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高校学科集群协同创新机制的构建有利于推动产业集群的发展,而目前我国学者对高校学科集群内部学科之间的协同原理和协同机制之间的研究较少。构建学科集群协同创新能力评价体系中的评价指标体系,促进交叉学科发展、加强政策支持等,可有效提升高校学科集群创新能力要求,进一步丰富高校学科集群协同创新的理论研究。  相似文献   

2.
大力推动“产学研用”协同创新是新时期高校发展的战略要求和良好契机.高校作为科技人才资源最聚集的创新主体,现行的人才队伍建设机制还不能适应“产学研用”协同创新的要求.为有效推进协同创新的顺利开展,高校在研究现行人才队伍建设的基础上,创新人才队伍建设机制体制,在平台机制建设、人才创新能力建设、人才团队建设等方面寻求突破,尽快提升人才队伍协同创新能力,全面服务“产学研用”协同创新建设工作.  相似文献   

3.
文章首先对协同创新的内涵和高校协同创新的目的进行了阐释,在此基础上针对地方特色高校自身特点,提出了若干高校协同创新能力的培养途径,包括加强各类产学研组织培育与创新资源协调优化,加强协同创新团队的培育与提倡学科交叉,积极探索促进协同创新的机制改革等,以期为提升具有地方特色的高等院校协同创新能力提供几点可供参考的意见。  相似文献   

4.
“高等学校创新能力提升计划”对于高校的发展是一个重要契机,高校作为协同创新体的主体,把握好这个发展良机,将有利于高校破解高校发展的体制机制障碍,紧跟社会经济发展的变革步伐。改革发展的关键在于人才建设与培养,合理配置和使用资源,科学化高校人才管理体制机制,努力提升高校人才的业务素质与创新能力水平对于助推高校协同创新的建设工作将有显著的功效。  相似文献   

5.
“2011”计划是我国第三个高校创新能力提升计划,给地方高校科学研究机制体制改革提供了历史机遇,赢得了高平台、高层次的发展机会,有利于充分发挥地方高校的地域优势和办学特色。地方高校开展“2011”计划也面临困难:发展平台相对较低,拥有的创新资源相对不足;人才培养定位目标与协同创新体的建设要求有较大区别;管理制度与管理水平滞后于经济社会发展。地方高校开展协同创新能力建设离不开高校自身的转变和各级政府政策的大力支持。  相似文献   

6.
当今世界,创新已经成为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内驱力,创新能力成为国家竞争力的核心要素。面对日新月异的科技进步,转变创新理念和模式,加快以学科交叉融合为基础的知识、技术集成与转化,加快创新力量与资源的整合、重组,促进产、学、研、用紧密结合,支撑国家经济社会发展方式的转变,已经成为迫在眉睫的历史任务。在中国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时代背景下,“高等学校创新能力提升计划”,即“2011计划”为高等教育的改革发展与创新能力提升开拓了全新境界。从创新理论的历史演进中发掘协同创新的时代内涵,结合地方高等学校实施“2011计划”的初步实践,为高等学校建构协同创新的实施策略在当下显得卓有意义。  相似文献   

7.
工程人才的创新能力决定经济长期可持续发展,校企协同创新有助于促进高校创新意识、学科交叉、科研创新水平的综合提升。浙江科技学院依托高校科技创新团队,着力校企协同创新、学科交叉融合、深化教学体系改革,构建"产、学、研、用"紧密结合应用型工程人才培养体系,培养符合行业需要、服务地方经济发展的应用型工程人才,有效提升了自身的创新能力和竞争实力。  相似文献   

8.
陈韬 《上海教育》2014,(9):50-52
“知识创新”是前不久举行的上海高校党政干部会议上的一大热词,高等院校如何发挥自身的学科优势,将知识转化为创新成果,从而给区域经济和社会发展注入活力?对这个事关国计民生的“潜力工程”,近年来上海市教委可谓力举频频,自一年前推出“2011计划”以来,今年又将进一步深化知识服务平台建设,组建一批高含金量的高校协同创新中心,争取不久以后成为此领域的“国家队”。对于高校建设打造协同创新中心的意义,市教委给出的解释很清晰:既要使其成为支撑上海和国家创新驱动转型发展的“技术创新源”和“产业孵化器”,成为区域社会文化建设中文化创新的策源地。又要使其成为高校人才培养和创新能力提升的“助推器”。  相似文献   

