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67 毫秒
1.
在深入阐述创新驱动发展能力内涵及创新驱动发展机理的基础上,构建广东创新驱动发展能力监测评价指标体系,并基于时间序列及横向对比等维度开展对广东的创新驱动发展能力监测评价。评价结果显示,广东存在社会研发能力较弱、科技人力资源发展水平相对较低、创新财政投入力度不大等问题。提出广东下一步推进创新驱动发展的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2.
通过全面系统分析创新驱动发展战略背景下广东高校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优势与不足,指出制约广东高校创新驱动发展的体制机制障碍,借鉴国际高校科研体制机制改革成功经验,从科研经费管理、岗位设置与人员聘任、科研评价与激励、科技成果转化等方面提出完善高校体制机制、推动高校服务创新驱动发展的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3.
日本从20世纪70年代起,通过走独立研发、自主创新之路,实现了创新驱动发展的转变,成为世界公认的经济强国和创新型国家。当前,广东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创新驱动发展已成为经济发展的必由之路。尽管历史环境、政治、经济体制不同,日本的成功经验对广东如何有效践行创新驱动发展之路具有重要的借鉴价值。以日本创新驱动发展的轨迹为主线,深入分析政策演变因素及作用,以此提出广东推动创新驱动发展的主要政策取向。  相似文献   

4.
根据2016年30个省级行政区域的截面数据,运用非线性加权综合法从创新基础、创新投入、创新产出、创新效率四个方面对各地区的创新驱动发展进行综合评价,比较分析该年度各地区创新驱动发展情况,以期为提高区域创新驱动能力提供理论参考。研究表明,我国创新驱动发展水平较高者基本集中于东部地区,而较低者基本集中在中部和西部地区,其中,北京、上海、天津、广东、江苏和浙江的创新驱动发展水平较高,而甘肃、贵州和黑龙江等地区较低,反映出创新驱动发展水平受地理位置的影响,且一般经济较为发达的地区,其创新驱动发展水平也较强。  相似文献   

5.
研究分析全球竞争力指数体系,结合全球竞争力指数的判断标准,首次提出广东处于全球创新驱动的"2.5"阶段;同时,对日本、德国、韩国等典型创新驱动国家的竞争力和创新要素进行深入分析,对中国的全球竞争力排名及创新优势进行分析判断,并结合广东特点,从全球竞争力角度提出加快推动广东创新驱动发展的建议。  相似文献   

6.
借鉴国内外最新研究成果,按照国际接轨、横纵可比、动态开放的原则,科学编制一套体现新常态下广东科技创新发展特点的综合评价指标体系,逐年测算广东科技创新指数,从创新环境吸引力、创新资源集聚力、创新绩效影响力、创新企业活力、创新经济源动力、创新发展辐射力这"五个力",客观评价全省创新驱动发展以及新旧动能转换的绩效,分析问题,总结规律,提出针对性的对策建议,为政府推进创新治理与科技管理提供决策参考。  相似文献   

7.
推进高校创新驱动发展与评价对提高高校科技创新水平有着重要的作用,是新时期高校为创新型国家建设提供有力人才和智力支持的重大战略任务。而目前我国高校创新驱动发展与评价中还存在着一系列问题。为此,本文将标杆管理与高校创新驱动发展与评价相结合,分析了标杆管理在高校创新驱动发展与评价中的应用,详细阐述标杆管理在高校创新驱动发展与评价中的实施步骤。通过本研究,有利于解决高校创新驱动发展与评价中出现的问题,提高高校创新驱动发展与评价水平。  相似文献   

8.
市域创新驱动发展能力评价框架及指标体系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通过研究创新驱动发展内涵、创新驱动发展能力评价一般框架等理论,分析市域创新驱动发展能力评价特点,从创新环境支撑能力、创新资源集聚能力、创新资源配置能力、创新成果产出能力、驱动经济社会发展能力五个维度构建市域创新驱动发展能力评价框架及评价指标体系。  相似文献   

9.
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是我国全局发展的核心,正确理解创新驱动发展的内涵及监测评价指标,对全面推动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具有重要意义。本文多维度深入探讨创新驱动发展内涵,全面梳理创新驱动发展能力评价的研究进展,总结当前研究进展特点及存在问题,提出下一步开展相关研究的展望  相似文献   

10.
梳理广东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现状,并探索提出在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生态"五位一体"总布局框架下,广东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具体路径,包括完善科技创新政策、构建科技金融体系、加强文化科技创新融合、推进教育和人才培养以及营造良好知识产权创新生态等。  相似文献   

11.
国家实验室、国家重点实验室等科研基地作为源头创新和新知识、新技术、新发明的先导和源泉,是培养汇聚高层次科研人才、取得自主创新成果和核心技术的重要平台,是体现一个国家和地区科研创新能力强弱的一项重要指标。对广东省现有国家科研基地建设情况进行总结梳理和摸底分析,并对今后,特别是"十三五"期间广东省科研基地体系建设工作提出若干建议。加大力度推进以实验室为龙头的科研基地建设,加强协同创新,组建一批高水平科研创新基地和平台,形成基础研究、应用研究、试验开发直至产业化全过程创新链条的科研体系是广东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必然路径和重要保障。  相似文献   

