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00 毫秒
1.
《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中明确指出:"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教科书编者、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由原来的学生、教师、文本间的"三维"变成了现在的"四维",这是因为潜心与编者对话是阅读教学变得更为敞亮的重要环节.  相似文献   

2.
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教科书编者、文本之间的对话过程。语文教学中,应用单元结构意识来解读课文,从而落实编者的意图。与教科书编者的对话,从某种意义上说,实现了作为教材的文本的价值提升,更加强调了教材是阅读教学之本。  相似文献   

3.
正《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指出:"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教科书编者、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加入"教科书编者"一词,提醒教师解读教材时不可忽视编者的意图。我们怎样正确把握编者意图呢?经过解读课后练习题,不难发现,教材中的课后思考练习题是教材编者依据文本相关特点而设计的能够体现三维目标知识,突出教学的重难点而设计的思考题。因此,在语文阅读教学过程中,教师要瞄准课程三维目标,立足课文阅读具体目标,引导学生以课后思考题为凭借,进行对话,切实提高语文阅读教学的实效性。一、凭借课后思考题,引导自主探究课文《燕子》课后有四道习题:1.课文写得  相似文献   

4.
朱瑛 《小学语文》2012,(6):17-19
义务教育课程标准中关于阅读教学的具体建议,涉及“教学对话”。实验版课标阐述为:“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2011版新课标表述为:“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教科书编者、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比照两个版本的课标,2011版加入了“教科书编者”一词。对教材而言,“教科书编者”直接关联着教材的编写意图,这个变动可以理解为课程设计者对教材教学价值的重视,认为在文本解读中,既要考虑到文本的原始价值,也要关注到课文的教学价值。  相似文献   

5.
正新修订的2011年版课标指出:"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教科书编者、文本之间的对话过程。"要实现这几者之间的和谐对话,教师就必须立足文本、尊重文本,借助文本这一中介,领会作者的用心,理解编者的意图,体现教者的目的,关注学生的学情。可见,要想成就一堂精彩的语文课,首先要解读好文本。于永正老师也说过:"解读文本是备课的最重要一环。这法儿那法儿,钻研不好教材就没法儿。"解读文本,就要会心潜入,方可知其意、闻其味。  相似文献   

6.
一、阅读教学中的六种对话理论上阅读教学过程中四要素之间存在六种对话形式,可用图1表示:在这六组对话中,教科书编者与文本的对话体现为课程意识与教材意识,是将文本的原生价值开发成教材价值,是语文教学的前提.教师与文本的对话先于课堂教学而存在,表现为教学内容的确定与设计.教师与编者之间的对话主要是通过文本来完成的,表现为教师通过对文本编排体系的把握、文本教材价值的确定来领会编者意图,也先于课堂教学而存在.而学生对编者的教材意图的理解,不仅要借助文本,还需要教师的帮助才能得以实现.因而在阅读教学过程中,  相似文献   

7.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指出:“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教科书编者、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加入“教科书编者”一词,提醒教师解读教材时不可忽视编者的意图。我们怎样正确把握编者意图呢?经过解读课后练习题,不难发现,教材中的课后思考练习题是教材编者依据文本相关特点而设计的能够体现三维目标知识,突出教学的重难点而设计的思考题。因此,在语文阅读教学过程中,教师要瞄准课程三维目标,立足课文阅读具体目标,引导学生以课后思考题为凭借,进行对话,切实提高语文阅读教学的实效性。  相似文献   

8.
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教科书编者、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然而,目前的课堂教学中,教师似乎并没有真正意识到对话编者的价值,还是一厢情愿地自行解读,导致课堂教学有失偏颇。因此,教师要关注文本编排的位置、对比文本前后的修改、关注课后的思考习题,深入、全面地理解编者的意图,从而让文本的教学价值得到最大限度的发挥。  相似文献   

9.
<正>小学《语文课程标准》提出:"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教科书、编者、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这里的对话是教师与学生基于文本展开的不同形式的对话。它是学生与文本、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教师与作者、教师与编者之间多重对话的过程。如何在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实施有效对话?笔者认为首先要从关注学生、教师、文本三者之间的有效对话开始。一、教师与文本的对话教师与学生一样,都是文本的读者,与文本的对  相似文献   

10.
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对阅读教学作了如下的明确表述:“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教科书编者、文本之间的多重对话,是思想碰撞和心灵交流的动态过程。”由此我们可以认为,在现代教学对话理念下,阅读教学中至少应该存在着以下几方面的对话:学生与自我的对话、学生与同伴的对话、学生与教师的对话、学生与编者的对话、学生与文本(作者)的对话、教师与编者的对话、教师与文本(作者)的对话、编者与文本的对话等。那么,在“大力推进信息技术在教学过程中的普遍运用,促进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的整合”(钟启泉等《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解读》)这一时代要求面前,现代教学对话理念下的信息技术与文学课堂阅读教学的整合应注意些什么问题呢?下面试结合教学实例进行具体分析。  相似文献   

