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作文应引导学生关注现实,热爱生活,表达真情实感。要求学生说真话、实话、心里话,不说假话、空话、套话。"但在作文教学实践中,学生作文"失真"现象还是很严重。一、溯源:原因分析1.学生自身的原因。①学生作文中"自我"元素缺失。学生写作目的畸形化,偏离了写作的真实需要,丧失了自我。学生作文中真实的"自我"缺位,偏离了情感表达的轨道,冷却了自我。②学生作文中没有真实的细节。细节  相似文献   

2.
<正>著名诗人陆游曾说:"文章最忌百家衣"。千人一面,古今同腔的作文缺乏个性,读之如同嚼蜡。而我们在平时批阅学生作文时,却发现许多学生作文面目雷同,选材都是屈原、李白、杜甫、苏轼、司马迁,结构都是总分式,盲目模仿高考高分或满分作文,没有在自己熟悉的生活、熟悉的文体、熟悉的写作模式中去发表自己的看法,抒发自己的真情。写作中没有"自我",这是多么可悲的现象。像这样"无我"的作文,莫说打动阅卷老  相似文献   

3.
当前,初中生普遍存在缺少写作的素材的现象,同时在写作的态度和理念等方面出现令人担忧的偏差。本文在初中作文中推行"练笔·日记·作文"三维写作教学,鼓励学生观照真实生活累积素材,激发学生内驱力,提高学生的书面表达和个性化作文进行探讨。  相似文献   

4.
[习作要求]一件令你感动的事习作指导想要将作文写得精彩动人,就要在"真"和"新"这两方面下工夫。写真实的自我,抒真切的感情,是作文的灵魂。写作本次习作时,同学们要表达出真情实意,从"自我"的角度去认识生活、感悟生活。  相似文献   

5.
长久以来,初中作文教学一直被"生活贫乏,语言平庸,效率低下"等问题困扰着。传统的作文教学没有能激起学生主动写作的欲望,主要是因为束缚学生作文的要求太多,缺少自由表达的环境,学生一直处在"被作文"的状态。只有解开"被作文"的枷锁,才能让学生自由表达,回归生活的真实。  相似文献   

6.
生活是一本无言的"大书",也是一切创作的源泉,作文教学只有建立在学生真实、丰富多彩的生活基础上,反映学生的真实生活状态和思想感情,才具有生命力和持久性。语文新课标指出":写作教学应贴近学生实际,让学生易于动笔,乐于表达,应引导学生关注现实,热爱生活,表达真情实感。"由此可见,小学作文及其教学的基础要植根于学生对现实生活的体验和感悟",读"好生活"无言书",抒发学生的真情实感,使作文摆  相似文献   

7.
正2012年,新的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提出:"写作是运用语言文字进行表达和交流的重要方式,是认识世界、认识自我、创造性的表述过程。写作能力是语文素养的综合体现。写作教学应贴近学生实际,让学生易于动笔,乐于表达,应引导学生关注现实、热爱生活、积极向上,表达真情实感。"作文言之无物,内容空洞,其根本原因是教师让作文的主体——学生,远离了文章的源泉——生活。因此,教学中不要把学生限制在单一的读书学习上,而是创造条件让学生向生活靠拢,多参加社会实践活动,不断积累生活中真实的情感体验,从而在写作中不仅言之有物,而  相似文献   

8.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写作是学生认识世界、认识自我、进行创造性表述的过程。写作教学应贴近学生实际,让学生易于动笔,乐于表达,应引导学生关注现实,热爱生活,表达真情实感。因此,写作教学应与生活紧密联系起来,因为生活是写作的源泉。在作文教学中应充分体现作文是生活的需要,写作是为了更好地生活这一宗旨。  相似文献   

9.
《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 :“写作教学应贴近学生实际 ,让学生易于动笔 ,乐于表达。”“学生实际”的内涵比较丰富 ,既指学生生活依存的客观实际 ,也指学生认识客观现实的主观实际 ,还指学生生命成长的过程实际。“学生实际”是学生习作过程中表述和交流的对象。作文教学只有引导学生“关注现象 ,热爱生活” ,才能使学生在具体的生活运用中“易于动笔”,在生活需要的驱动下“乐于表达”。一、真实服务自我作文主要用于交际活动 ,但也是自我服务的需要。如因事因物因人而有感于心 ,一时文思泉涌 ,不吐不快 ,流于纸上进行情感宣泄 ,这就是自…  相似文献   

10.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写作是学生认识世界、认识自我、进行创造性表述的过程。写作教学应贴近学生实际,让学生易于动笔,乐于表达,应引导学生关注现实,热爱生活,表达真情实感。因此,写作教学应与生活紧密联系起来,因为生活是写作的源泉。在作文教学中应充分体现“作文是生活的需要,写作是为了更好地生活”这一宗旨。  相似文献   

11.
《考试周刊》2016,(18):43-45
"让学生在真实的生活中写作,让写作成为生活的真实需要,让生活通过写作。"这是生活作文的指导理念,"以阅读为先导,以生活为源泉"是解决这一问题的良方。通过阅读夯实作文的基础,丰富作文的素材,缩短"由仿到创"的过程,从生活中取得源源不断的活水,激发兴趣,才能使作文不断增添亮点,学生才能时不时产生写作文章的快感,甚至是得意之感。  相似文献   

