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34 毫秒
1.
庄子思想是一座玄奥空幻的迷宫。千百年来,吸引了无数人们为之探寻,取得了丰硕的成果。但又往往为其庞杂缠绕和万方仪态的迷离现象所眩惑,令后学者甚难切入认识其本真完整体系的理论面貌。本文拟作宏观探析,把握其思想的总体框架,从其思想逻辑发展的三重间架逐一概述。在世俗间架的社会性中,首先分析了庄子匡世愿望的现实根源和思想根源,然后着重阐述了庄子思想的“援儒入道”和“援法入道”,以及体悟老子“无为而无不为”的道家精义,表达了其赈济世俗的愿望。在原生间架的自然性中,庄子饱蘸浓墨着力描绘自然天放的景象,追寻“同与禽兽居”的理想再造的自然世界。在这一层面上,庄子开始了对一切有为文明的批判和进行了自然之道的哲学思考。但庄子的自然理想追求更不具有实现的可能性,于是出现了庄子思想内在的冲突,以致造成各种变异的结果,直至心灵的萎缩和痛苦。在玄思间架的超自然性中,庄子思想不仅冲破尘网,而且进一步超越自然,摆脱一切有物、有为和有待之累,进入玄思空幻的无待逍遥世界,标志着庄子思想的彻底解脱。用于证实该间架的思想内容,以内七篇为重点分述。总之,庄子思想重峦叠嶂,交错纵横。从宏观上把握其多重间架,恐有益于进一步理解庄子思想的总体构造。  相似文献   

2.
《逍遥游》所表现的超自然性是庄子理想的最高境界。庄子写物大之大是为了烘托另一种比物大更大的超自然之大,即道的无限广大,并由此而探讨了人类的小知与大知问题。在此基础上,庄子又直接揭示了逍遥境界的不同层次,即有待逍遥(自然性)和无待逍遥(超自然),而庄子追求的是高层次的无待逍遥。庄子还从人、事、物的功用角度出发,进一步阐述了无待逍遥所表现的无为与无用的超然价值,并最终表明了其无为人生与无为政治的根本目的。  相似文献   

3.
作者认为,庄子的博爱人生观内涵丰富,既热爱人生,亦无惧死亡。庄子以为人生以性自然为本质,理解人生应从认识人性入手;主张重身保性和全生的人生处世之道;主张人只要合于天道,自生自灭,则死生无别,生是快乐,死是“悬解”。庄子这种自然性理结合的人生观,和儒家的重社会性的情理结合的人生观念的相似之处。  相似文献   

4.
方勇 《天中学刊》2001,16(1):15-19
郭象的<庄子注>,是我国历史上最重要的一部庄子学著作,但它在很多方面却修改了庄子的学说一,以"独化"说诠释庄子关于"道"为万物本原的思想;二,以"足性逍遥"说诠释庄子关于"无待"才能"逍遥"的思想;三,以"寄之人事,当乎天命"说诠释庄子关于"无以人灭天"的思想;四,以"游外宏内"说诠释庄子关于"逍遥无为"、"外内不相及"的思想.故而<庄子注>并不是一部能够如实地反映出庄子思想本来面目的著作.  相似文献   

5.
道家文化以老子为源头,由庄子光大,老庄思想既同源又异趣.其同源在于二者都以大道无为为本源;其异趣在于老子思想以无为政治为指归,以自然理想为最高境界;庄子思想则以人生为指归,以超自然理想为最高境界.但二者无论是同源还是异趣,均共同有效地构成了中国传统道家文化的主体,对我国的社会历史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相似文献   

6.
<正>老子说:"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后来庄子把这一思想进行了发展。他在《庄子》中借孔子之口说:"有人,天也;有天,亦天也";"天地者,万物之父母也"。汉代儒家思想家董仲舒把它发展成为天人合一的哲学思想体系,并由此构建了中华传统文化的主体。现在看来,天人合一不仅仅是一种思想、一种理想和追求,也是我们向往的一种人类社会生存和发展状态。从思想和理想的角度说,天人合一思想,是五千年来中华民族的思想核心与精神实质,它指出  相似文献   

7.
生活在先秦时代的庄子,以“道”观察和领悟人生,从超现实的领域里追求人生的真善美,这在中国古代是绝无仅有、别具一格的。本文力图挖掘庄子人生哲学中的积极因素,揭示其在天道基础上所追求的自然与超自然的统一。  相似文献   

8.
在老子思想中,自然是道的根本属性和基本原则,是现实性和超越性的统一。人与万物都应当服从自然法则。但是万物是对自然之道的自觉服从,而人则是对自然的背离。老子试图以应然符合自然的方式,实现向道的复归,这实质是以人的自然性统摄社会性,颠倒了人的社会性与自然性的关系。被后学者曲解为"道术"或"君王南面之术"。表现在发展论上,老子看到了事物的对立与变化,却没有看到事物发展的前进性、上升性和周期性,把事物发展的成熟阶段的自然性混同于原始的自然性,不可避免地陷入了循环论。因此对于老子的自然之道,需要我们辩证地批判和吸收,才能真正实现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  相似文献   

