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正>课前思考:数量关系“总量=分量+分量”是《数学课程标准(2022年版)》新增加的内容,编排在第二学段进行教学。《数学课程标准(2022年版)》在“教学提示”中明确指出,数量关系“总量=分量+分量”的教学需要在“了解四则运算含义的基础上,引导学生理解现实问题中的加法模型是表示总量等于各分量之和”。我们应在教学设计中把握整体目标,在学生的已有经验中寻找真实的学习起点,给予学生足够的探索支持,让学生体验不同情境下加法模型的一致性,发展学生结构化地解决数学问题的思维水平。  相似文献   

2.
<正>课前思考:“总价=单价×数量”是乘法模型中一组常见的数量关系,可以看作是特殊的加法模型的拓展(相同加数的和)。《数学课程标准(2022年版)》在“教学提示”中明确指出,关于第二学段中数量关系的教学“应设计合适的问题情境,引导学生分析和表达情境中的数量关系,启发学生会用数学的语言表达现实世界,形成初步的模型意识,提升问题解决能力”。  相似文献   

3.
《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11年版)》指出。“模型思想的建立是学生体会和理解数学与外部世界联系的基本途径。”“在小学阶段的数学模型,至少需要考虑两个模型。一个是总量模型,一个是路程模型。”“总量模型。这种模型讲述的是总量与部分量之间的关系,其中部分量之间的地位是平等的,是并列的关系,因此在这种模型中,部分量之间的运算要用加法。如果单纯从数学计算的角度考虑,还可以称这个模型为加法模型。这种模型具体表示为。总量=部分量+部分量。”与之相应的“减法模型”就是“部分量=总量-部分量”。教学中,如何基于学生的认知特点抽象出数学模型,让学生深度理解模型的本质,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呢?下面结合自己的教学谈谈对“总量模型”与相应“减法模型”的实践与思考。  相似文献   

4.
<正>数量关系是数学模型的重要内容之一,模型思想的建立是学生体会和理解数学与外部世界联系的基本途径。学生对数量关系的把握和运用,能够比较清楚地反映出他们运用知识解决数学问题的能力,在遇到实际生活中的数学问题时,这种分析数量关系的能力显得尤为重要。《数学课程标准》在课程内容中增加了对数量关系教学的要求:"在实际生活中,了解常见的数量关系,如‘总价=单价×数量、路程=速度×时间’等,并能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这里改  相似文献   

5.
《数学课程标准(2022年版)》首次单独把“数量关系”列为一个学习主题,并将其放在和“数与运算”同等重要的位置,重在培养学生发现和提出问题、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促进学生形成符号意识、模型意识、推理能力和应用意识等核心素养。但一线教师在使用现行教材教学“数量关系”主题时,存在着各种各样的困惑与问题。为此,在课程标准修订组核心成员马云鹏老师和吴正宪老师,以及浙江省小学数学教研员斯苗儿老师的指导下,浙江省杭州市学军小学袁晓萍老师带领工作室成员,从“总量=分量+分量”“总价=单价×数量”“路程=速度×时间”三个数量关系出发,对如何在第二学段建立“加法模型”和“乘法模型”进行了课例实践,对于如何把握“数量关系”主题的教学目标、如何体现“数量关系”教学的整体性和一致性,积累了清晰的、可操作的教学策略,课例的实践探索获得了专家与同行的高度认可和广泛好评。本期刊发袁晓萍老师与工作室成员从理论和实践两个层面对“数量关系”主题进行的教学探索与实践,以期给大家带来一些思考和启发。  相似文献   

6.
<正>课前思考:“路程=速度×时间”是在“总价=单价×数量”之后学生学习的第二个乘法数量关系,要求学生能够理解速度的意义,并利用“路程=速度×时间”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怎样设计活动才能让学生对“速度”这个相对抽象的概念有更深刻的理解?如何挖掘乘法数量关系的一致性,发展学生的模型意识?我们需要给予学生足够的、真实的情境支持与具象体验,从而实现数量关系之间的类化。  相似文献   

7.
<正>李大潜院士说:“数学起着高科技的本质作用,其原因就是数学建模。”这句话充分突显了构建数学模型的重要性。《数学课程标准(2022年版)》指出:“模型意识主要是指对数学模型普适性的初步感悟”,要让学生“知道数学模型可以用来解决一类问题,是数学应用的基本途径”,要使学生“能够认识到现实生活中大量的问题都与数学有关,有意识地用数学的概念与方法予以解释”。那么,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怎样引导学生感受数学模型价值、  相似文献   

8.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要“让学生亲身经历将实际问题抽象成数学模型并进行解释与应用的过程”,提出要“让学生在生动具体的睛境中学习数学”。[第一段]  相似文献   

9.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数学学习要让学生亲身经历将实际问题抽象成数学模型并进行解释与应用的过程。”《数学课程标准》的这一理念不仅强调了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的培养,而且强调学生的探索经历和得出新发现的体验是数学学习的重要途径。现宴生活中蕴藏着大量的数学信息,我们在教学过程中要善于挖掘鲜活的素材,帮助学生构建数学模型。使学生善于用数学知识去解决日常生活中的简单问题,并逐步体验数学知识间的内在联系,进一步感受数学与现实生活的密切联系。  相似文献   

