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宋云 《兰台世界》2017,(6):70-74
晚清绥远城军事学堂教育指绥远城常备军武备学堂和绥远城陆军小学堂的学堂教育。自1901年12月武备学堂创设到1912年清朝灭亡,军事学堂教育共存在10年,文章力图梳理出绥远城军事学堂教育在晚清最后十年的研究现状,并对该地近代化军事改革和教育改革研究提供思路。  相似文献   

2.
王珣  李翔 《兰台世界》2016,(11):139-142
鸦片战争开始中国近代化的序幕,同时也开始中国外交近代化的进程。自从鸦片战争以来中国外交体制,由"朝贡体系"到"条约体系",从"近代化"到"现代化"嬗变,这种嬗变既是历史发展的进步,同时也是中国主动融入国际社会的必然选择。晚清中国外交体制的变化与发展在近现代中国外交史乃至中国近现代史中占有重要地位,对当代中国外交也具有深远影响。  相似文献   

3.
晚清秦皇岛自开商埠及兴建口岸是近代中国面对外来挑战所作出的积极反应,标志着中国在近代化过程中由被迫开放向自主开放的重大转变及清政府主权意识的提升。本文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基于当前京津冀协同发展战略的视阈,对晚清秦皇岛自开商埠的历史动因、港口建设及其影响进行再探。  相似文献   

4.
钟星  黄贞 《湖北档案》2022,(11):12-14
<正>晚清张之洞督鄂,在湖北大力兴办教育、培育人才,开启了武汉教育近代化的先河。武昌首义,民国创立。作为首义之区的武汉,高等教育在全国长期居于领先地位。一些高校师生接受马克思主义思想,以救国救民为己任,前赴后继参与革命,不仅为中国革命注入了源源不断的新鲜血液,也在血与火的革命岁月里谱写了壮丽篇章。  相似文献   

5.
汪帅东 《兰台世界》2017,(3):106-109
作为中国翻译史上的第三次高潮,晚清翻译文学应以外国小说翻译最为繁荣,不仅规模庞大,而且影响深远。受晚清日语译才培养机制的影响,活跃于清末的日本文学译才在文本选择、译文体制、译语文体与翻译方法等方面既有沿袭,亦有突破,充分体现出中国翻译文学近代化过程中的诸种特性。  相似文献   

6.
肖超 《现代出版》2015,(2):70-72
晚清时期,商务印书馆地理学译著数量并不多,译者较为分散,但是翻译质量较高,且这些译著多作为教科书使用,这成为商务印书馆地理学翻译出版的一大特色。晚清时期商务印书馆地理学译著的出版,不仅为民国时期地理学翻译出版的兴盛奠定了基础,也推动了地理学学科以及中国社会的近代化历程。  相似文献   

7.
马一 《兰台世界》2012,(3):29-30
晚清驻外公使杨儒与张德彝均为辽宁铁岭人氏,分别代表晚清持节外洋的传统人士与新式人才,从此二人的外交轨迹,即可窥知晚清外交近代化的嬗变历程.  相似文献   

8.
19世纪中后期的洋务运动是中国近代化标志,而作为该运动的倡导者与实践者的李鸿章有着重要的推动作用与历史影响。正是在这种思想的驱使下,推动了晚清洋务运动的进程与结局。  相似文献   

9.
王林  郭枝 《兰台世界》2014,(10):50-51
19世纪中后期的洋务运动是中国近代化标志,而作为该运动的倡导者与实践者的李鸿章有着重要的推动作用与历史影响。正是在这种思想的驱使下,推动了晚清洋务运动的进程与结局。  相似文献   

10.
隗静秋 《中国出版》2012,(16):46-48
晚清浙江出版业出现了从传统出版向近代出版的转型,这既与中国走向近代化有关,与浙江本土文化关系同样密切。晚清浙江出版业的近代化转型分为三个阶段,每个阶段的出版业都和时代相呼应,与同时期的社会政治、文化相互影响,这种影响由微至大,直至成为时代变革的利器。  相似文献   