11.
戴树琴 《广西教育》2013,(45):68-68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提出: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教科书编者、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在原先的对话三元素——学生、教师、文本之中增加教科书编者,既坚持了对话教学观,又发展了这一认识。在以往的教学中,教师往往强调读者中心,提倡个性解读,而忽视其他元素的存在,“一叶障目,不见泰山”,从而失去语文课程的整体性。因此,教师在解读教材时,应立足整体充分考虑编者意图,树立课程意识。  相似文献   

12.
2011年版《语文课程标准》中明确指出:“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教科书编者、文本之间的对话。”因此,教师在进行备课时,一定要弄清文本意义和编者意图,与教科书编者对话。那么,怎样在实践中与编者进行很好地对话,做编者“知音”呢?  相似文献   

13.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的对话的过程。”这就告诉我们:阅读教学既然是一种对话,就存在着诸多对话关系。在这些关系中,学生与文本之间的对话是主体。那么,在阅读教学中,如何促进学生实现与文本的对话呢?首先,教师组织引导。这是促进学生与文本对话的关键。在阅读教学这一对话过程中,要顺利地实现学生与文本的对话,教师就要起组织引导作用,那么教师就要首先完成与文本、与编者的对话,即要准确地理解教材及理解编者的意图,从而从整体上把握教材,引导并促进学生实现与文本的对话。如:苏教版语文十一册第二单元…  相似文献   

14.
“单元导语”,作为新课标教材的重要组成部分,集中体现了编者对一组教材的整体设计意图,对于一个单元教材而言,它有着统领全组、目标定位和学习导航的重要功能。正确解读与运用单元导语,能在很大程度上拉近我们与“教材编者”之间的距离,实现“教师、学生、教科书编者、文本”之间的多维对话,提升阅读教学的“对话”质量。那么,如何才能充分发挥其作用,实现高效课堂呢?这就需要我们解读“导语”,明晰意图;读透“导语”,把握方向;用好“导语”,实现意图。  相似文献   

15.
"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教科书编者、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编者是语文阅读教学中重要的隐性对话主体,有否深入开展与编者的对话关乎阅读教学的方向性和实效性。本文立足于编者的主体地位,结合教学实践尝试从宏观、中观、微观等多个维度对话编者,希望能藉此架起学科课程内容、教材内容和教学内容之间的桥梁,使阅读教学更为有效、有序。  相似文献   

16.
与阅读文本高效对话,是通向高效英语阅读教学的桥梁。尝试以"3+1"重身份,即"读者/学生/编者+教师"身份对话小学英语阅读文本:学着"忘却",以"读者+教师"身份触摸文本;转换"立场",以"学生+教师"身份体悟文本;跳出"桎梏",以"编者+教师"身份洞见文本,从而使文本解读更灵活、更精准、更深入,有效落实学科育人。  相似文献   

17.
苏娟 《广西教育》2014,(45):79-79
正2011年,国家课程改革委会员推出《课程标准》的"修改稿"。比较之前的实验稿,修改稿在"阅读教学的对话"中增加了一个维度,即增加了"编者"这一角色,将阅读教学定位为"学生、教师、教科书编者、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在教学中与教科书编者对话,成为教学的又一重点和突破点。一、与编者对话——让教学定位更明确除了《课程标准》的年段目标、学生的年段特点和发展需求,编者的意图也应成  相似文献   

18.
<正>新课标强调:"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而这里的对话,前提是解读。解读文本是备好课的前提,只有教师对文本进行充分解读,才有可能把文本中静止的内涵转化为教师的理解,并借助适当的教具或者方法在课堂中展示出来,以自己的解读来影响学生的解读,以便形成共鸣,达到与文本、作者乃至编者的深  相似文献   

19.
<正>《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教科书、编者、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要想在阅读教学中,实现真正的"个性化阅读",必须提高阅读课堂教学的有效性。一、人本对话,夯实基础在阅读教学中,学生、教师、文本之间的对话是一个三维互动的过程,可见"人本对话"是阅读教学的基础与核心。要想提高阅读教学的有效性,我认为,应突出"人本对话",强化师本对话、生本对话。1.师本对话是前提阅读教学,开始于教师与"文本"教材之间的对话。接触一篇新课文,教师首先是一名读者,要揣摩作者的旨意,要解读课文的内  相似文献   

20.
阅读教学既是多元又是开放的,教师在备课时既要理解教科书编者的意图,又要深入解读文本的内涵,还要结合学生的实际,真正意义上实现多重对话,从而真正彰显阅读教学的本色。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