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笔者曾读过这样一个故事:一个教师拿出一个广口瓶。放入若干个鸡蛋大小的鹅卵石,直到高出瓶口为止,然后问学生:“瓶子装满了吗?”学生回答说:“装满了。”接着,教师往瓶子里装碎石,摇了摇,又问学生:“现在装满了吗?”有的学生回答:“可能还没有。”随后,教师又往里面装沙子,使劲地拍了拍,又问学生:“现在装满了吗?”学生们大声回答:“没有装满!”最后,  相似文献   

2.
笔者曾经听过这样一堂语文课,老师给学生出了一道题目:“雪融化以后变成了什么?”有位学生自信地回答道:“是春天!”可惜这位教师的标准答案只有一个,那就是“水”。因此,回答“春天”的学生错了,他学习的自信力开始动摇。这位教师太注重标准答案了,以致于抹杀了学生可贵的创造性!‘‘雪融化后变成春天”,有什么不对的呢?不是更富有诗意,更富有想象力吗?  相似文献   

3.
一、拈词,寻找冬天的感觉。①“济南”在我国的南方还是北方?(在北方。)②通常,“冬天”给人以寒冷的感觉。北方的冬天呢,似乎更是寒冷。一提起北方的冬天,我们首先想到的,可能是大风雪、大冰河……③那么,“济南”的冬天呢?“济南”的冬天会给我们带来什么样的感觉?在济南,最典型的冬景有哪些?(济南的冬天,温暖如春。这不,“他们……不知不觉地想起:‘明天也许就是春天了吧?这样的温暖,今天夜里山草也许就绿起来了吧?’”在济南,最典型的冬景,也都是个“小”:小风、小雪、小热气……这样的冬景,哪里像是什么北方的…  相似文献   

4.
史峰 《湖南教育》2008,(8):27-28
一、教师甲教学《皇帝的新装》遇到“突发事件”老师讲读课文:“可是他什么衣服也没穿呀!一个小孩子最后叫了出来。”这时有学生举手:“报告!”老师问:“有事吗?”学生起立回答:“老师,课文中一个小孩子说‘可是他什么衣服也没穿呀!’。这是事实吗?”老师笑笑说:“是呀。”  相似文献   

5.
去年,校教研组让我上《济南的冬天》的公开课。我在引导学生分析第三段时,向学生提问:“要是下大雪,济南的小山还这样美丽吗?”学生答道:“不会。”课后教研组召开的研讨会上,有老师说:“下大雪后的雪景也同样美丽嘛,毛泽东《沁园春·雪》中就有‘千里冰封’的壮观描写。”这是婉言对我设问的否定,当时其他老师未置可否。其实济南的小山是下小雪最美还是下大雪最美,只有具体分析课文,才能得出正确答案。课文开篇就以北平、伦敦、热带的冬天反衬、突出济南冬天的特点:“没有风声”,“有温晴的天气”,“是响晴的”,因而“真得…  相似文献   

6.
第一部分 诗歌创作指导课 一、谈话导入 走进课堂,教师在黑板上画下一个圆:“这是什么?看看谁的回答最有趣。”一石激起千层浪,孩子们纷纷回答:圆圈、太阳、小朋友的脸、地球、皮球……教师再继续板画,黑板上出现了一个可爱的小太阳。“到底是什么呢?”“太阳!”学生齐声回答,并热情地和太阳打着招呼,表达自己对太阳的喜爱。  相似文献   

7.
如果问一名教师:“你热爱学生吗?”大多数人都会回答:“是的。”如果人们继续问:“你为什么热爱学生?”回答可能是:  相似文献   

8.
如果问一名教师:“你热爱学生吗?”大多数人都会回答:“是的。”如果人们继续问:“你为什么热爱学生?”回答可能是:  相似文献   

9.
一、论述题(每小题10分,共20分)1.试论语文课程三维目标与学生发展的关系。2.联系教学实践,论述“阅读是个性化行为”。二、分析题(每小题5分,共20分)运用新课程理念,分析以下教学案例。《济南的冬天》教学案例教师首先检查学生的预习情况。学生默读课文,勾画重要信息,教师总结学习重点,指出济南冬天最重要的特点是“温晴”。在第一自然段的教学中,教师仅仅要求学生理解“济南的冬天是没有风声的”一句中“声”字的妙处,理解作者老舍的语言特点。在学生概括第二自然段大意之后,教师要求学生讨论:“描写老城与突出济南冬天的‘温晴’有关吗?…  相似文献   