10.
数学是模式的科学,《数学课程标准(2011年版)》在“课程设计思路”中明确指出:数学教学要让学生体验从实际背景中抽象出数学问题、建构数学模型、寻求结果、解决问题的过程。数学模型是把真实世界用数学语言表达出来,数学模型来源于现实生活。 “方程”就是表示现实世界中具有等量关系的一种数学模型, “方程”模型就是从生活实际原型或创设的现实情境出发,剔除非本质的元素,提炼出有效因子,用数学符号表示出等量关系,并运用于实际问题的解决中。  相似文献   

11.
数学思维方法是数学学科的精髓.是数学素养的重要内容之一。它是知识转化为能力的桥梁.是培养学生数学意识、形成思维素质的关键。《数学课程标准》(2011年版)中倡导:“让学生亲身经历将实际问题抽象成数学模型并进行解释与应用的过程。”要把课堂变成学习活动的场所,组织数学活动.培养学生的思维。就要让学生自主地参与数学教学活动....  相似文献   

12.
<全日制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修改稿)>中提出:"建立和求解模型的过程包括:从现实生活或者具体情境中抽象出数学问题,用数学符号建立方程、不等式、函数等表示数学问题中的数量关系和变化规律,求出结果并讨论结果的意义.这些内容的学习有助于学生初步形成模型思想,提高学习兴趣和应用意识."那么,什么是"数学模型""模型思想"?只有方程、不等式、函数才是数学模型吗?小学阶段的数学内容除方程外是否还有其他的数学模型?……  相似文献   

13.
《数学课程标准》(以下简称《标准》)将义务教育阶段的数学课程内容阐述为“数与代数”、“空间与图形”、“统计与概率”、“实践与综合运用”四个领域。为让广大第一线的小学数学教师理解《标准》的目标内涵,本文将分别对这四个领域的具体目标内容逐一进行阐释。在小学阶段,“数与代数”的内容主要包括数的认识、数的运算、常见的量、式与方程以及探索规律。这些内容是数学知识体系的基础,也是学生认识数量关系、探索数学规律以及建立数学模型的基行。它可以帮助学生从数学思维的角度,更准确、更清晰地认识、  相似文献   

14.
《全日制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对数学建模提出了明确要求.实践证明,强化数学建模的能力,不仅能使学生更好地掌握数学基础知识,学会数学的基本思想和方法,也能增强学生应用数学的意识,比较全面的认识数学及其与社会、科学和技术的关系,提高分析问题,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本文就2006年全国各地中考试卷中出现的考查学生建模思想和意识的题目,分类研究如下.一、建立“方程(组)”模型现实生活中广泛存在着数量之间的相等关系.“方程(组)”模型是研究现实世界数量关系的最基本的数学模型之一,它可以帮助人们从数量关系的角度更准确、清晰的认识…  相似文献   

15.
加强数学模型思想的渗透教学,是当前初中数学教学的一个新的重要问题.2011版《全日制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将“模型思想”正式列为课程内容的重要概念,并在内容标准中明确要求“体会方程是刻画现实世界数量关系的有效模型”.模型思想作为数学的基本思想之一,和初中的“方程”、“函数”和“不等式”等学习内容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16.
<正>《小学数学课程标准》提出发展模型思想也是小学数学的学习目标之一,教师要注重学生运用自己已有的经验来抽象出数学问题,并建立数学模型,尝试通过数学模型来解决问题。在数学课程中,模型思想已经成了学生必须掌握的一种思想,教师在教学中要注意在潜移默化中让学生运用建模思想来解决各种数学难题。一、建立模型,提取共性专家刘振航在《数学模型》中提出数  相似文献   

17.
《初中数学教与学》2012,(2):19-21,30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数学教学要让学生亲身经历将实际问题抽象成数学模型并进行解释与应用的过程,进而使学生获得对数学理解的同时,在思维能力、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方面得到进步和发展.这里的“数学模型”是针对某种事物系统的主要特征或主要数量关系,采用形式化语言,概括  相似文献   

18.
在《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11年版)》(以下简称《标准》)中,“几何直观”是课程目标的核心概念。《标准》提出:“在数学课程中,应当注重发展学生的数感、符号意识、空间观念、几何直观、数据分析观念、运算能力、推理能力和模型思想……要特别注重发展学生的应用意识和创新意识。”而在《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实验稿)》中,“几何...  相似文献   

19.
《数学课程标准》中强调指出:“数学课程要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及其知识背景出发,让学生经历将实际问题抽象成数学模型并进行解释与应用的过程。”  相似文献   

20.
<正>数学模型是用数学语言概括地或近似地描述现实世界中事物的数量关系和空间形式的数学结构。模型意识“主要是指对数学模型普适性的初步感悟。知道数学模型可以用来解决一类问题,是数学应用的基本途径;能够认识到现实生活中大量的问题都与数学有关,有意识的用数学的概念与方法予以解释”。模型意识是数学核心素养在小学阶段的主要表现之一。发展模型意识,教师在教学中要根据学生的年龄特征和已有的知识经验,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