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38 毫秒
1.
运动训练周期理论的形成与发展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运动训练周期理论形成至今对运动训练的发展做出了重大贡献,但近几年来由于竞赛制度的重大变革,导致传统的运动训练周期理论与运动训练实践之间产生冲突,为了使运动训练周期理论更好地指导现代运动训练实践,本回顾了运动训练周期理论的形成、发展,并通过对新赛制下现代运动训练的发展趋势和规律的探讨,提出了新赛下体能类主导项目及不同项群训练周期的训练特点。  相似文献   

2.
对比赛增多形势下大周期训练理论的局限与完善进行了研究,分析讨论了在比赛增多形势下大周期训练理论局限的主要表现,并对其完善途径进行了思考,强调了要重视和加强在比赛增多形势下成功的大周期训练实践经验的总结,重视比赛增多形势下大周期训练实践的理论概括,加强其大周期训练理论创新发展研究,同时重视对大周期训练理论进行生物学研究,并指出:当今的运动训练计划安排出现了常规大周期和微缩大周期两种类型,并且出现了短-短结合、长-短结合的形式,有效地发挥了不同类型大周期训练的功能优势,使大周期训练安排更具有实用性和灵活性。  相似文献   

3.
周期训练理论的基本原理及研究中的若干新问题   总被引:24,自引:2,他引:22  
通过对周期训练理论基本原理的剖析,以及对其在现代运动实践中的应用与发展所作的审视,发现传统的周期训练理论并没有发生根本变化;提出为适应现代比赛赛制的变化,广大教练员在安排运动训练结构时,仍要以周期训练理论为指导,正确处理好比赛与训练的关系;认为加强训练负荷刺激及其效应的基础理论研究,是未来专项周期训练理论工作的发展方向。  相似文献   

4.
对优秀田径运动员训练周期理论的重新审视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朱晓霞  包云 《湖北体育科技》2006,25(1):70-71,74
多年来,各国从事运动训练理论与实践研究的专家学者,不断对传统的运动训练周期理论提出质疑和挑战,使运动训练周期理论得到了一定程度的发展.在体育商业化进程迅速加快的过程中,传统的训练周期理论已不适宜指导优秀田径运动员的训练与比赛.由此,引发了作者对周期训练理论的再次分析和探讨,并针对关于周期训练理论的不同观点,对当前我国田径周期训练理论的实践提出建议.  相似文献   

5.
运用情绪周期理论提高乒乓球训练效果的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在分析研究情绪周期理论和乒乓球周期训练理论的基础上,提出乒乓球中小周期训练迎合情绪周期理论,并进行了可行性分析,充分运用区别对待原则,能明显提高训练效果,改善运动员在训练、比赛中的情绪状态。  相似文献   

6.
主要对周期训练理论、板块训练和小周期训练理论,超量恢复和适应理论,“三从一大”原则,力量训练思路,协调能力的归属等5个方面进行了分析。研究认为:重视训练强度,在小周期和板块训练理论的基础上,不断充实传统周期训练理论;明确适应理论与超量恢复的不同层次性,进一步研究两者所反映的机体的生理变化;合理解读“三从一大”原则,科学指导运动训练;转变传统力量训练观念,引进新的力量训练思维,积极发展专项力量;正确定位协调能力的归属。通过综合手段发展运动员的协调能力。  相似文献   

7.
情绪周期理论在田径中小周期训练中的运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在分析研究情绪周期和周期训练理论的基础上,提出了将情绪周期理论运用于田径中小周期训练的构想,并进行了可行性分析;论证了情绪周期理论在田径中小周期训练中的运用是区别对待原则的高度体现。  相似文献   

8.
运用文献综述的方法,通过分析对传统运动训练周期理论的不同认识,了解运动训练分期理论的研究现状,并提出相应的意见,为运动训练理论的研究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9.
用文献资料法综述和评论了马特维耶夫周期训练理论对当今训练实践的不足,并提出现代运动训练周期理论的发展趋势,指出训练应该根据运动员的实际水平安排周期,从实际出发,不可教条地按照马特维耶夫的周期训练理论进行训练.  相似文献   

