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1930年代的革命文学生产处于政治需要、文学追求与经济利益三者的张力之中,资本化是它最大的特点。当时上海较为发达的资本主义市场体系和现代出版业为革命文学提供了完善的生产—消费机制,使其难逃被转化为经济资本和社会资本的命运。国民党也试图通过在文学上打革命旗号以及实行专制的文化政策来独占革命的合法性。出于经济目的和政治图谋设立的文学奖也在为革命文学的资本化推波助澜。革命文学的资本化生产方式使1930年代的革命文学呈现出特别复杂、多样的面貌,同时也使革命文学的生产必然遭遇重重悖论。以反抗资本主义的现代性为目标的革命文学却不得不借助资本主义的现代性来实现自身的再生产,这一方面消解了它的革命性,同时也使其文学性大打折扣。  相似文献   

2.
二十世纪二十年代末到三十年代,国家内忧外患,国民党进行文化“围剿”。面对这种景象,在文化界掀起了左翼文化运动,这是继五四运动之后又一次思想文化的解放。在这次运动中,以宣传革命文学为主,又对革命文学进行了激烈的论争,指引宣传走向正确的方向。  相似文献   

3.
茅盾的编辑风格,在于它体现了茅盾作为文艺先锋的本色,也反映在其多样可读的风貌上;茅盾的编辑风格既突出了作者队伍建设的重要性,也让我们看到了优秀编辑应该具有的谦虚品质;茅盾的编辑风格,不仅是一个时代编辑思想的表现,更是其个性凤采的映照。  相似文献   

4.
丁玲在前期的革命文学创作中,始终没有放弃对女性的探索,她以自己的创作实践完成了朝着革命与女性的双向开掘,开创了将革命叙事与女性立场相融合的叙事风格。  相似文献   

5.
茅盾选择经济视角构建小说,用经济问题来论证革命的必然性。茅盾的大多数小说要说明一个道理:中国必须革命,只有打倒腐败的旧政府,建立有魄力的新政府,中国的经济才能走上健康的发展道路。茅盾小说的经济视角与半个世纪后的20世纪70年代末的中国经济政策不谋而合,由此可见茅盾犀利的经济学眼光和改变落后中国的先见之明。但在经济振兴的同时,也出现了随之而来的“副产品”,“以天下为己任”的“茅盾传统”是当今社会的良药。  相似文献   

6.
本文从读者角度考察茅盾的创作活功,并由此略窥读者在整个新文学发展中的重要作用。文中着重论述了“读者意识”在茅盾创作活动中的两种基本存在方式及其效应,即作家“预馈”与读者“反馈”。同时又论及茅盾读者意识的发展变化,力求从“茅盾”与“读者”的心理联系中,透察并总结创作方面的经验和教训。  相似文献   

7.
茅盾,文学之名掩盖了他的书法之名。社会上有人说他学的是瘦金体,其实那是凭空想象。茅盾是在母亲、祖父、国文老师的指导下学的颜、柳、二王的传统之路,在他的字里行间充满了颜柳风骨。由于茅盾的成长年代处在中国社会的大动荡时期,他又处在大动荡的浪尖上。这动荡中的岁月磨砺了茅盾的性格、锤炼了他的字体,自然形成了坚毅、挺拔、瘦劲的与他性格一致的书法,字如其人,这是自然的也是必然的。  相似文献   

8.
由中国茅盾研究学会和陕西师范大学中文系联合主办的“全国茅盾研究学术讨论会”于2000年4月23~25日在西安召开。中国茅盾研究学会副会长兼秘书长万树工研究员代表学会会长叶子铭向大会致开幕词。黄修己、张华、傅正乾、翟德耀、阎庆生、张积玉、李继凯、沈卫威、李频等来自中山大学、河南大学、山东师范大学等全国各地的专家、学者近40人出席了会议。与会代表围绕“茅盾研究的历史、现状与展望”这一主题展开了热烈讨论。现将主要内容综述如下: 1.在讨论会上,与会代表从不同角度对茅盾研究的历程作了全面的回顾,对以往研…  相似文献   

9.
茅盾一生热爱儿童,五四时期为中国儿童翻译了许多外国的儿童文学作品,从目的论的角度通过对翻译目的、文本选择、翻译方法等方面可以看出茅盾在其翻译活动中的策略再现。  相似文献   

10.
二十世纪三十年代资本主义世界爆发了经济危机,直接影响到中国的对外贸易,进而导致中国经济进入寒冬。本来就已经在夹缝中生存的民族资产阶级举步维艰,民族资本家们最终纷纷走向破产。茅盾在这样一个时代背景中,成功地创造了工业资本家吴荪甫和买办金融资本家赵伯韬这两个典型形象以及在他们周围的一些人物,通过他们之间的茅盾和斗争,深刻地、大规模地反映了那一时期中国社会的复杂现象与本质特征。本文试图通过对《子夜》的浅略分析,试阐释一下茅盾的《子夜》中的色调与情感。  相似文献   

11.
早在一九五八年前后,小说界曾崛起一种小说新体式——小小说,引起了文艺界极大注视。茅盾同志惊呼,这是“一鸣惊人的小小说”。(茅盾《一鸣惊人的小小说》)在粉碎“四人帮”后,尤其在党的三中全会以后,出现了比小小说还要短小的小说新体式——微  相似文献   

