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34 毫秒
1.
《欧洲创新记分牌》是欧盟委员会评估欧盟成员国创新能力和绩效的官方评价报告,其所采用的指标体系一直在不断完善和调整,2017年《欧洲创新记分牌》的指标体系相较以前进行了较大的调整。本文基于《欧洲创新记分牌》历年的指标变化,总结了欧洲创新评价指标体系的变化趋势,并对2017年《欧洲创新记分牌》所采用的新评价体系的特点进行了重点分析,并得出对中国的启示。  相似文献   

2.
王林  钟书华 《科学学研究》2018,36(9):1716-1728
在第四次工业革命初期,各国对于科技创新的重视程度已逐年上升,世界主要国家已将科技创新提升到国家战略层面。欧洲,作为科技创新的前沿区域,其发布的《2017年欧盟创新计分牌报告》对欧盟所有国家的创新能力进行总体评价和结构性分析,这份报告有助于直观了解全球主要国家的创新能力发展现状及结构性差异内容。2017年8月21日,中国2016-2017的《国家创新指数》也已经发布,将中国现有科技创新能力纳入到创新指数评价体系内进行定量评估,并且在此基础上与世界主要其他39个国家的横向比较。在比较欧盟与中国对于创新的指标体系构建维度以及评分计算方式差异的基础上,对中国创新指标体系完善有重要的实践意义。  相似文献   

3.
从主要国际评价报告透视中国创新能力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前国际上具有广泛影响力、对国家创新能力开展评价的权威报告主要有《全球竞争力报告》《世界竞争力年鉴》《全球创新指数》和《欧盟创新记分牌》,这些报告都是基于评价指标体系对全球经济体的经济竞争力及创新实力进行比较和排名。中国在这4个评价报告中的综合排名基本处于20~30位之间;而在细分指标方面,中国的创新表现差异较大,反映了国家创新能力存在的优势和不足。  相似文献   

4.
学术界关于指数指标体系的研究更多地聚焦科技创新或城市创新,结合国际合作的指数研究相对较少。在新的发展环境下,对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国家整体科技创新实力的国际科技合作的评价研究成为评估研究的新焦点。通过梳理和借鉴全球创新指数、欧洲创新记分牌以及中国科技部发布的重点城市科技创新能力评价指标体系等国内外科技创新评价指标体系研究成果,基于“压力-状态-响应”分析模型,通过德尔菲法和层次分析法,从投入水平、合作实力和创新绩效3个维度构建国际科技创新合作指数评价指标体系,并以浙江省11个地级市作为研究对象进行实证。结果表明:2020年11个城市中,国际科技创新合作指数得分最高的前3位依次为杭州、嘉兴、宁波,而金华、丽水、衢州三地处于末3位;各地政府科技创新资源投入程度不同,其中杭州遥遥领先于其他地市;地市间创新发展很不平衡,呈现两极分化态势。因此,浙江省要在国际科技创新合作上合理布局、因地施策,搭建国际科技合作平台。  相似文献   

5.
基于"欧洲创新记分牌2007"的指标体系和基础数据,应用因子分析方法对包括全部欧盟国家、中国、美国、日本等在内的38个世界主要国家的创新型国家建设发展综合水平进行了实证分析及比较研究。通过投入—产出比较、创新效率分析、聚类和雷达图分析,对典型创新型国家的发展模式进行了归纳。  相似文献   

6.
区域科技创新系统及其评价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分析区域科技创新系统的特点和运行机制,给出了区域科技创新系统的理论模型。在此基础上,提出了相应的评价指标体系,建立了基于BP神经网络的区域科技创新系统评价模型,并利用相关数据对2004—2008年河北省11个地级市的科技创新能力进行了评价。  相似文献   

7.
2001年欧盟正式发布欧洲创新记分牌(EIS),制定了相应的创新指标体系并每年发布一份报告。从2010年开始创新联盟记分牌(IUS)的发布代替了欧洲创新记分牌(EIS)。介绍EIS和IUS每年的指标体系,并对指标体系的演化进行分析,对欧盟创新指标体系进行总结。  相似文献   

8.
创新绩效评价指标体系是创新绩效评价的重要工具。以"欧盟创新记分牌"、"澳大利亚创新能力评价体系"和《奥斯陆手册》等具有代表性的国外创新绩效评价指标体系为例,通过对比分析其构建与发展变化的特点,对其实践经验进行总结。在分析国内创新绩效评价指标体系研究现状的基础上,提出从加强创新调查、形成合适的评价模式、注重评价指标体系的系统性和完善评价指标体系的修订制度等四个主要方面提出改进我国创新绩效评价体系的建议。  相似文献   