12.
我国著名的教育家叶圣陶先生曾说:"作文要说真话,说实在话,说自己的话……"他明确指出了作文应讲求"本色""真实".本着小学作文教学追求"本色"和"真实"的思想,近年来,笔者在小学作文教学实践中提出了"生态习作"的教学主张,并作了持续实验与研究. 所谓"生态习作",即学生作文必须能够展示学生生命的"原生态",学生写作的过程必须与其学习需求、探索精神及表达欲望高度、真实地契合,必须是"学生表达欲望的自由释放".因此,生态的习作课堂最关注的是学生在课堂上的生命存在的状态和方式,努力追求生态课堂的主体和主人的有机统一,凸显学生的主体地位,反映学生的生活体验、心灵独白、情感宣泄和悟性折射.这种给予学生的现实生活的本真和表达,这种基于学生自我生命历程和体验的精神层面的张扬和升华,是生态习作教学中的灵魂之所在.  相似文献   

13.
高三学生鏖战题海,对生活的感悟越来越少,作文时常延用过时的材料,字里行间很难找到一个真实的自我。这些现象的背后,是学生对作文兴趣的消退,真情的失落已成为学生习作的痼疾!对此,笔者针对高三语文作文教学做了如下几点尝试。  相似文献   

14.
本文论述的重点是六年级上册第七单元"人与动物"作文教学"三步走"教学策略的实施。全文通过本单元作文三个步骤训练的真实案例,即"诱逼"学生读课外书;"聊"出来的作文材料;出示书中"图片报道"写作材料,继续"聊"。阐述了语文教学中,作文训练要关注学生的课外阅读,挖掘学生生活中的情感体验,让学生乐于表达真情实感,乐于写作,使语文课更扎实有效。  相似文献   

15.
<正>写作其实就是一种用书面的表达形式来说话,就是作者与读者之间运用背景知识,基于交际目的,针对具体语境而进行的意义建构和交流活动。因此,作者不仅仅是自说自话,而应该是与读者的对话交流。一、以最真实的生活呼唤最真实的写作情感1.写作就是生活的表达学生作文的题材、主题(无论是"情趣"还是"理趣")都来源于生活。学生只有在认真观察生活,细致地感悟生活、思考生活,才有可能挖掘出有意义的题材  相似文献   

16.
作文教学一直是高考语文复习备考的重中之重,但面对纷繁庞杂的作文教学体系和江苏高考历年来颇具思考深度的作文试题,许多一线教师往往力不从心,甚而束手无策;学生也举步维艰,难以应对,"闭门造车"、"无病呻吟"的现象依旧存在。如何提高高三作文复习的效率,让师生们不再望而却步成了当务之急。《高中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写作是认识世界、认识自我、进行创造性表述的过程。"其核心在于对生活、社会、人生等的体验、感悟和表达,做到"我手写我心"。还指出"写作教学应着重培养学生的观察能  相似文献   

17.
提倡高中作文"真写作"对学生语文学科核心素养的培养大有裨益。"真写作"首先要求学生作文要有真情实感,真情实感是学生审美鉴赏的基础。教师应多引导学生寻找内心真实的生活体验。"真写作"还要求学生把真情实感表达得有个性、有创新。这就对学生语言构建和运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汲取优秀的民族精神文化给养,会使"真写作"作文的思想内涵提升到更高层次。  相似文献   

18.
写作是语文教学的一个重要内容,是学生表达自我的重要方法,对语文教学的整体发展有着重要影响。教育人员开展写作研究活动,创新语文写作要求,提出新的写作标准和方式可以促进语文教学改革。"约定作文"的提出促进了写作的发展,与其他作文题目不同,"约定作文"更能让学生感受到写作的乐趣,从学生的写作习惯出发,满足学生的写作特点。本文从分析国内关于"约定作文"已有研究状况出发,以建构主义理论和陶行知生活教育理论为论据,将教师和家长作为写作的约定方,纳入约定作文教学研究的教学观点,并采用约定作文案例分别阐述了约定作文的教学实践。  相似文献   

19.
在学生写作过程中出现虚构、组合等现象时,被老师斥以“内容不真实。情感虚假”,或“作文假、大、空”。结果是严重限制了学生的写作思维。为了弄清楚这个问题.就必须弄清楚什么是写作?什么是作文的真情实感?所谓写作就是说话,为了生活上的种种需要。把自己要说的话说出来,是用笔头说话。可以看出。写作是为了生活的某种需要,是用书面来表达的文学形式。基于上述的认识。再来谈谈对“真情实感”的新认识。  相似文献   

20.
学生习作的灵气应来自于他们纯净之心对社会和生活的真切感受,来自于对社会和生活的真切情感。构建一个民主宽松的、张扬个性的、乐意表达的作文教学环境,表现真实的自我。在感悟中写作,表达真情实感,充分展现自我,不断提高写作水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