9.
创新是社会和经济发展的源动力.“2011计划”是我国继“985工程”“211工程”后实施的又一项重大战略.准确把握国家政策导向及其释放的机遇,总结、借鉴先行者的经验,立足区情、围绕内蒙古“8337”发展思路,深入研究、探索内蒙古地区高校协同创新策略及其行动路径对于有效提升区域人才、学科、科研三位一体的创新能力和高校为区域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服务能力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0.
从协同创新的视角看,地方高校产学研合作中存在着主体选择误区、模式选择偏差、协同创新能力不足等问题,需要地方高校与科研院所、企业、地方政府之间进行协同创新,进一步加强融合,发挥地方政府的引导作用,实施产业集群与学科集群的对接,开展多主体、多层次、跨学科的联合技术攻关,提升协同创新能力。  相似文献   

11.
论创新与创新教育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对创新的意义和创新教育的基本内涵作了简要阐述,并对实施创新教育的途径进行了简单的探讨。  相似文献   

12.
对美国来讲,创新教育已带来巨大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在中国,以创新为中心的素质教育系统工程刚刚开始。我们必须全面树立创新教育这一观念;建设具有创新精神、创新能力的教师队伍;构建创新型的课堂教学体系;创设有利于创新教育与人才培养的环境,从而为经济建设培养创新型的人才。  相似文献   

13.
创新     
丹桂飘香,金秋送爽,在一年一度的“教师节”到来之际,江泽民总书记带着党中央和全国人民的祝福,到北京师范大学,向传承先贤的厚生务实精神,学富五车的知识素养,敦品厉行的道德操守,疏放灿烂的壮美青春的北师大莘莘学子,也向全国的教师致以节日的问候,并  相似文献   

14.
本文探讨了钱伟长先生的教育创新论述与改革实践活动,并着重探析了钱伟长先生在实施学分制、推行选课制、实行短学期制等方面的创新实践。  相似文献   

15.
科技创新呼唤教育创新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浙江师大教育评论研究所与《教育与现代化》,2 0 0 2年合作开办常设性的“百名学者评论中国教育”专栏 ,就教育理论和实践中的热点、焦点、难点问题发表各种见解 ,先搞成学术茶馆式的、开放式的 ,一事一议、一题一议 ,把问题提出来 ,形成百家争鸣、百花齐放之势 ,激活中国之教育学术 !待有重点问题时 ,再分专题进行讨论。特邀教育界有影响的专家学者参与 ,以教授 (含副教授 )或博士 (含博士生 )为主办成一个高层次论坛。诚请各位同仁就自己认为教育理论与实践中的重要问题写成若干评论 ,每篇 2 0 0 0 - 30 0 0字为宜 ,以便支撑起这个专栏。该专栏属常设性的 ,现在开始且常年接受稿件。诚请各位同仁在百忙中赐教赐稿 !来稿时注明作者姓名、性别、年龄、学位、职称、单位、职务、邮政编码、通讯地址、E- mail地址等。稿件寄下列电子信箱 :zjjh- ly@2 63.net或 zjjh- ly@1 63.net  相似文献   

16.
关于创新教育与教育创新的思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高校进行创新教育与教育创新格外必要。创新教育的内涵是进行创新精神、创新能力、创新素质的培养和教育。分析了我国高校在创新教育方面存在的问题 ,提出了高校创新教育和教育创新的对策  相似文献   

17.
我国研究生教育成本分担机制及其模型的构建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下载免费PDF全文
在勾勒高等教育成本分担机制历史演变过程的基础上,分析了我国研究生教育成本分担的现状和分担的主体,进而构建了我国研究生教育成本分担机制的框架模型。为解决研究生教育经费紧缺,保障研究生教育持续、健康、快速地发展,初步设计了我国研究生教育成本分担体系发展三阶段模式。  相似文献   

18.
大学学术创新与组织创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大学学术创新需要进行组织创新。利于学术创新的组织特征表现为自由性、共生性和自组织性。我国大学基层尚存在诸多不利于学术创新的组织因素,大学学术创新决定了对基层学术组织发生变革的要求。大学基层学术组织要通过组织结构的扁平化和矩阵型建设、学术权力的基层倾斜和管理的伦理化改革为学术创新发展扫除障碍。  相似文献   

19.
试论教育创新与创新教育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本从科技创新的要求,导出必须进行创新教育。用创新教育的理论导出教育必须创新,从而阐述了教育创新的思想和内容。  相似文献   

20.
创新意识、创新精神及创新能力主要是后天培养教育的结果。创新并不神秘 ,也并非高不可攀。基础教育理应把培养创新型人才作为自己的神圣职责。为更好地贯彻第三次全国教育工作会议精神及《面向 2 1世纪教育振兴行动计划》,本刊特邀了有关专家及部分知名中小学校长 ,就本专题展开探讨 ,以期有助于推动济南市创新教育的实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