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99 毫秒
1.
<正>教学内容:苏教版《义务教育教科书·数学》四年级下册第78~79页例4和“练一练”,练习十二第10~13题。教学目标:1.使学生通过测量、计算、撕拼、折拼、摆拼、推算等活动探索并发现三角形的内角和等于180°,并能应用这一结论解决生活中简单的实际问题。2.使学生经历“提出猜想—验证猜想—得出结论—应用结论”的过程,进一步提高动手操作能力,培养几何直观和推理意识。  相似文献   

2.
<正>教学内容:苏教版《义务教育教科书·数学》三年级下册第66~68页例4~例6,随后的“试一试”,“想想做做”第1~5题。教学目标:1.使学生在数学活动中理解和掌握长方形和正方形的面积计算公式,并能正确应用公式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2.使学生经历观察、操作、比较、抽象、概括等数学活动过程,充分体验长方形的面积计算公式的形成过程,积累操作与思维活动经验,发展几何直观、空间观念、推理意识、模型意识。  相似文献   

3.
季超  钱琛 《小学数学教育》2023,(Z2):118-119+123
<正>教学内容:苏教版《义务教育教科书·数学》三年级下册第87~89页例1、例2,“想想做做”第1~5题。教学目标:1.使学生能借助直观初步认识小数的含义,会认、读、写一位小数,知道小数各部分的名称。2.使学生在认识小数的过程中进一步培养观察与操作、比较与分析、抽象与概括等能力,积累数学活动经验。3.使学生在自主探究、合作交流中体会小数的现实意义,培养数感。  相似文献   

4.
<正>教学内容:苏教版《义务教育教科书·数学》三年级下册第3~5页例3、“试一试”,“想想做做”第1~6题。教学目标:1.使学生经历借助几何直观与先前学习经验,探索两位数乘两位数笔算方法的过程,理解算理,掌握算法,感悟转化的数学思想。2.使学生通过建立方格图与横式、竖式之间的联系,体会计算方法的一致性。  相似文献   

5.
教学内容:人教版九年义务教育六年制数学第九册第三单元第69~71页,练习十七第1~4题。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使学生理解三角形面积计算公式的推导过程,并能运用公式正确计算三角形的面积。2.过程与方法:通过操作、观察、比较,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让学生体验旋转、平移的思想。教学重点:理解三角形面积公式的推导过程。教学难点:在测量、计算三角形面积时,能灵活、合理地选择对应的高和底进行计算。教具与学具:多媒体课件。学生准备厚纸做的长方形、平行四边形;两个一模一样的直角三角形、锐角三角形和钝角三角形。教学过程:一、复习铺垫1.指…  相似文献   

6.
<正>教学内容:苏教版《义务教育教科书·数学》三年级下册第87~89页例1、例2,“想想做做”第1~5题。教学目标:1.使学生结合具体情境初步认识一位小数,借助直观理解一位小数的含义,能正确地认、读、写一位小数,知道小数各部分的名称。2.使学生经历直观认识小数的过程,培养初步的观察、操作、比较、分析、抽象、概括能力,发展数感。3.使学生在初步认识小数的过程中感受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培养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的意识和习惯,增强学好数学的自信心。  相似文献   

7.
<正>教学内容:苏教版《义务教育教科书·数学》三年级下册第58~60页例1、例2,“想想做做”第1~5题。教学目标:1.使学生结合具体的问题情境,通过观察、操作、比较等活动理解面积的含义,初步学会用统一的面积单位测量和比较图形面积的大小。2.使学生经历用不同方法比较图形大小的过程,体会测量的意义,感受面积单位的形成过程,初步形成度量意识,发展空间观念、推理意识。  相似文献   

8.
教学内容九义教材数学第九册第69—71页,例题,P71做一做,完成练习十七的第1~4题。教学目的1郾通过操作让学生主动探索三角形面积计算公式,经历三角形面积公式的探索过程,进一步感受转化的数学思想。2郾使学生理解三角形面积计算公式,能正确地计算三角形的面积。3郾通过操作、观察、比较,培养学生的抽象、概括能力和推理能力,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4郾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探索创新精神。教学重点、难点理解三角形面积公式的推导过程,应用公式计算三角形面积。教具、学具准备教具:有关三角形面积计算的多媒体课件,视频展示台。学具:每组准备…  相似文献   

9.
<正>教学内容:苏教版《义务教育教科书·数学》三年级下册第44~46页例1、“试一试”,“想想做做”第1~6题。教学目标:1.使学生通过观察年历认识时间单位年、月、日,知道大月、小月等知识,记住每个月的天数。2.使学生在认识年、月、日的活动中培养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感受数学与生活的联系,培养热爱科学的情感,增强学习数学的兴趣。  相似文献   

10.
<正>教学内容:苏教版《义务教育教科书·数学》五年级下册第96~98页例7~例9,随后的“练一练”,练习十五第1、2题。教学目标:1.使学生结合实例探索和发现圆的面积计算公式,能运用公式解决相关的实际问题。2.使学生经历圆的面积计算公式的推导过程,感悟从未知向已知的转化,积累操作与思维活动经验,发展几何直观、空间观念和推理意识。  相似文献   

