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7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18 毫秒
1.
2005年全国U型场地单板雪上技巧冠军系列赛调研报告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对2005年全国U型场地单板雪上技巧冠军系列赛的资料和数据统计及专家访谈,对我国U型场地单板雪上技巧比赛的运动员在2005年的比赛进行分析调研,结果表明:我国U型场地单板雪上技巧运动在短短2年里进步迅速,女运动员接近国际水平,男运动员较国际水平还有较大差距.建议对我国单板滑雪运动加强管理、科学选材、科学训练,扩大U型场地单板雪上技巧运动人口,增加硬件投入,多参加世界大赛,使我国U型场地单板雪上技巧运动尽快步入世界前列.  相似文献   

2.
心理能力是单板滑雪U型场地技巧优秀运动员必备能力。应用文献资料法、专家访谈法、自然观察法、测量法等对我国单板滑雪U型场地技巧项目优秀运动员心理能力现状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我国单板滑雪U型场地技巧项目优秀运动员心理能力水平亟待提高。通过具体原因的分析,提出心理技能训练、运动心理咨询、建立心理对策库等方式培养运动员心理能力,以及为教练员开设心理训练培训课程等提高手段,对运动员心理能力的培养提供理论依据和指导。  相似文献   

3.
耿丽  刘翠佳 《冰雪运动》2011,33(3):8-10
比赛中短道速滑的起跑,对于整个比赛的过程和最终取得成绩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运动员起跑时不良起跑心理状态表现为训练和比赛动机障碍、过度紧张性情绪障碍、焦虑性情绪障碍、抑制障碍,提出采取消除紧张情绪、消除焦虑和畏惧情绪、生物反馈法、集中注意力、念动训练法等方法与手段调整运动员赛前的心理状态。  相似文献   

4.
通过对全国第11届冬季运动会单板U型场地滑雪比赛的现场观察,以及对教练员、裁判员、运动员和相关人员的访谈、调研,试图发现我国单板U型场地滑雪运动发展现状和制约我国单板U型场地滑雪发展的主要因素。结果显示:尖子选手实力突出,后备新秀技术水平偏弱,出现“两级”分化;比赛场地、器材、服装等条件相对较差;整体教练员水平和运动员技、战术及心理素质有待提高;科研保障和医疗保障力度不足等问题是制约我国单板U型场地滑雪运动发展的主要因素;在训练体制上没有形成“网”或“龙”的队伍衔接结构。从队伍建设、科学化训练、运动技术改进、后备人才培养等多方面提出进一步发展单板U型场地滑雪项目的对策。  相似文献   

5.
白冰  肖宁宁 《冰雪运动》2009,31(1):29-33
采用文献资料、现场观察和录像分析等方法,对中国运动员在亚洲杯单板U型场地滑雪比赛中出现的失误动作进行统计分析后发现:运动员主要存在着场地利用不足、空中动作没完成和落地摔倒等失误现象。而这些失误的存在主要与运动员大赛经验较少、技术水平不高、伤病及心理压力过大等因素有关。为此提出完善技术水平、预防运动员伤病和对运动员进行心理辅导等建议,为我国单板U型场地滑雪运动的进一步发展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6.
刘双红 《冰雪运动》2010,32(5):70-74
为系统研究单板运动员在训练或比赛中出现的运动性心理疲劳现象,采用文献资料、问卷调查等研究方法,对我国单板U型场地滑雪项目运动员运动性心理疲劳的现状进行了调查研究。结果表明:我国多数单板滑雪运动员在训练中均出现了心理疲劳现象。其中环境因素和训练因素是导致运动员产生心理疲劳的重要原因;而注意力疲劳、情绪不稳定则是心理疲劳的主要表现。为此,针对单板滑雪运动员运动性心理疲劳产生的原因,提出了包括科学训练、心理辅导和营养补充等应对措施,促使运动员恢复心理健康,从而提高训练质量。  相似文献   

7.
为促进单板滑雪U型场地技巧项目训练和选材的科学化,应用文献资料法、问卷调查法、专家访谈法、自然观察法、数理统计法对单板滑雪U型场地技巧优秀运动员心理能力结构进行研究,结果表明该项目运动员专项心理能力主要包含6个主因子,分别为:专门化感知觉能力因子、注意能力因子、情绪调节能力因子、人格特质因子、意志品质因子、认识能力因子.  相似文献   

8.
为提高我国单板U型场地滑雪运动员的竞技水平,采用文献、专家访谈等方法对我国单板U型场地滑雪运动员智能训练进行了研究。认为发展运动智能训练有助于提高运动员的技术水平和认知能力,在我国单板U型场地滑雪运动员运动技能训练中应开展运动智能训练。并据此提出,以智能化体能、技术战术和心理为特征的训练内容和在知识传授、训练过程中发展运动智能及建立测定和评价制度的发展途径,为促进我国单板U型场地滑雪运动员竞技实力的发展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9.
采用文献资料法、调查法、数理统计法、实验法,对我国单板滑雪“U“型场地技巧运动员神经类型及赛前心境进行研究,得出以下结论:我国单板滑雪“U“型场地技巧运动员赛前心境较好,呈现“冰山“状;不同性别单板滑雪“U“型场地技巧运动员赛前心境差异显著性不大;不同运动成绩单板滑雪“U“型场地技巧运动员赛前心境差异具有显著性。  相似文献   

