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读点书。苏州大学教授、苏州市副市长朱永新说:"在一定意义上说,读书就意味着教育,甚至意味着学校。在学校中,我最看重的就是教师与图书。学校就是提供了一个读书的空间,一个学生在老师的指导下读书的空间。而学生读书的兴趣与水平又直接受老师的读  相似文献   

2.
语文教学的基本训练是“听、说、读、写”,其中读是基础,无论是“说、写”都离不开“读”。学生只有多读,读熟才能深刻领会作品的思想内容,掌握语言文字。古人云“书读千遍其义自见”就是强调学语文要“读”。平时,我注意观察那些在“读”上下功夫的学生,说话写文章大多清楚明白,用词造句毛病很少。由此可见,要想提高语文教学效率,必须要重视“读”的训练。下面是我在这方面的做法和体会。增加课堂上“读”的份量,多创造读的机会,学习一篇课文教师要“讲”,但更要让学生自己“读”。在教学中我常用较多的时间指导学生读书。例如…  相似文献   

3.
记得去年的一天,我在街上碰到了一位家长。她对我说:“潘老师,我儿子告诉我,班上教室的墙上贴着一行字:书是甜的,孩子们读书吧!儿子问我:‘妈妈,老师说的真对,书是甜的,就是告诉我们读书能学到很多知识,是吗?’我说:‘是的。’潘老师,这段时间,孩子来家就知道主动看书了,真不错。”  相似文献   

4.
谈“读”     
书贵在“读”,“读” 有狭义和广义两种含义。狭义讲,就是朗读,读出声来。古话说“读书百篇,其义自见”,对好的作品,要反复朗读,琅琅出口。广义讲,就是读的作品要多、要广泛。古话说:“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读的面广了,知识也就丰富了,做起文章来就能运用自如,得心应手。总之,读才能熟,熟才能通,读才能广,广才能写。可是,在语文教学中,这一行之有效的措施,往往被人忽视,有些好心的教师在课堂上习惯串  相似文献   

5.
去年,我在一次培训会上谈到教师的专业发展,提到教师要抓紧时间多读点书。会后有位教师走上来,随意地说:“麻烦你给我开个书单,我要读点书。”——如果是学生这样说话,我会建议他读什么书;教师,特别是一位语文教师问出这样的问题,则让我不知如何是好。我看她不过30岁,就问:“你最想读什么书?你感到缺什么?”她说,她也不知道缺什么,就是觉得自己不行,因为“我不怎么喜欢读书”。——谈话变得困难,但我觉得一个人提出要读书,毕竟还有向上的意识,  相似文献   

6.
同学们都知道读书、读好书的重要性,关于读书的名言警句大家也多能背诵。在现在这样学习压力大、作业繁重的情况下,不少同学仍在读书,写读后感,这确实是令人欣慰、欣喜的。只是同学们有没有想过这样一个问题:我们究竞应该怎样来读书?也就是:读书的方法究竟是怎样的?读了一本好玩的书,哈哈一笑,说声“真逗”,读了一本悲伤的书,  相似文献   

7.
一次语文课,教师发现学生对所提问题不知所措,便责怪他们:“我经常说‘书读三遍,其义自见’。如果用心去读,去感悟,怎么解答不出来呢?多简单的问题中医!”教室里更静了。过了一会儿,一个学生说:“老师,我知道‘书读三遍,其义自见’,可我读了不止三次了,还是不能理解。‘阅读’究竟是什么?我们应该怎样读才有效果呢?”  相似文献   

8.
一、课堂上,学生真正自己“动”起来,才能会读会写,真正学会学习语文的本领。 九年制义务教育沿海版中学语文教材主编曹础基教授说:“语文程度的普遍下降,最根本的原因是读书少。不多读,听、说、写都难以真正提高。老百姓把上学叫做‘读书’。可见,上学主要是读书。不读书,上学干吗?”(见 《语文教学通讯》2000年第18期《提高语文水平的关键在于多读书》) 其实我们有很多语文教师在课内又何曾让学生多读书呢?同学们在老师 ‘填鸭式’的教学方法和沉闷的课堂气氛下,被动地听讲,课本都读得不多,也就更谈不上多读课本以外…  相似文献   

9.
朱卫华 《现代语文》2007,(3):128-128
莎士比亚说:“生活里没有书籍,就好像没有阳光:智慧里没有书籍,就好像鸟儿没有翅膀。”因此拿起一本好书,我们要善读。西汉学刘向说:“书犹药也,善读可以医愚。”为此,我个人认为我们在读书时,务必要做到“八戒”。[第一段]  相似文献   

10.
小象读了三年书,有一次老师问他:“小象,你为什么来读书?”小象说:“是爸爸妈妈叫我来读书的,我不来他们会骂。”老师笑着说:“不对!读了书有知识、有本领,能做很多好事情,成为一个好孩子。”  相似文献   

