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2 毫秒
1.
在英汉词典上“cable”一词的译义很多,在电工电子专业书上多作“电缆”用。近年来“光缆”普及应用,很多外文书上把“光缆”也简化写成“ca-ble”了,例如美国前年出版的一本“电工手册”就有下面的一个图例。FIGURE11.6Optical data transmission.在我国近年出版的一些英汉专业词典上,对于“cable”一词是否也可译为“光缆”,有不少的争议,有的作者认为绝不能译为“光缆”。前几天我到周光地先生家里去做客,请教了这个字的译义。先生说,这个字比较简单,用在图表上也方便,译成中文就要注意了,传输光的线路当然就要译成“光缆”,不然就出…  相似文献   

2.
一修改:编译之间的纽带和分歧任何一位译者的译作都不会是完美的,甚至会有偏解与错误。朱生豪的莎剧译文,就经过了翻译家方平的悉心修订。名译家夏济安先生也有把"cow"看作"crow"而译成"乌鸦"的时候。所以,编辑在译作出版前进行适当修改,是理所当然的。编辑是作者和渎者之间的桥梁,是使著作合法、合理、合度、合乎出版要求的重要保证。一般的合同里,也明确规定了编辑修  相似文献   

3.
在翻译界 ,“信、达、雅”已成为公认的翻译标准。由于文学作品的特殊性 ,有人觉得具备这三条尚且不足 ,于是又增加了“味”与“神”。然而 ,正如文无定法一样 ,译也无定法。我们不妨先以英译汉为例。英语作为一种表音文字 ,与汉语的表意文字相比 ,有其优势 ,但也有明显的不足。英语按照表音的方式构成新词 ,每遇到一个新概念、新事物便要造出一个新的单词。于是英语词典越来越厚。当今的英国读者如果去读六个世纪前的乔叟的诗歌 ,已经变得如同读外国诗歌一般。时间与空间的跨越与交叉 ,使英语译成汉语 ,尤其是英诗译成汉诗 ,带来了更多的困…  相似文献   

4.
早在1920年, 《国际歌》就有了汉译版,但真正在我国传唱的,则是1923年译成的歌词.1923年的译者是谁呢?历来有一种说法,认为是瞿秋白.  相似文献   

5.
我常为报纸刊物写稿,也不断有章在一些报刊上发表出来:于是,有好心的同事问我:“你认识编辑吗?”我回答说:“不认识:”又问:“听说不认识编辑,稿子不好登吧?”我说:“登我章的那些报刊的编辑我都不认识:”比如年初,我写了一篇《拒绝的艺术》的章寄给了《演讲与口才》编辑部。  相似文献   

6.
同事们看见我给报社写稿十投九中,以为我和报社的编辑混得熟.其实我认不到几个编辑,这多亏了《宜昌日报》社给我找了好“老师”——《新闻前哨》.  相似文献   

7.
译著《心理治疗与咨询的理论及案例》(胡佩诚等译,2000),译之于TheoriesofPsychothernp,andCoun—seling:ConceptsandCases(Sharf1996)。这本译著有15个类型的错误:该书不仅出现许多心理咨询和心理治疗的理论和方法的误译,而且充斥着时间误译、地点误译(地名译成人名、这个城市译成那个城市)、人物误译(人名译成地名、男的译成女的、女的译成男的、多人译成一人、一人译成多人、求助者译成咨询师、病人译成父母)、事件误译、标点乱点、书名和杂志名误译等大量低级错误。  相似文献   

8.
中文译英文是跨语言、跨文化的交际活动。由于社会文化不同,英汉民族观察、概括事物各有自己的视角和审美观,由此产生的表述的差异和失误常常也会体现在翻译中。笔者在编辑实践中,发现不少中译英的句子存在这样或那样的不通畅、不妥帖、不精练、不准确的地方,需要编辑精雕细刻、锦上添花,使译文达到“信、达、雅”,进一步提升图书的科学性和可读性。 下面以笔者在编辑“21世纪国际商务英语丛书”(《实用翻译》、《商务谈判》、《图表单证详解》、《文本写作》和《案例分析与法规选读》五个分册)中遇到的问题为例,谈谈如何把好中译英出版…  相似文献   

9.
王乾荣 《传媒》2002,(3):17-18
有一种德国产高级小轿车,可能在二三十年前吧,我们把它译作“本茨”。这玩意儿对那时的中国老百姓来说,是相当陌生的。后来不知哪位高人将它改译成“奔驰”,音义兼顾,颇为传神。尽管改革开放以来我们富有了,“奔驰”也源源不断地涌入国门,但对芸芸众生来说,它仍然是一个神话。高官另说;民间人士,一年挣不下一百多万元,“奔驰”大约是不会“奔”到他家  相似文献   

