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03 毫秒
1.
万京华 《军事记者》2005,(10):64-64
我党历来非常重视对外宣传工作的开展。如1920年7月在上海成立的中俄通讯社,就是在中国共产党上海发起组领导下工作的,当时中俄通讯社不仅翻译和报道来自俄国和共产国际的材料.还编中国报刊上的重要消息,译成俄发往莫斯科,在苏俄报刊上发表。20世纪30年代中期,中共驻共产国际代表团曾在海外出版《救国时报》(中),向海外侨胞宣传中国共产党的政策主张。  相似文献   

2.
杨丽娟 《传媒观察》2012,(10):62-63
中共党史上有"南陈北李,相约建党"之佳话。"陈"指陈独秀,"李"指李大钊。1922年、1924年"南陈北李"分别带队来到社会主义大本营——莫斯科,参加共产国际四大与五大。这次社会主义故乡之行,给两位中国共产党创始人留下非常深刻的印象,他们分别写下了两篇"苏俄通讯"——《苏俄六周》与《苏俄民众对于中国革命的同情》,介绍  相似文献   

3.
刘建一  李丹阳 《档案与史学》2011,(7):F0003-F0003
"十月革命一声炮响,给我们送来了马克思列宁主义。"据档案记载,自1918年以来,苏俄和共产国际就不断派遣人员来华,并利用一些进步俄侨为苏俄服务。他们在中国进行了情报、联络、宣传鼓动和组织活动,号召中国人民反抗帝国主义侵略(特别是反日)、资本主义剥削和本国反动政府的统治,向中国传播马克思主义和列宁思想  相似文献   

4.
《新闻界》2020,(12):71-82
本文以1917-1927年的中国报刊史料为依据,考察列宁论著和宣传观在中国的早期传播。这个过程分别以1920年3月共产国际代表来华、1924年1月列宁逝世为节点,划分为三个阶段:即从1917年5月中国报纸首次报道苏俄革命和提及列宁,到1920年3月共产国际代表来华为第一阶段;从共产国际代表来华到列宁逝世之前(1920年4月-1923年12月)为第二阶段;从列宁1924年1月逝世到1927年底为第三阶段。列宁论著和宣传观在中国的早期传播经历了从翻译到解释,再到探索性实践的过程。  相似文献   

5.
一、创建中共组织的发起俄国十月革命胜利后,新生的俄国苏维埃政权面临巩固无产阶级政权和推进世界革命的双重任务。苏俄、共产国际最先试图与当时中国的北洋政府建交谈判,打算帮助中国搞民主革命,结果遭到冷遇,遂通过广泛渠道与中国资产阶级民主派及进步知识分子联系  相似文献   

6.
1921年7月23日至8月2日,中国共产党"一大"在上海召开了(7月31日后在浙江嘉兴南湖),参加这次大会的除了毛泽东、董必武等13名中国人,还有两名外国人:一个是列宁秘书、共产国际特使马林,一个是苏俄远东局派来情报员(公开身份是苏俄远东局书  相似文献   

7.
从中共早期组织的建立到中国共产党的成立及其活动的开展,共产国际、俄共(布)都进行了直接的领导、组织和帮助,并分别有着自己的对华机构。从某种意义上说,这些对华机构是依据苏俄在特定历史背景下对华政策的调整而设立的。在对华工作期间,正值中国大革命发展波澜壮阔而又危机四伏之时,他们积极参与对中共中央的指导和帮助,在贯彻落实莫斯科关于中国革命的方针政策、全面了解中国当时的政治形势和社会状况等方面发挥了特殊的作用。过去受史料所限,关于共产国际和俄共(布)对华机构问题曾经长期困扰着我国学术界。近年来,大型文献档案资料集《共产国际、联共(布)与中国革命档案资料丛书》陆续出版,为进一步研究开拓了新的空间。  相似文献   

8.
据最新史料表明:1917年5月6日,天津《大公报》最早报道了“黎里尼”(列宁),并于5月17日首次使用了“列宁”译名;1919年11月18日,《晨报》首先采用了“列宁主义”一词。十月革命前,中国人在关注俄国革命过程中“初识”列宁,为列宁主义在华初步传播奠定了舆论基础。十月革命后中国对列宁主义的介绍逐渐增多,态度也由负转正;其中,苏俄第一次对华宣言是其转折点。1920年4月,共产国际代表来华后,传播和实践并行,将马克思主义、列宁主义宣传与中国革命相结合,帮助先进中国人创建了中国共产党。中国共产党在共产国际的推动下,积极实践列宁党报思想,催生了中国无产阶级新闻事业,促进了中国共产党新闻事业兴起。  相似文献   

9.
本文以中共正式成立为时间节点考察了共产国际对建党前后中共报刊出版的影响。认为,虽然共产国际是为革命而来,但在其帮助筹建中国共产党的过程中,对于中共报刊出版产生了全方位的影响。在中共正式成立之前,共产国际对中共报刊的影响主要是通过其代表的个人活动实现的,中共正式成立之后,则主要通过组织层面进行。鉴于当时苏维埃俄国在共产主义运动中的领导地位,以及共产国际与中共的上下级关系,共产国际与建党前后中共报刊之间的关系表现为苏俄单方向地影响了中共的报刊出版,涉及内容、资金、管理等方面。  相似文献   

10.
中共第二次代表大会召开前夕,共产国际代表马林访晤了孙中山,得出了应该实行国共合作的结论。他回北京向苏俄第一个驻中国使团团长巴意凯斯汇报工作后,便征求李大钊的意见,李大钊对此完全赞成。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