11.
有人把今天社会上的人分为“经常读书”“有时会读点书”“基本上不读书”三类,认为老师属于第三类。我不完全苟同,跟一些校长说起此事,校长们也觉得“委屈”,他们说教师怎么也应该算是第二类。但是我想,就是第二类又够了吗?一个文化人、一个知识分子只是“偶尔读点书”也不免有些遗憾。曾经是“读书人”的教师,曾经由读书而为教师的人,  相似文献   

12.
“读”是学习语文的传统方法。古语中有“书读百遍,其义自见”的说法。“语文课以读书为目的,老师引导”“俾善于读,则居功至伟”。这是叶圣陶先生对“读”在语文中的地位所作出的精确评价。新《大纲》中也强调,小学语文阅读教学要“以读为本”。作为教师,我们要依据大纲精神引导学生“会读书”,通过“读”来增强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提高对语言文字的理解和驾驭能力。  相似文献   

13.
韦青 《南昌教育》2006,(9):14-15
一、学习是探觅新知、形成思想的工具 随着教学改革不断深入,在新课程背景下,教师的学习有了更丰富的内涵。 1.读书。教师首先应该是一个读书人,叶圣陶先生说:“我们做老师的人必须天天读书,天天进行再教育,才能有教学之乐而无教学之苦。”一个勤奋的教师,不仅要读教材、读参考,精通业务,更要博览群书,“给予”的同时,努力“汲取”。只有这样,无论教材怎么编,课程如何变,你都能在教学中得心应手,游刃有余。从这个意义上讲,读书对于教师来说就是一种广义的备课。教师只有多读书,乐读书,善读书,课堂教学才具有鲜活的生命力。  相似文献   

14.
书,是人类的精神食粮,是人类进步的阶梯,是人类的宝贵财富;读书,是一个永恒的话题。一代伟人毛泽东曾经说过:“我的文学功底之所以还可以,在很大程度上是得益于我对书的爱不释手。”法国哲学家伏尔泰说得非常形象:“当我们第一遍读一本好书的时候,我们仿佛找到了一位好朋友;当我们再一次读这本书的时候,仿佛又和老朋友重逢。”  相似文献   

15.
爱因斯坦说过:“思考,思考,再思考,我就是这样成为科学家的。”同样,这句话也适用于其他领域。李镇西老师曾说:教师成长最重要的不是阅读和写作,教师毕竟不是作家,对教师来说,最重要的应该是实践和思考。他同样把思考作为教师专业成长的最重要元素之一。近日,我读了原绿色的《瞄准终点》一书,心中涌起了这样一个念头:以“思考”的姿态做老师。  相似文献   

16.
读点书.苏州大学教授、苏州市副市长朱永新说:"在一定意义上说,读书就意味着教育,甚至意味着学校.在学校中,我最看重的就是教师与图书.学校就是提供了一个读书的空间,一个学生在老师的指导下读书的空间.  相似文献   

17.
南京大学历史系李良玉老师让我去给他带的博士生做一个讲座,无意中说到读书的“三七开”。我和同学们说,一个人真想做学问,在准备阶段,读书有三个“三七开”,这就是七分专、三分杂,七分精、三分泛,七分读、三分疑;而到了研究阶段,“三七开”就该倒过来,变成三分专、七分杂,三分精、七分泛,三分读、七分疑。过后,李老师对我说:“你说的两种‘三七开’,应该写篇文章。”  相似文献   

18.
话题背景:“作为大学教师,我非常关心今天的青年学生读了多少书,读了一些什么书。在这个问题上,我感到喜忧参半。喜的是,新一代青年当中仍有很多读书人;忧的是,许多年轻人读书的时间还不够多,一些人的读书方式更多地停留在‘浅阅读’。”这是复旦大学党委书记秦绍德教授关于当代大学生读书现状的感想。  相似文献   

19.
读中师的时候,老师说起教学中的机智,她说:“在上课的时候,有个学生突然提问,这个问题是你所不知道的,这时候你怎么办”我们这些“准老师”无言以对,都觉得这实在是有伤师者尊严的难题。于是老师说起两个经典的教例:一位老师这么说:“这个问题我们课内暂不讨论,下课后我们单独对这个问题探讨一番。”下课后,教师去查阅资料,然后回答学生。一位老师这么说:“这个问题我先不回答,先请其他同学来说说看”回答对象一换,于是在学生众说纷纭中,教师整理出一个得体的回答,想必也不是难事。在最初教书的几年里,我在课堂上也经常遇…  相似文献   

20.
吴非 《生活教育》2010,(3):69-69
我做教师多年,每次给学生写评语或是推荐信,最不愿意写的短语就是所谓“刻苦学习”。但是很多家长却特别在意评价中有没有这个“刻苦学习”,好像不写上这一句他的孩子品格就有缺陷似的。可是我一向反对“刻苦学习”,反对“发愤读书”,更不用说什么“头悬梁,锥刺股”、“囊萤映雪”之类。看从古到今有关读书学习的种种说教,我终于有所发现:原来我们中国科学技术与经济的落后,乃至于文化文明的落后,很可能与中国人把读书学习当作苦事有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