11.
晚清三次社会变革与中国图书馆的近代化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中国图书馆近代化始于清代晚期。晚清先后发生了三次社会变革运动,即洋务运动或戌变法和清末新政。三次变革时间先后相继,范围逐步扩大,程度不断加深。在三次变革的推动下,中国图书馆在近代化的道路上从图书馆观念的产生到新型图书馆的兴起与逐步扩大以至全面展开。晚清第一次社会变革即为洋务运动。它始于19世纪60年代,止于19世纪gO年代中期。官僚士大夫把目光从中国转向世界,并开始走出国门到欧美、日本去学习、游历。继容困1847年留学美国后,斌春、张德彝、王韬、李圭等游历欧美,志刚、郭嵩煮、薛福成等出使泰西。他们接触近代…  相似文献   

12.
晚清时期,气候异常,自然灾害频发,同时政治腐败,社会动荡,经济转型。本文以晚清直隶地区赈灾工作为研究对象,从舆论关注、民间义赈、教会赈灾等三个主要方面论述了直隶赈灾措施及赈灾理念的近代化变迁。  相似文献   

13.
晚清书院藏书制度在纵向上传承古代书院藏书传统,横向上又面对西方文化强势入侵,因此在整体上呈现出倾同性的特征,这是可以将其作为整体研究对象的前提。晚清书院藏书具有开放化与社会化的趋势,其制度重视内部规范化,有详细的管理流程、人事制度、文书制度、借阅制度等,这些制度带有近代化的色彩,体现了晚清书院藏书注重实用的导向。  相似文献   

14.
晚清时期,海洋观逐步走向近代化,在它的影响下海军也逐步走向近代化。经历了近代海洋观的萌发与创办海军的尝试、近代海洋观的发展与海军的建立、近代海洋观的丰富与海军近代化的基本完成等发展阶段。  相似文献   

15.
晚清旧的封建传统教育不能适应人才培养和国民素质提高的要求,不可避免地要发生根本变革。近代教育改革是历史的必然,也是现实的需要,是在当时社会经济、政治、文化各方面因素发生急剧变化而相互作用之下的结果,而癸卯学制的制定正是教育近代化历程中的重要一环。  相似文献   

16.
晚清基督教报刊以及商业报刊的出现是福建新闻事业近代化的开端,在其引领下,各宗派的宗教期刊成为福建新闻传播和宗教传播的主要载体,深刻影响着近代福建社会。本文对晚清至民国时期福建宗教期刊的出版、发行及地理分布等近代宗教传播的问题作了探究。  相似文献   

17.
张华腾 《历史档案》1998,(4):132-133
光绪三十一年九月(1905年10月),清政府不惜巨资,调动数万名新军在直隶河间会操.这次会操是晚清军事改革成就的一次展示,是中国军事近代化的一次大检阅,在中国军事史上具有划时代的意义.  相似文献   

18.
刘小燕  姚远 《编辑之友》2015,(3):97-103
文章采用原始文献统计与分析法,对1901-1949年间中国高校农学期刊的发展演变过程进行梳理,将高校农学期刊的演进划分为晚清高等农业学堂的萌芽期、民国初期的转型期、民国中期的定型期、抗战时期西部地区的恢复期.纵观其兴衰起落的嬗变过程,认为晚清农业学堂办刊活动是中国高校农学期刊萌芽的开端;民国时期综合性大学与农业院校共同办刊的繁盛格局,为农学教育向社会传播提供了一个重要的媒介;抗战时期高校农学期刊的出版重心向西部地区的陕西、四川迁移,这与农业院校的内迁有很大关联.高校农学期刊依托于高等农业院校,始终与高等农业教育共生共存,并助推了中国农业教育近代化的进程.  相似文献   

19.
<正>晚清的科学技术翻译为当时的中国人提供了他们渴望了解的西方科技知识,为中国的近代化创造了间接条件,翻译中引入的西方科技知识也成为中国近代科学发展的基础。但在当时,传播西学到底是通过翻译西方科学著作来进行,还是通过教授中国人学习外语来进行[1]。傅兰雅就是其中  相似文献   

20.
晚清法律移植是在内外因的综合推动下,清政府为了收回领事裁判权、挽救大清帝国而展开的。立法移植在当时维护了清廷的统治,挽救了清廷危局,通过吸收和借鉴外来法律,奠定了中国法律近代化的基础,开创了法律改革的先河。它给我们深刻的启迪是.法律移植不仅要尊重经济发展规律,还要立足于本国实际。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