12.
对茅盾小说时代性的认识仅仅局限在其小说的思想内容上是有偏颇的,其小说时代性的特色同样见诸于艺术表现上.为增强小说的时代性与社会性,茅盾在创作方法、结构艺术、文体及艺术手法等方面作出了种种努力,力求以小说艺术的时代性追求来捕捉和体现时代的精神,从而使其小说的时代性特征在内容与形武上求得了融合.因此,茅盾小说的时代性绝不仅仅局限在思想内容方面,它同样体现于精彩的艺术表现之中,对此我们应该作出较为客观的评价.  相似文献   

13.
身为作家兼翻译家的茅盾在中国文坛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他的文学创作给世人留下了丰富的精神财富,而他在文学创作之余积极投身于中国的翻译事业,为进步文学的翻译事业开拓了崭新的道路。本文拟分析茅盾的文学翻译理论及方法,并传达其对促进译学理论的研究和翻译工作的积极意义。  相似文献   

14.
纵向比较茅盾与王统照的文艺观是一个“同—异—同”、“合—分—合”的发展轨迹。在五四时期其“为人生”的文艺现是相同的。但在 1 92 3年底茅盾迅速转变为无产阶级文艺观 ,至五卅前后向革命现实主义、社会主义现实主义发展。此时期王统照的批判现实主义虽然日渐深刻 ,但仍徘徊在“爱”与“美”和人道主义文艺观阶段 .他不断向左翼靠拢 ,于 1 93 1年前后再到抗战时期、解放战争时期又与茅盾走到一起 ,其为民族解放为民主而战的文艺观又是相同的。横向比较两人的文艺观都是功利主义的 ,但又都不断强调文艺自身的规律性、独立性。茅盾的无产阶级文艺理论丰富宏大 ,王统照相对薄弱 ,但作为革命“同路人”,其文艺观更具有本体论特色。成就不同与家庭文化、性格气质 ,社会实践等不同有关。  相似文献   

15.
茅盾的文学评论,同他的文学创作一样,在我国现代文学史上占有重要地位。在漫长的文学活动中,他总是以极大地热情关注着新文学的发展,撰写了不少作家作品论,给我们留下了丰富的文学批评遗产。研究他在新文学时期那些独具特色的文学评论,对正确理解茅盾现实主义文学思想,发展文学批评,有着积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6.
鲁迅与茅盾在借鉴西方现代主义文学时,在其价值取向、审美取向、理论与创作的侧重点、艺术视野诸方面均显示出鲜明的个体差异性。这是主体自身文化心理结构与客观社会——文化语境双向互动的结果。正是这种个体差异性,使得鲁迅与茅盾的文学创作分别开创了中国现代文学史上风格殊异的现代现实主义与革命现实主义的传统。  相似文献   

17.
茅公与秦地文学有着相当密切的关系,秦地现当代文学中的三大文学现象(延安文学、白杨树派和陕军文学)都与茅盾及其文学精神有着直接或间接的关联。大师茅公,精神不泯,风范犹存,秦地文学就是一面折光的镜子  相似文献   

18.
茅盾创建了我国期刊史上第一本真正意义上的文学期刊.超前的编辑理念使他成了第一个获得编辑自主权的主编,并成了最先运用以编辑为主的思维方式的主编.将批评的重要性提到一个前所未有的高度来加以认识,让批评、创作和翻译在文学期刊中形成三足鼎立之势,这是茅盾主编《小说月报》时的又一个创举."时间"概念的提出和具有示范意义的实践,这使茅盾给整个文学期刊界带来了极其重要的现实感和时代感.这也是《小说月报》成为中国期刊史上一本具有现代概念文学期刊的关键点.  相似文献   

19.
汉族神话未能得到充分发展及失传原因之我见陈金文20年代,茅盾在《中国神话研究ABC》中,把我国上古神话分为北部、中部、南部三个区域。北部神话,主要是四、五千年前黄河中游华夏集团创造的神话。“北部神话大多烟消云散,没有很好地保存下来。只是在《山海经》、...  相似文献   

20.
茅盾、巴金同是中国现代文坛上的著名作家.这两位文学巨匠在创作的许多方面尽管呈现出很大的差异:一位是那样冷(冷静),一位是那样热(热情);一位是那样充满理智,一位是那样包含激情等等,有趣的是,他们在审美旨趣上的鲜明对立和反向追求,都结下了令人瞩目的艺术硕果.茅盾和巴金是各自凭借着自己在理智和情感方面的优势强化了艺术的某种性能和特征.与此同时,在创作之初、在创作内容上,他们却有着相似之处.那就是在1927年,这两位文学家几乎同时开始了他们各自的文学创作生涯,他们自觉地吸吮着“五四”时代的精神乳汁,并且力图使自己作品的人物形象散发出浓烈的时代气息.当《小说月报》先后连载了他们的小说作品时,茅盾、巴金这两位小说家的名字便升腾于中国文坛.之后,他们各自以《虹》和《家》这两部反映“五四”时代妇女命运的长篇小说奠定了自己在中国文坛的突出地位.于是,两个时代女性——梅(茅盾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