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对日本古代的大陆移民的研究,不能回避对其称谓变迁的探讨。在其称谓从“归化人”到“渡来人”、从“华侨(侨人)”到“大陆移民”不断演变中,“大陆移民”这一称谓最符合史实,该称谓的变迁反映了中日两国研究日本古代的大陆移民的定向历程。  相似文献   

2.
着力构建“海南文化”,已成为海南作家自觉的创作意识,青年作家刘那的《时与钟》也体现了这一创作倾向。但与前人不同的是,刘那散文在文体意识方面更鲜明地体现了“越界”的冲动;而作为1990年代后期南下的“新海南人”,她对移民经验的书写更富于都市情调和多地域文化相“混杂”的特点。在刘那的写作中,并存着对故乡的追念和对“海口人”身份的强调等多重意识,这些复杂的意识共同构成了移民作家的“海南意识”。  相似文献   

3.
侨易学的主要追问在于人的重要观念的形成总是与其物质位移、精神位移息息相关,尤其是异质性(文化)的启迪和刺激提供了创造性思想产生的可能。以此理论观照澳大利亚作家伦道夫·斯托的创作,可以看到作家是在西方基督教和东方道教这两种异质文化思想的激荡和启迪下完成了他文学创作的侨易流变过程。他的小说和诗歌反映出作家在白人身份难以确立,与新大陆格格不入而陷入迷茫之际,将目光投向独具魅力的东方道教汲取灵感,以弥补基督教文化的不足,其思想流变和作品体现出侨易学之“大道侨易,精神位移”的思想。斯托是一位独特的当代澳大利亚作家,他的道家思想是对强势基督教文化的反拨,是对困惑中的澳大利亚人探寻与陌生土地和解的一种有益尝试。  相似文献   

4.
通过解读澳洲华人“新移民”作家及其代表作品,探讨新移民在澳洲如何处理东方和西方、故乡和新乡的关系;如何展开与主流文化的对话;如何完成既不背叛中国传统文化,又能融入澳洲文化的新型文化身份的探寻和建构.新移民作家在弘扬优秀中华历史文化,重塑中华民族形象,促进中西文化的交流和理解等方面做出了卓越的贡献.  相似文献   

5.
东方现代“流散文学”是20世纪特定历史文化语境中的文学现象,体现了现代化、全球化过程中东方社会文化多元发展和艰难选择的一个侧面。东方现代“流散文学”表现出不同于古代“流散文学”的特点:规模和影响远胜于古代;不再对异质文化充满新奇感和紧张感。将索因卡当作“后殖民主义作家”的代表,已是学界的共识,但从东方现代“流散文学”的谱系中来考察索因卡,我们认为他是现代非洲典型的流散作家,既有穿梭于本土与西方的生命体验和文化感受,也有非洲作家“本土流散”的深刻体悟,更有创作中文化身份问题的思考。不同于一般流散作家具有的身份困惑和焦虑,索因卡更多地认同异质文化的融合和人类的进步与自由,从东方现代“流散文学”的视角能更好地揭示索因卡文学世界的多元性和复杂性。  相似文献   

6.
对日本古代的大陆移民的研究,不能回避对其称谓变迁的探讨。在其称谓从“归化人” 到“渡来人”、从“华侨(侨人)”到“大陆移民”不断演变中,“大陆移民”这一称谓最符合史实,该称谓的变迁反映了中日两国研究日本古代的大陆移民的定向历程。  相似文献   

7.
旅美作家聂华苓在小说中塑造了一系列个性鲜明的移民形象,尤其是女移民。如《桑青与桃红》中无家可归、全世界飘零以至于精神分裂的浪子桑青,《千山外,水长流》中到美国寻亲、寻根的中美混血儿莲儿。她笔下的移民形象前后有很大变化,反映了不同的时代风貌,从中可以看出时代大环境的变迁、作家身份认同的变化。而作家身份认同的变化与作家在美国的时间长短及写作语言等有很大关系。  相似文献   

8.
何朝辉 《文教资料》2010,(20):25-27
《郊区佛爷》是当代英国移民作家哈尼夫·库雷西的代表作。小说通过描写第一代移民及其后代在伦敦的不同生活经历,以及他们对以伦敦文化为代表的英国主流文化的不同态度,成功地再现了身处宿主国文化与种族主义意识形态之下的移民及其后代身上的身份焦虑与身份危机。本文拟简单地分析小说中的主人公卡里姆·阿弥尔身上的身份危机。  相似文献   

9.
旅美女作家施雨的长篇小说新作《刀锋下的盲点》以一个在关从医的新一代华人叶桑的生活和职业经历,写出在关新移民的内心挣扎和痛苦,思考不同族裔的现实命运。文章借助对作品人物和意象的解读,提出了新一代移民身份问题的现实意义与作用。  相似文献   

10.
张翎在《睡吧,芙洛,睡吧》里塑造了芙洛这位北美早期与众不同的女移民形象。其意义在于重构了近代北美华人移民史,言说了被遮蔽的华人女先侨话语,给处于“边缘人”生存境遇的新移民提供了历史观照。  相似文献   

11.
关于“高考移民”国际化的理性思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近年来,“高考移民”问题呈现出新的表现形式。有些考生通过各种途径获得他国国籍或者港澳台永久居民证,以留学生的身份到我国内地申请入学,或以港澳台学生身份参加港澳台联考、对台单考,以避开内地竞争激烈的统一高考,最终实现进入理想大学学习的目的。本文从分析“高考移民”国际化现象产生的原因和现实“土壤”入手,解析此现象与我国相关法律法规相悖之处,并就此问题进行思考。  相似文献   