9.
全球创新指数是国际上评价国家创新能力的知名报告之一。在《全球创新指数2016》中,我国在被评价的128个国家中排名第25位,成为首个跻身全球创新排名前25位的中等收入经济体。本文介绍了"全球创新指数"的指标体系、评价方法和数据来源,对中国历次排名的变化情况和优劣势指标,以及中国排名的国际比较等内容进行分析,最后讨论了影响我国"全球创新指数"排名的主要原因并提出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10.
探索人才中心和创新高地评价方法,以促进我国世界重要人才中心和创新高地建设。梳理总结国内外经典的创新指数评价模型,包括国家创新指数和中国创新指数,以及全球创新指数、欧盟创新记分牌和硅谷指数,结果发现5种创新评价指数均以创新投入和创新产出为基本框架但评价指标侧重方向不同;结合各创新评价指标体系的优缺点,以创新投入和创新产出指标为基本框架,优化构建我国世界重要人才中心和创新高地评价指标体系,强调注重创新投入指标、创新产出指标、潜力指标、精神层面指标和创新效果指标,并构建世界重要人才中心和创新高地创新指数计算方法,提出对不适用于个别经济体指标进行替换、评价体系与激励体系相结合、指标体系必须进行更新的实施建议。  相似文献   

11.
基于BP神经网络的企业技术创新能力评价及应用研究   总被引:35,自引:1,他引:35  
针对当前评价企业技术创新能力的方法所存在的不足,提出一种基于BP神经网络的企业技术创新能力评价方法。首先建立企业技术创新能力评价指标体系,然后根据指标体系,设计BP神经网络模型,并给出可行的评价程序。在计算方法上,用MATLAB神经网络工具箱来进行网络设计和计算。通过大量学习样本的训练和测试,使模型的误差达到预定的范围内。最后,以实例验证了这种方法的准确性和可操作性。  相似文献   

12.
研究德国、英国和法国的典型创新指数,分析3个国家的科技创新能力,总结相关特征,并提出若干启示。  相似文献   

13.
《欧洲创新计分牌》年度报告是目前国际上比较国家间创新绩效的较权威的出版物之一。在对2008年2月14日最新出版的《欧洲创新计分牌2007:创新绩效的比较分析》报告进行译介的基础上,文章总结出了报告的八条主要研究结论,同时就其结论对区域建设创新型城市提出了相关启示和建议,包括完善区域创新体系和创新型城市的评价方法,开展创新统计和调查,充分发挥知识产权制度的重要作用,加强对创新政策前沿和热点的跟踪等。  相似文献   

14.
通过对影响信息技术产业竞争优势的关键因素及其关系进行研究,采用结构方程模型和改进的CNN卷积神经网络模型,对2010-2017年中国和东盟代表性国家的信息技术产业上市公司样本数据进行分析.研究发现产业中的创新环境、技术创新以及知识管理均对竞争优势具有正向的影响;同时技术创新在知识管理、创新环境与竞争优势之间起中介作用,知识管理在创新环境与竞争优势之间起中介作用;窗口期内中国和东盟国家信息技术产业创新能力呈现增长趋势,但总体水平仍偏低.据此提出政策建议:进一步激励信息技术创新,加强对我国创新环境以及知识管理的引导和支持,加强区域协作和优势产业互补,在资源互换、人员交流、业务培训上加强互动,推进产学研之间的高效协作,建立起多元、长效的交流合作机制,推动“信息丝绸之路”战略实施,助力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的经贸发展.  相似文献   

15.
随着区域创新系统概念成为制订区域创新政策的基础分析框架,学术界和政府加大了对区域创新指数的测度研究。但是目前的创新指数主要是基于创新能力和创新绩效的指数测度,这类指数指标之间缺乏时序性、指数的动态时效性也不足、无预警功能,指标越来越宽泛、不能反映科技创新景气状态,对科技创新政策指导性较弱。本文从景气状态的视角,基于创新周期波动的理论,提出并构建了国家科技创新景气指数,对中国等五国进行了实证研究,并构建了国家科技创新景气状态的预警信号系统。  相似文献   

16.
通过对美国公共安全通信研究实验室(PSCR)创新挑战赛发展历程、重点领域、竞赛模式进行分析,得出PSCR挑战赛目标明确、紧跟发展、赛制透明、产权明晰等特点突出。针对我国应急救援体系、技术装备、产业发展现状与不足,从政府引导、成果转化、赛制转型、演练试点等角度出发,提出新时代下中国围绕创新挑战赛推动公共安全应急救援先进技术创新能力提升的建议,以期为我国今后相关领域的研究者提供最新思路。  相似文献   

17.
从科技创新投入与产出效率入手,构建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创新能力评价指标体系,将各指标按照投入和产出的性质进行分类,并用因子分析方法对其进行处理,最后利用交叉DEA模型评价山东半岛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中的6个高新技术开发区的科技创新效率,研究得出山东半岛国家自主创新效率是DEA有效,但其交叉效率水平仍处于中等水平,创新效率需进一步提高。  相似文献   

18.
比较分析国内外对创新能力评价研究的不同侧重点,从创新链视角出发,构建广东创新驱动发展战略量化指标框架和指标体系,并运用GIS地理信息技术对广东各地市创新驱动发展实施情况及效果进行实证评价,最后提出加快广东创新驱动发展的具体路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