11.
教学内容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三年级上册第91~93页内容例1、例2、例3,练习二十二第1~2题。教学目标1.使学生结合具体情境初步认识几分之一,会读写简单的分数,会比较这类分数的大小。2.通过动手操作、观察对比等学习活动,培养学生操作、观察、概括等能力。通过简单的合作交流培养学生初步的合作意识。  相似文献   

12.
教学内容:义务教育六年制小学数学第九册(人教版)第76—78页,完成“做一做”中的题目和练习十八中的第1—4题.教学目的:1.使学生理解和掌握三角形面积的计算公式,并能正确地计算三角形的面积.2.通过对三角形面积公式的推导,渗透旋转、平移的数学思想,培养学生的分析、综合、抽象、概括的能力,进一步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  相似文献   

13.
[教学内容]苏教版小学数学四年级下册22~24页例题和想想做做1~3题.[教材简析]本节课的教学是在学生学习了线段、角等平面图形基础上进行的,三角形是一种常见的几何图形,本课主要是让学生认识三角形,包括了解三角形的两边之和大于第三边.[教学目标]1.通过观察、操作、画图和实验等学习活动,感受并发现三角形的有关特征.2.使学生会画三角形,能根据三角形的知识解释一些简单的生活现象.[能力目标]  相似文献   

14.
<正>教学内容:苏教版《义务教育教科书·数学》三年级上册第48~49页例1、例2,随后的“试一试”和“想想做做”第1~6题。教学目标:1.使学生经历整十、整百数除以一位数口算方法的探究过程,理解算理,掌握算法。2.使学生在探索算理与算法的过程中建立数与运算的联系,体会数与运算的一致性,促进数感、运算能力、推理意识的发展。3.使学生学会用整体的、联系的、发展的眼光看待问题,形成良好的数学思维习惯。  相似文献   

15.
<正>教学内容:苏教版《义务教育教科书·数学》三年级下册第22~23页例2,“想想做做”第1~6题。教学目标:1.使学生在真实情境中以较小质量间接感知1吨有多重,初步建立1吨的表象;知道1吨=1000千克,能用吨作单位描述和解释一些生活现象。2.使学生在感知1吨有多重的过程中发展观察、比较、推理、想象等能力,发展量感和推理意识。  相似文献   

16.
教学内容:苏教版教材第七册第130~131页例1、例2,“练一练”和练习二十五。教学目标:1.使学生理解和掌握三角形内角和的结论,并能应用这一规律解决一些实际问题。2.通过测量、动手操作和小组合作等实践活动,培养学生观察、抽象、概括的能力和创新意识。3.发展学生的逻辑推理能力。教学过程:一、激趣导入1.做七巧板拼图游戏。(渗透数学思想方法)2.出示一组三角形(如下图)。(1)教师指出:三角形的每一个角叫做它的内角。(板书:内角)(2)提问:现在要想知道三个内角分别是多少度,怎么办?学生动手量一量(手中的三角形),然后汇报测量结果。3.游戏:…  相似文献   

17.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 :“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 .”根据上述理念 ,近年来中考画图题的比例有所加大 .虽然基本要求无多大的变化 ,但题型变化却很大 .主要是鼓励学生动手操作、主动探索 .试题更具开放性、趣味性、应用性和综合性 .现以 2 0 0 2年中考试题为例说明如下 .1 开放性画图题例 1 如图 1 ,正方形网格中的每个小正方形边长都是 1 ,每个小格的顶点叫做格点 ,以格点为顶点分别按下列要求画三角形 .( 1 )使三角形的三边长分别为 3,2 2 ,5(在图 1 1中画一个即可 ) ;( 2 )使三角形为钝角三角形且面积为 4(…  相似文献   

18.
数学教学要引导学生探索数学结论的得出过程,这是毋庸置疑的结语,也是大家形成的共识,而且现在的数学课堂教学中,教师都免不了要安排学生对数学结论探索的环节。但是,这个环节是否真正具有探索的价值,就值得探讨了。请看“三角形任意两边的和大于第三边”这堂课安排的探索过程:   首先,教师给每个学生发了三根小木棒,要学生摆一摆,看能否摆成三角形。学生摆完后回答,有些能够摆成三角形,有些不能摆成三角形。教师再要学生量出能够摆成三角形的三根小棒的长度,从而得出“三角形任意两边的和大于第三边”的结论。这就是本堂课…  相似文献   

19.
<正>教学内容:苏教版《义务教育教科书·数学》五年级下册第92~93页例4、例5,随后的“试一试”和“练一练”,练习十四第1~4题以及随后的“你知道吗”。教学目标:1.使学生在探索实践中理解圆的周长的含义,形成圆的周长与直径或半径有关的猜想。2.使学生通过操作、观察、推理、阅读、交流等活动经历探索圆的周长与直径关系的过程,理解并掌握圆的周长计算公式,积累学习经验,发展动手实践能力、自主探索能力和推理意识。  相似文献   

20.
<正>教学内容:苏教版《义务教育教科书·数学》五年级下册第85~87页例1、例2和随后的“练一练”,练习十三第1~3题。教学目标:1.使学生结合具体的生活现象动态建构圆的概念,理解和掌握圆的特征,知道圆心、半径、直径等概念,以及半径与直径之间的关系,能应用圆的知识解释一些生活现象,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2.使学生经历操作、辨析、表达、概括等活动过程,进一步培养推理意识,发展几何直观和空间观念。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