10.
德国训练学热点问题研究述评   总被引:31,自引:1,他引:30  
陈小平 《体育科学》2001,21(3):43-46
训练学是一门对训练规律和行为进行研究的体育学科。长期以来,训练学的研究在德国受到高度重视,并处于世界领先水平。近年来,德国围绕“训练学学科名词”展开的争论引发了对“训练学”学科范畴和内涵重新限定的思考;对传统的“训练周期“理论的挑战使德国运动训练界面临对高水平运动员的训练指导思想的重新塑造;新的“训练适应机制”的问世撼动了“超量恢复”理论的根基;把“力量训练”作为长期系统的研究课题为训练理论的充实与发展做出了贡献。通过对上述热点问题研究的述评,为加深了解德国训练学科研究的新动向,进而把握世界训练学理论的发展趋势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1.
采用文献资料法、访谈法等,了解到上海市黄浦区政府培育社会体育组织发展的现状以及存在的问题,提出针对性的发展路径。研究表明:经过阶段性的培育,目前上海市黄浦区社会体育组织结构较完整,规模初现,功能呈现多元化,制度建设日益完善,监督评估机制雏形初显;但培育过程中存在着党建嵌入不足,培育主体较为单一,培育体制机制不完善,培育制度保障体系不健全等问题。提出培育路径:创新党建嵌入方式,实行组织党建工作制度化;搭建组织服务平台,拓宽组织准入范围;分类、分阶段针对性的培育,健全培育体制机制;完善组织制度建设,提升组织服务能力。  相似文献   

12.
本研究借鉴运动训练领域的经典理论“项群训练理论”对校园铁人三项运动的专项特征与实践训练进行深入探讨,为进一步发展校园铁人三项的科学训练提供理论依据。研究表明:校园铁三运动在竞技能力的长期训练导向上需实现“子项能力为基础,综合实力为导向,系统整合为目标”的整合化培育标准;在竞技能力发展内容上应遵循“体能为主导,技能是关键,心智作保障”的发展原则;在运动训练的组织方法上应满足“以有序的分项交替训练防疲劳,以科学的多项组合训练促提升”的可持续化发展要求。  相似文献   

13.
体育产业经营人才多元化培养模式理论探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我国体育产业具备广阔的市场和开发潜力,但其发展尚存在许多制约因素,其中最为根本的就是体育产业经营人才短缺。从体育产业的分类及市场对人才需求的细化角度出发,探讨体育产业经营人才培养的多元化模式,提出专业体育院校培养、综合院校体育产业MBA培养及体育高级项目培训的思路,以期对我国高层次体育人才的培养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14.
目前体育教学中仍存在过多地运用运动训练的手段。通过对体育教学和运动训练异同的比较 ,指出体育教学应以健身为主要目的。从事体育教学和运动训练都要以科学为指导 ,并要适应时代的发展变化。  相似文献   

15.
体育社会学向运动训练领域渗透是我国世纪之交体育社会学学科发展的一个突出特点,也是运动训练科学进入新的发展阶段的标志。体育社会学向运动训练领域延伸的必要性在于认识运动员的社会属性是提高个人运动技术水平的前提条件,国家、地区的竞技体育综合实力的提高有赖于对社会环境的深刻认识,运动训练的社会地位和价值必须得到社会学的阐释,必须关注和及时解决运动训练领域出现的各种社会问题。体育社会学向运动训练领域的延伸涉及到运动训练的社会背景、社会环境、运动员社会角色、运动训练中的社会关系、运动训练领域中的社会问题等的研究。  相似文献   

16.
关于体育社会学向运动训练领域延伸和渗透的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体育社会学向运动训练领域渗透是我国世纪之交体育社会学学科发展的一个突出特点,也是运动训练科学进入新的发展阶段的标志。体育社会学向运动训练领域延伸的必要性在于认识运动员的社会属性是提高个人运动技术水平的前提条件,国家、地区的竞技体育综合实力的提高有赖于对社会环境的深刻认识,运动训练的社会地位和价值必须得到社会学的阐释,必须关注和及时解决运动训练领域出现的各种社会问题。体育社会学向运动训练领域的延伸涉及到运动训练的社会背景、社会环境、运动员社会角色、运动训练中的社会关系、运动训练领域中的社会问题等的研究。  相似文献   

17.
日本竞技体育发展策略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21世纪日本实施了一系列竞技体育发展策略并取得显著成效,基本策略包括运动员训练与比赛补助机制、对举办国际赛事的地方团体资助机制、重视体育指导者的培训和国外进修、构筑运动员培养与选拔的一贯指导系统、发挥科技医学情报信息作用。分析和总结21世纪日本竞技体育发展策略及其优势,对改革转型期的中国竞技体育制定适宜的发展策略有重要参考意义。  相似文献   

18.
面向2010年社会体育指导员管理体制的转变与发展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面向2010年我国社会体育的发展对社会体育指导员的需求,在分析我国社会体育指导员队伍及其管理现状的基础上,就社会体育指导员的培训内容、培训方式、培训类别、资格认定和考核管理等问题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19.
现代运动训练的特征及价值创造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从层次性的人力资源配置、极限性的人体运动能力开发、高投入性的物力财力、高介入性的现代科技手段、客观性的运动训练效果检验等方面,揭示现代运动训练的特征;阐明运动训练实践是对竞技体育价值潜在性的开发,运动训练是实现竞技体育价值的转化手段。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