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28 毫秒
1.
竞技体育学理论和运动训练学理论不是一个层次的理论问题,传统竞技体育学理论涵盖了运动员选材学、运动训练学、运动竞赛学以及竞技体育管理学等4个子学科;从竞技体育学理论体系结构的完整性和运动选材学科发展的需要,有必要把“运动员选材学”发展成为“运动选材学”;并提出了新的竞技体育理论体系构成的有序结构,使竞技体育专项系统层的目标、任务更加明确,为运动训练各个阶段训练工作的具体操作确定明确的方向。  相似文献   

2.
运动训练学学科建设与发展若干问题的探讨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熊文  朱咏贤 《体育学刊》2004,11(5):132-134
探讨了运动训练学在竞技体育中指向直接获得竞技状态;运动训练学的研究对象、内容包括相关的实践内容和学科自身研究;运动训练学基本概念和理论的发展还不成熟;运动训练学学科地位具有确定性,但属性还存在分歧;学科的研究方法还不成熟,方法运用应注意适用性问题;学科应注重科学学的研究,在科研机制、设置、人才建设等方面也亟待加强。  相似文献   

3.
运用献资料法,研究在我国构建高等体育院校运动训练专业“教练员学”课程理论体系及教学内容的必要性及可能性。为应对科技、经济、教育与竞技体育相结合带来的挑战,满足提高高等体育院校运动训练专业培养质量的需要,适应运动训练学学科分化和竞技体育理论发展的趋势,迫切需要构建教练员学课程理论体系和教学内容。多年来积累的研究成果为这种尝试提供了可能。  相似文献   

4.
主要对周期训练理论、板块训练和小周期训练理论,超量恢复和适应理论,“三从一大”原则,力量训练思路,协调能力的归属等5个方面进行了分析。研究认为:重视训练强度,在小周期和板块训练理论的基础上,不断充实传统周期训练理论;明确适应理论与超量恢复的不同层次性,进一步研究两者所反映的机体的生理变化;合理解读“三从一大”原则,科学指导运动训练;转变传统力量训练观念,引进新的力量训练思维,积极发展专项力量;正确定位协调能力的归属。通过综合手段发展运动员的协调能力。  相似文献   

5.
重建运动训练理论初探   总被引:22,自引:5,他引:22  
张洪潭 《体育与科学》1999,20(1):17-22,33
经多年思考和取证,作者认定现今的运动训练学并非一般训练理论,而是近乎体能类项群训练理论;然后指明运动训练理论发展的逻辑程序,并从竞技体育、运动训练、竞技能力和竞技状态这4个基本概念的辨识过程中尝试着重新做起。  相似文献   

6.
训练学的起源与发展   总被引:11,自引:2,他引:9  
训练学起源于20世纪50年代中叶的原东德。它经历了3个发展时期1)准备和形成时期;2)快速发展时期;3)变革时期。目前领导训练学发展潮流的仍然是德国和俄罗斯、乌克兰等国家。更加“科学化”和“实用化”是当前训练学的2个主要发展趋势。  相似文献   

7.
我国早期训练阶段基本理论的研究一直十分薄弱。在对早期科学化训练中的若干热点理论问题进行了初步探析的基础上.提出了包括“训练目标理论”、“敏感发展期理论”、“竞技年龄理论”、“训练过程理论”、“训练分期理论”、“竞技状态理论”、“训练适应理论”、“负荷与恢复理论”、“项群与个体化理论”和“方法论理论”在内的“儿童少年早期训练综合科学理论”的框架体系。  相似文献   

8.
蒋新国 《体育师友》2010,33(1):30-31
运动训练学作为一门系统的综合性的应用学科出现在体育科学的大家庭中己经有半个世纪了。在其发展过程中,我国在引进前苏联运动训练理论的基础上,开始了我国运动训练学理论的研究工作。几十年来,通过拓展和创新,目前,在我国对运动训练学理论的研究己初具规模,出现了一大批优秀的研究成果。但是,我们还应看到,我国的运动训练学学科建设还不尽完善,运动训练学理论研究以后的路还很漫长。长期以来我国竞技体育运动训练中过多强调的是运动员身体素质、技战术修养、心理素质、智能素质的发展,  相似文献   

9.
我国40名青年体育学者以本土情怀和全球视野对我国运动训练学的现状和未来进行思考,达成共识。在梳理“运动训练学”在不同语种中相关概念的基础上,从学科内涵、研究范式、研究问题和面临挑战4个方面介绍世界运动训练学的学科现状,从学科队伍、人才培养、科学研究、实践应用和国际交流等5个方面分析我国运动训练学的学科现状。认为,未来我国运动训练学发展应拓展学科国际视野,调整学科人才培养方式,完善学科研究范式,加强学科成果转化,强化学科价值应用。提出:“运动训练学”可对应国外的“Sports Science”和“Trainingswissenschaft”,是以提升运动员竞技表现为目的、整合运用竞技体育相关学科的科学原理和方法的一门体育科学下属学科门类;“科学化”是我国运动训练学未来发展的主要路径和必然趋势,我国运动训练学将从学科诞生50周年这一历史节点开启科学化发展的新时代。  相似文献   