10.
孟述 《冰雪运动》2008,30(5):31-34
通过对11届全国冬运会单板U型场地滑雪项目比赛情况的分析,认为我国单板U型场地滑雪项目运动员年龄普遍偏小,发展空间较大;从我国该项目取得的运动成绩,以及项目特点决定了该项目比较适合在我国开展,是大冬会乃至冬奥会夺取奖牌的潜优势项目。从运动员、教练员、竞训工作和场地等方面指出影响我国单板U型场地滑雪项目发展的制约因素与存在的问题,提出加强国际交流,拓宽信息渠道,建立系统、科学的裁判员培训体系,加大“北雪南移”力度和重视科研攻关等对策,为项目的发展提供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11.
单板U型场地滑雪运动员动作完成的准确性是比赛中影响裁判员打分的关键环节。分析运动员动在高速、腾空条件下作完成动作的机理,认为动态下的技术动作完成过程是运动员生理、心理对竞赛高负荷的适应,是技术行为程序与心理活动指向相互影响共同作用于动作完成的结果,即由身体姿势、呼吸节奏、时空意识三方面所构成的单板U型场地滑雪运动员技术动作完成的动态性系统。基于此,提出了单板U型场地滑雪运动员"调姿、调息、调意"的系统化训练体系,使运动员在超越竞赛难度的训练情景中建立正确的动作完成认知和思维模式,不断提高运动员动作完成的准确性。  相似文献   

12.
从项目的技术特点和运动员的形态、年龄、心理等方面对我国单板U型场地滑雪运动员的选材进行研究。提出我国单板U型场地滑雪运动员在遗传因素、年龄因素、竞技能力和心理素质等相关的科学选材依据,并以此依据对运动员进行多年、系统和科学的选材与训练,为该项目运动员的选材与训练工作奠定基础。  相似文献   

13.
张连涛 《冰雪运动》2011,33(2):91-93
我国单板U型场地滑雪运动员由于陆地训练时间是雪上训练时间的1倍,陆地训练手段的多样化、系统化和专项化对运动员显得尤为重要。目前,国内能实现单板U型场地滑雪运动员回荡平衡与提高力量的训练器械处于空白状态。从运动技术的生物力学与运动员技能的形成机制为视角,提出单板U型场地滑雪动态平衡力量训练器设计的基本要求与结构特征,添补国内空白,同时论述其工作原理与使用方法。  相似文献   

14.
对单板U型场地滑雪项目裁判员心理活动的不同表现和影响裁判员临场执法行为的因素进行了分析,认为在裁判过程中影响裁判员临场执法行为的因素有感情因素、迎合因素、从众因素、折中因素、定势因素和疲劳因素等。提出从加强裁判员职业道德素质、端正裁判动机、加强裁判规则的学习和研究、建立完整的裁判员考核和培训制度等方面培养裁判员正确执法行为。  相似文献   

15.
影响单板U型场地滑雪项目比赛成绩的因素   总被引:9,自引:8,他引:1  
米博  孙宏伟 《冰雪运动》2008,30(2):30-32
分析影响单板U型场地滑雪项目运动员比赛成绩的因素,使运动员在训练中具有明确的任务目标,比赛时进行积极的调整,对其获得优异的比赛成绩具有决定性作用。通过研究认为比赛条件、比赛形式,竞赛规则及评分标准,裁判员评分的公正性、准确性以及运动员技术水平的临场发挥是影响运动员成绩的主要因素。提出确立正确的参赛目标,树立战略轻视和战术重视的观点;积极对待压力;做好赛前技术储备;激发与保持适宜的动机水平等提高比赛成绩的对策。  相似文献   

16.
针对我国冰壶运动发展的优势和存在的问题,抓住冰壶运动独具的项目特征,分析冰壶运动员致胜心理因素,加快提升我国冰壶运动整体竞技能力,力争在索契冬奥会上取得佳绩,是我国冰壶运动教练员、运动员亟待解决的重要课题。良好的心理状态是冰壶运动员最佳竞技状态形成的重要因素。从团队精神、动机、心理准备、自信心、注意力和焦虑控制等方面探究冰壶运动员致胜心理因素,旨在寻求提高冰壶运动训练水平、提升冰壶运动员整体竞技能力和冰壶运动员在比赛中取得优异成绩的突破口。  相似文献   

17.
目的 :寻找索契冬奥会单板U型场地滑雪女子运动员决赛成绩与难度战术间的关联性,为该项目训练、备战提供资料。方法 :采用观察法、调查访谈法和对比分析法,对索契冬奥会单板U型场地决赛12名女子运动员两轮比赛的技术动作进行对比分析,研究其比赛成绩与难度战术选择间的关联性,并与温哥华冬奥会女子决赛难度战术进行比较。结果 :6名成绩上升选手与6名成绩下降选手中均有加难、维持难度及减难战术的选择,其成绩与难度战术无关。与温哥华冬奥会相比,本届比赛中选择加难战术者明显下降(由66.7%降至33.3%),并有25%选择减难战术,其趋势显著不同。结论 :索契冬奥会单板U型场地滑雪女子决赛比赛成绩与难度战术选择关联性不大,与温哥华冬奥会难度战术趋势不同。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