10.
“三句半”本来是舞台上演出的文艺节目,怎么会和教学扯上关系呢?其实,它和很多师生互动极为相像。我们经常可以看到类似的情形。如教师问:“这是什么?”一个学生回答:“这是苹果。”教师问全班学生:“他回答得对不对啊?”全体学生:“对!”这像不像“三句半”呢?这种师生互动方式到底有没有价值,单单从“三句半”的“半”上就一目了然了。既然学生都知道这个答案,那前面教师提出的问题岂不是多此一举吗?因此,像这种“三句半”式的师生互动真的该叫停了,新课改大背景下,不应该还有它生存的土壤。  相似文献   

11.
徐曼曼 《教育》2012,(12):23-23
学生:老师,学校让抽烟吗?教师:不允许!学生:那犯烟瘾怎么办?教师:偷着抽,千万别让老师抓住!学生:学校让搞对象吗?教师有点不耐烦了:你是来学习的,还是来搞对象的?学校不允许学生搞对象!学生又问:打几次架学生才会被开除?教师回答:打一次架就开除!  相似文献   

12.
黄权光 《广西教育》2008,(32):49-49
反问启发式是教师从问题相反的角度或其他角度提出问题,激发学生对历史知识本质的认识,培养学生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理论来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例如,在讲述“日本帝国主义侵略中国时”提出:“当时日本政府说他们不是侵略中国,而是帮助中国治理国家,这种说法对吗?”学生异口同声地说:“不对!”教师进一步提问:“为什么?”学生就会根据教师的提示回答:  相似文献   

13.
张伟 《教育文汇》2013,(7):42-42
冬天,蚂蚁翻晒受潮的粮食,一只饥饿的蝉向它乞讨。蚂蚁对蝉说:“你为什么不在夏天储存点粮食呢?”蝉回答说:“那时我在唱悦耳的歌曲,没有工夫。”蚂蚁笑着说:“如果你夏天唱歌,冬天就去跳舞吧!”  相似文献   

14.
一本教育刊物上刊登了这样两则案例:一则案例说:一位小学语文教师提问学生“雪融化了是什么?”一位学生回答:“雪化了是云。”另一位学生说:“雪融化了是彩虹。”还有学生说:“雪融化了是春天。”老师说:“都错!答案是泥水。”  相似文献   

15.
一位语文教师讲过这样一件事,他给学生举一个比喻的例子:“月牙儿弯弯像什么?”学生争相回答,有说像小船的,有说像镰刀的,回答虽然都不错,却没有跳出书本上学来的那些知识。在他的启发下,一个学生回答说:“月牙儿弯弯像香熊。”这一下,不但引起哄堂大笑,而且他还听到学生小声嘀咕:“嘻,月牙儿像香蕉?”“哼,她就知道吃!”  相似文献   

16.
若询问100位学生:“你喜欢上计算机课吗?”至少会有99个回答:“喜欢!”学生的这种回答不全是来自计算机课的感受,而是对计算机课带来的巨大娱乐功能。因此。教师无论如何也不能把他们对计算机课的期望变为失望,也不能“纵容”学生随心所欲.必须实施“任务驱动”。  相似文献   

17.
某地一位中学教师A在一次月考试卷评讲过程中,围绕评讲试题向学生发问:“世界上最公正无私的东西是什么?”“是时间!”一位学生应声回答道。教师A又继续问:“那大散文家朱自清的哪篇文章反映了时间的宝贵,奉劝人们要备加珍惜时间?”“是《匆匆》!”另一位同学举手回答道。话音刚落,最后排的一位男生B惊奇诧异地怪声叫道:“是匆匆儿呀哟!”(他班上有位女生绰号叫匆匆儿)顿时,教师A情绪急转,义正词严地喝斥道:“给我站起来…到前面来。”男生B来到讲台刚站好,教师A狠狠地扇了他一耳光,B禁不住眼泪漱漱而下,  相似文献   

18.
有一天看到了这样一份报告:有人随机抽取了100名教师,问:“你热爱学生吗?”90%以上的教师回答“是”。再随机问这100名教师所教的学生:“你体会到老师对你的爱了吗?”结果却让人吃惊,90%的学生回答“否”。  相似文献   

19.
听一位教师执教《北风和小鱼》。师问:“小朋友们。你们认识北风吗?北风是什么样的?”孩子的回答直观而感性。其中一位说:“北风是白色的。”教师委婉地予以否定。“北风是白色的吗?北风有颜色吗?”教师又请另一生回答。孩子仍说:“北风是白色的。”教师只好无奈地告诉学生:“北风是看不见的.是无色的。”  相似文献   

20.
作为一名音乐教师,如果有人问你:你是教什么的?你会不假思索地回答:我是教音乐的。不过也有例外,不久前笔者在京城听课时,问上课教师教几年级的音乐,那位教师的回答令我感叹不已:“我不是教音乐的。”我正想着不是音乐教师也把音乐课上得这么好,他接着说:“我是教学生学音乐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