10.
作为研究编辑活动及其规律的科学学科——编辑学,据考证,第一次出现是中国人民大学新闻学系1956年在翻译苏联专家К·И·倍林斯基教授著的《书刊编辑课教学大纲》时,由于翻译不太准确,误将“书刊编辑课”译成了“书刊编辑学”。但作为真正有意识地把“编辑学”作为一门科学进行研究,是80年代初以后开始的。即使是这样,“编辑学”作为一门学科名称,也是首先在我国出现的。从那时起,在我国编辑出版界便掀起了“编辑学研究热”,至今可谓硕果累  相似文献   

11.
在兴安南麓,神山脚下有一片美丽而神奇的土地,它就是携神山余脉,横卧绰尔河畔的扎赉特旗西北部的巴彦乌兰苏木。扎旗是国家级贫困旗,而巴彦乌兰属“北八乡”贫困苏木中的贫困之首。  相似文献   

12.
文学翻译的编辑工作是件非常艰苦的工作,由于种种原因,目前要做到“文责自负”恐怕还是不可能的,译文编辑不得不做大量“助产士”的工作。需要你默默无闻地做代人作嫁衣的工作。译者可以拣“软”的吃,译些容易译的书,但译文编辑没有这种选择,分散的难点都集中到你那儿来,使你不得不跟“硬”打交道,差不多在做着文学翻译难题的咨询工作。当然今天有许多出版  相似文献   

13.
一日,连续三个会议开得昏天黑地,下午五点我才抱着资料从会议室出来,这时负责宣传推广的同事像踩着风火轮般“飞”了过来,说有急事商量.本以为又需要哪本书的资料,需要我火速支援.没想到是要约《超级领导力》一书的编辑手记,还兴致勃勃地说:“当时你们各种抢时间,各种沟通,应该有好多故事……”  相似文献   

14.
外国国名、地名多为音译,音意混译或意译甚少。校对汉译外国地名有“一长、二繁、三难”的特点。“长”,外文读音长,音译名长达四、五字音以上,如“第聂伯罗彼得罗夫斯克”(在乌克兰)、“圣马里亚—达巴雷腊斯”(在巴西)等;“繁”,是地名繁多,命名受世界历史、民族——语系发展制约。    相似文献   

15.
四十年前,我刚跨进大学新闻系的教室,一切都很新鲜。第一堂英语课讲的是:“If I Were a freshman again”,译成中文就是:“假如我再是一个大学一年级新生”。我的大学时代虽早已流逝了,但这篇课文使我联想到要写一篇“假如我再从头当编辑”的文章。因为我从事编辑工作已经三十多个春秋了,如今年近花甲,行将退休。老马识途,让我来谈谈怎样从头当好编辑的点滴体会,这对刚踏上编辑岗位的青年同志,也许有一点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16.
渴望好稿     
俗话说,家里有粮心里不慌。本人当编辑时间不长,却饱尝了“等米下锅”的焦急滋味。那种心慌,时常搅得人食无味、坐卧不宁,有时候竟到了内火攻心的地步。 好稿太少了,这几乎是所有编辑同事共有的感受。一些通讯员朋友可能不理解;我不是投了许多稿件,也没编用,你怎么说“没粮没米”呢?确实,每天案头都有一大摞稿件等待处  相似文献   

17.
我在新闻工作生涯中,有相当长的一段时间从事新闻翻译工作,主要是把英文译成中文,也译过俄文。我不是外语学院的毕业生,我只是30年代湖州一家中学的毕业生,英语学的并不很多,俄语是解放后自学的。但是由于工作需要,我终于干了一段时间的翻译,还译了一批书。我已在1989年离休,但至今还干一些新闻翻译工作。 我有个体会:学好外语,对新闻工作者很有帮  相似文献   

18.
我把“编”与“译”合起来谈,因为两者很难截然分开。一个译本是编辑和译者共同耕耘的产物,从定选题到看校样,双方一直是在轮流作业,谁也离不了谁。再说,多数外国文学编辑都兼做一点翻译工作,合二为一,这就更加拆不开了。我想谈这么几个问题——  相似文献   

19.
随着国际交融的进程以及出版界对海外版权买进的热情,域外著作的汉译仍呈蓬勃,译作与译人层出不穷。这本是好事,抑又有难处,比如,层出不穷似乎显示出翻译的繁荣,然“多多”并非必定“益善”,因而关于翻译之基本的信达雅三信条,我们以为仍有讨论的必要。  相似文献   

20.
拓宽编路──谈编辑读书、译书和写作金常政北京演员演戏,常讲“拓宽戏路”。我觉得,编辑也有拓宽编路的问题。编辑的路子究竟有多宽?选题、组稿、审稿、加工整理稿件、发稿……,一条道跑到黑,月月如此,年年如是,紧紧张张,忙忙碌碌,甚至连读书也难挤出时间,更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