10.
采用文献资料与实验等研究方法,在女子青少年铅球运动员身体素质和专项技术训练监测系统的基础上,对“身体训练水平与专项技术水平匹配发展理论”进行应用性研究。结果表明:“匹配发展理论”符合经济、实效训练原则;教练员较容易控制训练过程;选择练习手段的目的性明确;在全年运动负荷安排上突破了传统的框架。  相似文献   

11.
网球运动员体能训练若干理论问题探讨   总被引:5,自引:3,他引:2  
网球运动员的体能训练是网球训练中重要的部分。通过理论分析,从运动训练学的角度提出了网球运动员体能训练的概念、训练内容、训练原则和训练要求。教练员应主要从基础体能训练、专项体能训练和综合体能训练等方面来提高网球运动员的体能。  相似文献   

12.
野外山地攀登训练对提高军人野战能力、提高部队战斗力、增强对未来战争的适应性具有重要意义,本文在深入部队广泛调研的基础上,结合攀登教学实践及未来战争准备的需要,对部队野外山地攀登训练的开展意义、实施方法和训练原则等方面进行了积极探讨,以期为我军普及开展野外山地攀登训练提供理论参考。  相似文献   

13.
普通高校学生课余田径训练是一个完整、复杂、多层次的教学过程。大学生在校以文化课学习为主。课余时间训练,其训练特点既不同于专业队,也有别于少年体校。因此,探索课余田径训练的规律性,构建符合高校实际的最佳模式,是迅速提高运动成绩的有力举措。本文在高等院校课余田径训练的运动员选材、训练时间安排、运动负荷、训练周期安排等方面,进行了归纳和阐述。  相似文献   

14.
备战北京奥运会不可无视的经验教训   总被引:10,自引:2,他引:8  
运动成绩主要是训练出来的。备战雅典奥运会的训练工作,有成功的,有失败的。备战北京奥运会,决不可无视这些经验教训。“二元训练理论”已确证错误。“一元训练理论”已确证其优势,然而仍潜身野处。这急需体育行政以改革家的气魄进行对待。这样,备战北京奥运会的训练工作,便将获得可靠的学术保障。  相似文献   

15.
蹦床训练中周课次的安排及身体素质训练内容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陈中林  刘海元 《体育学刊》2003,10(1):116-118
通过献资料研究、专家访谈、现场观察等,研究蹦床周训练课次的安排、课的结构模式,并与前苏联和日本的训练方法和安排进行了对比分析。得出国家蹦床集训队周课次安排的模式为10~11次:课结构的模式为每次课时间为3h,分为准备活动、基本部分和结束部分。在此基础上,对蹦床项目中身体训练的重要意义和内容进行了总结和论述,指出在国际赛事频繁的今天,更要重视科学的身体训练方法和训练安排。  相似文献   

16.
训练质量刍议——兼析当前我国运动训练中存在的问题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陈小平 《体育科研》2006,27(1):50-54
训练质量是决定训练水平的重要因素。当前我国运动训练界存在两种错误倾向,试图通过提高训练强度和增加比赛数量来解决训练质量不高的问题。无论是训练强度,还是比赛的数量,均不能直接、有效地提高训练的质量,提高训练质量的唯一有效途径是提升运动训练的科学化水平。  相似文献   

17.
影响我国运动训练水平的主要因素并非“早期专项化训练”,而是“早期专门化训练”,由于过多地采用早期专门化的手段,且针对专门能力和专门技术方面进行大量成人化的训练,造成我国青少年运动员训练水平表现很高,而进入成人后却表现平平。在早期训练过程中,采用的手段与方法必须结合运动员不同年龄阶段的身体运动能力发展的“敏感期”,进行与之对应的针对性训练,应强调各种身体运动能力之间本质的内在转化的训练,而不必在训练过程中过分强调技术和技术能力的外在形式。  相似文献   

18.
对运动员进行心理训练是散打训练的一个重要内容,它直接影响到运动员散打水平的提高。只有通过各种形式把心理训练纳入散打训练的各个阶段,才能充分提高散打训练质量。  相似文献   

19.
北京奥运会就在眼前。倘能在训练方法上创新、革新,可以帮助中国田径争取较好成绩,可望夺四、五枚金牌或更多。  相似文献   

20.
康复性体能训练在我国运动训练中的研究和实证应用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运动员的竞技能力是由体能能力、技能能力、心理智力、战术能力等能力所组成,康复性体能训练包括有康复和体能训练2大部分,帮助运动员恢复健康、治疗伤病、防止伤病复发、提升体能以适应专项训练的需要。促进处于亚健康状态或非最佳状态的运动员逐渐往好的方向发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