,很久以来,人们都把“优”解释成“好,优秀”,这是不正确的。在《论语》产生的先秦时代,“优”字有“丰厚,富裕,有余力”的意思。“学而优则仕”即是“学习了,有余力便去做官”。旧《辞海》(合订本)129页  相似文献   

9.
教而优则仕现象既有利也有弊,其成因有:学而优则仕遗风的影响,教育管理干部选用机制存在欠缺,优秀教师发展空间相对狭窄,当官相对比较实惠等。应对教而优则仕的策略有:大兴尊重专家之风,构建科学有效的教育管理干部选用机制,尽量扩大优秀教师发展空间,优秀教师必须学会冷静对待提拔重用的机会,尽量减少当官的显性与隐性的实惠,努力提高教育专家的实惠等。总之,让适合从政的优秀教师,从政为官;让适合从教的优秀教师,成名成家。这才是应对教而优则仕最理想的状态。  相似文献   

10.
如何看待"教而优则仕"的现象?如何让"教而优则仕者"在新的管理岗位上获得后续的再发展?文章结合具体数据对这一现象做理性分析,并在此基础上从管理者的角度提出了让教而优则仕者再发展的基本原则和路径。  相似文献   

11.
"仕而优则学,学而优则仕"是《论语》中子夏说的一句话,一直以来被看做是"读书做官论"而影响了中国文人学士几千年,在文化大革命时期尤其作为资产阶级思想而受到严厉的批判。但经分析文本,还原此句话的真实含义后,就会发现其中所蕴含的积极因素,它对现实还是有一定的借鉴意义的。  相似文献   

12.
“学而优则仕”是孔予重要的教育思想,它曾起到全民价值导向的作用,对中国的教育,乃至中国的社会产生了难以估量的影响。在我们今天的教育改革中,不能割断历史,不能无视这种厚重文化所产生的影响,而是要以史为鉴, 吸取精华,以期对当下推行的这场史无前例的教育改革有所启示。  相似文献   

13.
孔门弟子一向积极用世,崇尚“学而优则仕”。然而,事实上,孔门中也有很多弟子未曾出仕。如颜回、闵子蹇、原宪、公析哀、子夏、子羔、子我等。主要原因是,当时社会政治秩序混乱,不利于或不适合出仕,加之各人个性上的特点,有好几位弟子主动选择了不出仕。另外,孔子本人考虑到几位弟子的个性特点,反对他们出仕。  相似文献   

14.
在善意取得制度中,我国传统民法对区分委托物和脱离物作出截然相反的规定,主张脱离物一律不适用善意取得制度。但就此问题.各国法律规定及学说并不相同。主要分歧在于对脱离物如何界定,是否应当区分脱离物的取得原因及不同种类。我国在新一轮民法变革中,应当对此进行比较分析,并结合我国国情作出合理规定。  相似文献   

15.
“新文人画”的产生不是一蹴而就,更不是一个画家群体或一两个人的突发灵感而产生的,有其深远的历史渊源和积淀,经过近代社会上百年的积累而进发的一种意识潮流,随之而来的是各种后后现代的“新”主义。  相似文献   

16.
“得民心者得天下”,人民的利益高于一切,对党负责与对人民负责相一致,“官意”与“民心”的统一,这是我们党立于不败之地的根本保证。  相似文献   

17.
自20世纪80年代期刊界提出“编辑学者化”口号以来,一直存在着编辑应成为“杂家”还是“学者”的争论。其实,成为“杂家”还是“学者”,只是编辑角色多样性中,孰重孰轻的问题,两者并不是矛盾的。现代信息技术的发展和期刊业的变化要求编辑既是“杂家”,更是“学者”,这才是合格、称职编辑的应有之义。  相似文献   

18.
禅对中国传统文人画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禅宗是佛教在中国的表现形式,是我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禅作为中国文化史上的一种思想现象,在艺术表现内容和艺术表现形式方面给文人画带来了深刻的影响。从绘画语言形式上讲,它促成了文人画风格的诞生和南北宗画风的分离;从绘画题材上讲,它促成了山水、花鸟等自然题材在画坛上的传统地位;从绘画批评机制上讲,它左右了社会普遍的审美价值取向。  相似文献   

19.
当代工笔人物画家当立足于时代,立足于本国文化,吸收中西方文化的优点,努力提高自身的文化学养。建立在中国传统绘画美学基础上的现代绘画同样崇尚才情甚于功夫,崇尚个性表现甚于自然再现,也因此画家个人学养的提高,自身文化涵养的积淀是必须的。我们可以也应该在工笔人物画中表现“文人气质”。人物造型能力的提高,工笔人物画中“文人气质”的表现,使得工笔人物画的发展空间广阔。  相似文献   

20.
章学诚对“良史”的几个要求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清代著名学者章学诚对我国史学理论有巨大的贡献,虽然他一生艰难坎坷,但他依然以"良史"的标准来要求自己.本文将从三个方面论述他的良史观,以此来窥探其史学思想的一角.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