12.
全面分析2010—2015年国家火炬统计数据,发现"十二五"期间广东高新技术企业总量快速增长,主要经济科技指标均位居全国前列,整体呈现行业、领域、区域、规模、类型集聚发展的态势,但企业竞争力不够强、区域发展仍欠协调等仍制约着高企快速腾飞。基于广东高企发展特征与存在问题,提出做优存量、做强龙头、做大中小企业、做好顶层设计等"四做"对策,以期进一步优化高企增量和调整高企存量,促进广东产业向中高端发展。  相似文献   

13.
根据广东省科技服务业发展的新趋势、新业态,利用宏观环境分析模型(PEST)和态势分析模型(SWOT),分析广东省科技服务业发展环境和发展前景,从聚焦重点发展领域打造经济发展新动能、建设重大科技服务平台促进科技与经济紧密结合、坚持集群式错位化发展打造科技服务业生态圈及突破模式和机制创新培育科技服务新业态四方面,提出促进广东省科技服务业发展战略对策。  相似文献   

14.
科技金融是实现广东省创新驱动发展,自主创新能力提升的重要引擎。在建立科技金融投入产出效率评价指标体系的基础上,采用数据包络分析法,首先将2014年广东省的科技金融结合效率同全国其他省市对比,进行初步评价;然后对2000—2014年广东省自身科技金融结合效率作进一步研究,挖掘其存在的问题。研究结果表明,一味地扩大金融投入并不能有效提高科技产出,深化管理体制改革,推进市场化进程,优化科技金融内部结构才能实现科技金融的协调发展。  相似文献   

15.
加强科技基础条件建设是提高创新驱动能力的根本保障。广东省重点实验室是科技基础条件平台的核心要素,更是科技资源整合创新的主要载体。为适应广东创新驱动发展的战略需求,按照深化科技体制改革的要求,以广东省重点实验室为研究对象,对广东省重点实验室的现状和成效加以总结,分析其发展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并为其促进广东省创新驱动能力的提升提出下一步发展建议。  相似文献   

16.
全球经济受到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的严重冲击,坚持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是中国恢复经济和实现高质量发展的必然要求。基于对国际科技创新中心(以下简称"国际科创中心")的内涵和政府功能的梳理,从科技发展战略、支持尖端技术研究、科技创新的金融支持系统、直接推动企业实施创新创造和帮助高科技企业提升国际化管理等5个方面总结德国建设欧洲乃至全球科技创新中心的一系列政策经验,并阐释其对粤港澳大湾区建设国际科创中心的启示,即制定粤港澳大湾区国际科创中心规划,避免各自为政;坚持基础研究和应用研究并重,为科技创新中心提供长久动力;以建设国际科技创新大平台为抓手,提升协同创新效率;加大政府对科技金融的扶持,避免过度市场化;以提升实体经济质量为着力点,建设国际产业科技创新中心。以期为粤港澳大湾区建设国际科创中心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7.
基于广东创新驱动发展考核指标体系,从"政府行为-社会创新-综合实力"(GSC)角度构建指标概念模型,实证分析政府行为对社会创新的当期和持续传导效应;在此基础上,设计监测分析框架,提出二维矩阵图和深层结构分析法,并以A市为案例进行应用。旨在帮助科技管理部门深入了解本地创新驱动发展优劣势,进一步改进科技工作。  相似文献   

18.
发达省市在我国实施创新驱动战略和自主创新战略中起到引领作用,更应该加强基础研究。构建了包括基础研究投入、基础研究产出、基础研究活动三个子系统的基础研究水平评价指标体系,以广东省为例,采用2009-2014年的统计数据,运用熵值法确定各项指标的权重,对广东省基础研究水平进行了评价。结果表明:6年来,广东省基础研究的水平是在不断的进步与发展的,但是仍未达到基础研究的高水平状态;广东省基础研究的发展存在波动,某些方面(指标)有下降的趋势。因此,需要通过转变观念、完善研发结构、培育基础研究主体,加快广东基础研究的发展。  相似文献   

19.
在广东大力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背景下,加强粤港科技合作对促进两地产业转型升级和提升区域竞争能力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作用。按照粤港科技合作的发展演变过程,可将粤港科技合作划分为自发合作、政策引导和全面合作三个阶段,研究发现,在不同阶段,粤港科技合作的内在驱动力、合作模式及合作内容等均有很大差异,从最初的粗放式民间自发合作逐步发展到了现今的政府引导为主、市场发挥调配作用的全面合作阶段,并在科技制度创新、创新资源融合及产业转型升级等方面取得了重大发展成效,但是也存在诸如微观合作机制不健全、合作"渠道"不畅通、联合攻关能力不强等问题,最后针对现有问题提出了若干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