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金慧峰 《文教资料》2013,(16):117-118,138
学校德育与生活世界脱离是造成学校德育困境的主要原因。脱离生活世界的学校德育是因为追求功利主义价值观,以道德知识传授为中心,同时道德认知与道德情感、道德行为脱节,从而导致学生面对多元价值选择的困惑和行为的失范,无法实现人的生命价值。本文提出建构生活德育理论以走出困境,生活德育追求个人的多元化价值与社会主导价值和谐统一,以活动为支点,以发扬主体性为内核,从而培养德性完整的人。  相似文献   

2.
学校德育课程建设是德育的重要环节,针对道德教育在时效性、有效性和针对性等方面存在的弊端,实践性的德育活动教育成为必然选择。学校实践性德育课程体系建设不仅需要落实国家对青少年的道德要求,更应将其内化为学生的固有品质,同时外显为学生良好的道德行为。在此过程中,学校应有完整的德育体系予以支持,"先破后立",在积极的德育目标指引下,创建良好的学校道德生活,丰富学校道德教育活动,密切与实际相联系,实现德育课程生活化与实践化的追求。  相似文献   

3.
生活德育:走出学校德育困境的一条有效途径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本文基于学校案例的分析,透视学校德育困境现状,认为学校德育与生活世界脱离是造成学校德育困境的主要原因。脱离生活世界的学校德育是因为追求功利主义价值观,以道德知识传授为中心,同时道德认知与道德情感、道德行为脱节,从而导致学生面对多元价值选择的困惑和行为的失范,遮蔽了人的生命价值。本文提出建构生活德育理论以走出困境,生活德育追求个人的多元化价值与社会主导价值和谐统一,以活动为支点,以发扬主体性为内核,从而培养德性完整的人。  相似文献   

4.
主体性:德育走出困境的选择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前学校德育软弱无力。学校德育局限于传授道德知识 ,忽略了道德情感、道德意志和道德行为 ;学生所学内容同社会实际状况反差强烈 ,因而被冲击得所剩无几。德育要走出困境 ,必须充分发挥德育对象的主体性作用。  相似文献   

5.
知识道德和生活道德这两种分属科学世界和生活世界的道德是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但生活道德是基础,是知识道德产生和存在的前提。同样,生活德育也是道德教育的最基本的部分。当前学校德育与生活脱离,表现为德育的知识化、学科化、理想化、功利化。从本质上看,德育与生活是有机统一的,倡导生活德育是德育改革和创新的趋向。  相似文献   

6.
论走向体验之路的学校德育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当前我国学校德育普遍存在着实效性低下的问题,这主要是由于长期以来我们恪守着一种“知识德育”的路径,用道德知识的传授代替真正意义上的道德教育,把德育过程等同于道德知识的认识过程。体验式学习强调学生在体验中,通过反思和实践去学习,是“做中学”与“思中学”的结合。在德育中引入体验式学习,有利于学校德育回归本真、培育学生的道德情感、提升道德反思力、升华道德境界。营造体验型的学校德育文化氛围、创设体验型道德情境、组织开展体验型道德实践、开发体验式德育教材等是体验式德育实施的有效路径。  相似文献   

7.
发展性的德育是指由传统的限制性和规范性的德育转化为主体性——发展性的德育 ,以培养现代德性主体促使主体的德性发展。学校道德教育最主要的目的是构建发展性的教育环境以促进受教育者道德品质的发展。完整的具有良好品质的学校道德教育环境应包括知识环境、制度环境和社会生活环境在内的三个方面的内容。知识环境是学校德育的理智方面 ,制度环境是学校德育的物质基础 ,社会生活环境是学校环境的实践方面 ,这三个方面统一起来构成学校德育环境建设的整体性  相似文献   

8.
荀子的"化性起伪"道德教化思想,把道德践行分为"知道"、"可道"、"好道"三重境界,与此对应"道德认知、道德自律、道德养成"三种人格。这种道德教化思想对当今高校"立德树人"德育意旨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为此高校学生德育工作应该坚持"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遵循道德品质形成的层级规律,按照"他律——自律——律人"的路径,向学生传授道德知识,增强道德认知;设立道德情意,激发学生道德情感;强化道德实践,培育学生道德行为。  相似文献   

9.
行动学习是德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增强德育实效的重要环节。德育理论以一定的道德信念、道德理论为基础。道德理论来自道德实践,道德实践又检验和修正其理论的正确与否,道德修养境界通过道德实践的洗礼与净化而得到升华。德育可通过社会实践锤炼道德品质,提升道德境界,强化匡正道德行为,使道德理论与道德行为相互促进。  相似文献   