12.
若“侨易现象”在其最基本的含义上指在异文化区域有过一定时间停留的主体,因其“侨”经验而发生精神之“易”的现象,那么“创作型侨易”则在“学习型侨易”“传播型侨易”等已经引起学者们关注的类型之后,成为一种新的值得研究的“侨易现象”类别。“创作型侨易”的主体为文学艺术创作者;其创作行为的原动力来自于异地经验引发的他我碰撞;其作品为主体精神变化的呈现空间。创作主体的异地经验非同于一般旅人的异地经验。在陌异感带来的兴奋或不适的后面,主体追问“异”之所在,并从“异”中获得创作的动力、灵感与材料。若以“创作型侨易”这一现象作为理论思考点,并以洛蒂、克洛岱尔与谢阁兰这三位有过远东经验的法国作家为个案,我们可以考察侨易经验与作品创作中异质文化因素的地位的关系,以及适合“创作型侨易”的研究方法。  相似文献   

13.
电影是再现政治的特殊形式。文化阅读方法考察电影深层文化结构与权力机制。文章通过对电影《刮痧》的文化阅读,超越文化差异的表层结构和文化冲突的传统理解,提供一种多元文化语境中文化选择与身份政治关系的全新诠释。多元文化语境中,文化身份成了漂浮的能指符号,等待主体介入才具有意义。移民受到多元文化冲击,主体意识被两种文化身份所分裂;美国文化本身的纯洁性也被“文化杂烩”形式所威胁,为“惧杂症”所困扰。刮痧冲突,在文化领域是美国东方主义意识与中国“汉化”思想的对抗,对于移民个体则更是文化记忆与认同的冲突。  相似文献   

14.
流散文学很重要的表现内容是对自我身份的探索和文化身份认同。印裔美籍流散作家裘帕·拉希莉的小说《同名人》描写了两代印度移民自我身份探索中的困境、文化融合等问题。在"第三空间"的视角下,文章分析该小说中第二代印度移民面对家庭内家国文化与家庭外异质文化之间冲突与抉择时,通过与异族青年婚恋这种方式,在多种文化间进行自身身份的探索,从而获得身份认同和文化归属感。  相似文献   

15.
福克纳和大陆新武侠小说作家们都以超越小说现代性的姿态,运用后现代主义视角,从乡土角度表现了虚拟的“约克纳帕塌法”王国和“后江湖世界”,又从身份探索角度表现了“身份危机”与“身份混杂”,从解构颠覆的角度分别表现了“颠覆自我”与“颠覆世界”。福克纳和大陆新武侠作家们的小说的后现代特性,表现了全球化大语境之下文学发展的相似性。  相似文献   

16.
从现代文学向当代文学的转变意味着由新型国家限定的作家身份及其功能的变化。当代作家的身份不仅是作家,更是“革命干部”、“文艺官员”或“文艺战士”的身份。双重身份决定了作家必须调谐由此带来的矛盾,而调谐器正是国家所认定的社会阶级关系。论文将以丁玲为例,分析国家意识形态如何通过身份的体制化对作家进行规约。  相似文献   

17.
在学术界日益关注非洲文学的背景下,法国作家勒克莱齐奥书写非洲的文学作品受到越来越广泛的关注。为推进对非洲文学的深入理解,应华中师范大学"外国文学与比较文学"青年学术创新团队邀请,国内翻译界著名学者许钧教授于2020年10月18日接受华中师范大学法语系王佳副教授采访,访谈围绕勒克莱齐奥文学作品中的童年回忆与非洲情结、个体的文化身份、弱势文明的生存困境三个方面展开。在访谈中,许钧教授不仅介绍了法国作家勒克莱齐奥先生特殊的非洲文化背景与童年经历对于其文学创作的重要影响,还深入阐释了作者所希望传递给读者的关于弱势文明如何在当今世界生存的思考,并以译者的身份强调了翻译对于文化交流、文明共融的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8.
古尔纳2020年新作《来世》聚焦于欧洲殖民史中长期被忽视的德国在东非的殖民问题。古尔纳以多重叙事策略再现了非洲人的殖民身份困境,这一策略集中体现在小说中的关键人物伊利亚斯身上。其中,自传叙事再现了伊利亚斯在“德国文明使命”影响下“自我殖民”身份建构过程,第三人称叙事明确了伊利亚斯的“模仿者”身份,而历史叙事则通过德国官方档案对伊利亚斯身份的扭曲,揭示了非洲人在德国社会“黑人他者”的身份困境。  相似文献   

19.
《海外求学》2004,(3):48-49
当我们的移民申请者拿到了美国的移民签证,继而拿到了象征“美国身份”的绿卡后,喜悦的心情是可想而知的。然而,偏偏有许多绿卡持有者竟然疏忽大意,使自己的绿卡失了效,后悔却已经是于事无补了。所以,有位美国华人移民以自己的经验和移民知识提醒  相似文献   

20.
奈保尔是一位具有多重文化背景的移民作家。移民知识分子的身份追寻和文化认同一直是奈保尔作品中探讨的主题。他的文学创作生涯是寻求身份的一生,也是知识分子不同心理阶段的一个体现:对自己贫瘠故乡的否定,追求身份的流亡,模仿,最终还是成为一个永远的异乡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