10.
学校德育是贯彻落实《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学校素质教育的核心:学校德育是将社会道德要求转化为学生的道德规范和行为准则,引导学生自律自强、自主管理、自主教育,形成内在的道德认知和自觉的道德行为的育人过程。学校德育的出发点是以人为本,创造条件发展人。在广泛的德育实践活动中,树立学生健康向上、积极进取的明形象。学校德育的根本目的是帮助学生构筑精神支柱,开发学生的创造潜能。面对信息与技术全球化的新时代,  相似文献   

11.
德育工作下学生个体能够遵循社会道德准则和学校道德准则,其在学习和生活中表现出来较为稳定的心理特征和倾向,在正确的内在信念系统支持下驱动学生做出正确的行为规范。学校坚持育人为本、德育为先的教育理念,积极创造校园精神环境,在相关建设下学生能够自觉意识到是非善恶,特有环境下形成的道德行为可以推动学生自觉调节行为,具有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2.
建构发展性的学校道德教育环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发展性的德育是指由传统的限制性和规范性的德育转化为主体性——发展性的德育,以培养现代德性主体促使主体的德性发展。学校道德教育最主要的目的是构建发展性的教育环境以促进受教育者道德品质的发展。完整的具有良好品质的学校道德教育环境应包括知识环境、制度环境和社会生活环境在内的三个方面的内容。知识环境是学校德育的理智方面,制度环境是学校德育的物质基础,社会生活环境是学校环境的实践方面,这三个方面统一起来构成学校德育环境建设的整体性。  相似文献   

13.
对山东、江苏、河北、湖南、四川和甘肃6个省份10403名90后中小学生的调查显示,当前我国中小学生传统美德有弱化倾向,现代意识有待培育,道德认知与道德行为相互脱节。这与中小学德育内容不完善、德育模式偏重于"道德灌输"、学校德育的主导价值在不良家庭和社会德育环境中被消解有关。因此,中小学急需构建凸显民族性和时代性的学校德育内容,实施"知行统一"导向的学生道德能力培育模式,建立"一体化"的德育网络。  相似文献   

14.
道德的社会历史与个人成长历程的审视启迪我们,德育起源于生活,是生活的必需。而目前的德育实践是一种丢弃了生活精神的知性德育、科学德育,致使学校德育陷入困境。回归生活的德育是整体性、体验性、终身性、开放性的实践性德育,它不仅是当前学校德育摆脱困境的出路所在,更代表了德育的未来发展趋势。  相似文献   

15.
德育:教师的角色转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郭丽敏 《教书育人》2012,(3):102-103
一德育概说1德育的含义广义的德育指所有有目的、有计划地对社会成员在政治、思想与道德等方面施加影响的活动。包括社会德育、社区德育、学校德育和家庭德育等方面。狭义的德育专指学校德育。学校德育是指教育者按照一定的社会或阶级要求,有目的、有计划、有系统地对受教育者  相似文献   

16.
黄墨馨 《成才之路》2011,(11):23-23
青少年的德育,当前一个突出的问题是:德育常常孤立于学生生活之外。在德育的实施中,我们只重视德育知识的传授,却忽略在学生生活的真实背景下进行道德行为的养成和道德情感的培育,使得道德认知的教育与道德情感的培育,道德行为的养成处于分离状态。结果学生接受的是德育课程知识的因素(目的是为了对付考试),而真实的、丰富的学生生活的真谛被遮蔽了。这是德育实效性问题的主要成因。  相似文献   

17.
雅行教育作为一种德育新路径,为走入困境的小学德育工作提供了一个崭新的方法论指引,更为德育工作的生活化、主体化、实际化、时代化提供了一个重要契机。雅行教育将德育融入学科教学、校园文化、社会实践活动及学生生活学习的方方面面,培养学生良好的科学基础和人文情怀。同时,在德育观念、德育方法、德育环境、德育内容等方面进行了新的思考与探索,对于促进学生道德认知、道德情感与道德行为的养成与发展,实现德育工作目标,提高德育实效性等方面起着极其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18.
活动性德育是通过有组织、有计划、有目的地为学生提供或创设一个道德认知和实践的环境,学生在这个特定的环境下自主提高道德认知、克服困难、规范道德行为的德育方法.  相似文献   

19.
向本真德育回归是现代德育的重要使命。孝是中国传统伦理的根源、基础和元德,现代学校德育应以孝作为其基石和切入点,构建德育的新模式。学校应着重从道德认知、道德感情、道德行为等方面,通过宣传孝道经典、引导学生践行和家校一体化等方法加强孝德教育。  相似文献   

20.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学校德育改革与发展取得了长足的发展,但在实践领域,道德教育定位偏移,未能贴近学生的思想发展实际,从而导致德育退化为一种机械、单调的道德知识传授和行为模式训练。为此,我校从实际出发,立足基础道德,依托社会资源,充分挖掘和利用社会生活和自然界中的道德资源.与社会各界紧密联系起来,通力合作,让学生在德育实践中不断提高道德素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