9.
对事实态人际关系的绝望和对儒家人际关系主张的拒斥,使庄子由对事实态人际关系的关注转向对理想态人际关系的探求。庄子主张,“道”是理想人际关系的核心;“无我”是开展人际关系的出发点;个体精神之自由与人我关系之和谐的统一是人际关系追求的目标。个体本位性、去依附性、非功利性则是庄子人际关系思想的三个特点。庄子的人际关系思想对时人思考和确立合理的人际关系思想理念富有教益。  相似文献   

10.
竹林时期士人关注的焦点主要集中于<庄子>,这一时期的玄学思想源出于士人对<庄子>的诠释,"越名教而任自然"是他们的思想追求和理想生活方式.然而,竹林士人在追求和实现这一理想时,所展现出的并不是<庄子>般逍遥游,而是一种徘徊于名教与自然阃的沉重,其心虽向往天空之轻灵,然其根却深深植于大地之中,此为竹林式痛苦.从诠释学的角度来看,魏晋视域的完整性、视域的转移、视域前见是造成竹林式痛苦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11.
刚柔相济的光彩性格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国古代民歌中有很多把女性作为歌咏对象的,<诗经·氓>、汉乐府<陌上桑>、<孔雀东南飞>等不朽之作,反映中国古代妇女的生活、思想和情感.她们刚柔相济的性格特征集中地表现了中国女性的道德标准和审美理想,同时也融进了创作者的愿望、理想和追求.  相似文献   

12.
庄子的人生哲学既不能被当作仕途失意的“安慰剂”,也不能被视为“不食五谷,吸风饮露”的自然虚无主义.因为,前者意味着个体受世俗情势所束缚而非自觉地追求无欲无情的自然境界,后者意味着庄子对人生哲学的思索缺乏感性判断和理性推理.事实上,庄子的人生哲学是为每个个体确立值得追求的生活目标.实现这个目标,需做好以下三方面:在个体的感性情欲中追求无情;在世俗的物羁情势中保持无情;在自然的生死情实中顺乎无情.可以说,要达到庄子人生哲学的最高境界,即摆脱感性情欲、物羁情势以及生死情实的束缚,过一种无情无欲、恬淡素朴的自然生活,既需要运用自然体悟,又需要借用理性分析.庄子的思想具有理性与非理性多元因素并存以及理性向非理性转化的印迹.  相似文献   

13.
庄子是中国古代著名的哲学家和美学家,他的美学思想在他的著名著作《庄子》中有十分完整的理论表现.由于庄子的哲学思想体系所决定,庄子的美学思想有一个突出的要义,就是虚无,表现在审美态度上,就是“虚静”.认为“道”是宇宙本体的最高境界以空灵自然、无为为美.所谓“虚静”实际上是老子提出的,但是把老子的虚静说中无为和归于自然的一面加以发展的是庄子.他最先肯定了审美过程中这一现象:  相似文献   

14.
马克思人性论思想是马克思主义思想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从哲学层面对人的本质所作的理性思考和精辟概括.思想政治教育的根本是做人的工作,马克思人性论思想为思想政治教育中人文关怀的拓展和深化提供了坚实的理论基石.我们应该从马克思关于人性是人的自然性、社会性和主体性的统一出发,坚持以人为本这一核心理念,强化对人们思想的调节与疏导,切实提高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  相似文献   

15.
《庄子·在宥》中记载了黄帝问至道于广成子的寓言故事,体现了庄子自然无为的思想和为帝王师的特殊身份,并影响到后世文人.唐代李白借鉴并继承了前人对广成子的认识,通过广成子抒发了自己的政治理想:师事广成子,辅佐君王;以广成子为邻,功成身退;希风广成子,隐逸求仙.其所以如此,既是李白世界观的反映,是由他的思想决定的;更是当时的时代环境所决定的,是现实生活的反映.  相似文献   

16.
庄子的"朴素"美学观的宗旨为"朴素而天下莫能与之争美",庄子推崇的"朴素"的审美理想,不仅吸收了老子的思想精髓,更有着自己独特的思想体系,主要通过向自然本真的复归、无色的平淡朴素之美以及有无相生、虚实相济等独特的美学概念和范畴来阐释的。庄子的"朴素"美学理想对后世文论产生了重大影响。  相似文献   

17.
庄子是极为关注人之自由的古代哲学家,也是对人生命的异化状态有最敏锐的知觉和深入批判的哲学家.<庄子>中提出的齐物、物化理论是从异化的根源出发循理得出的消除异化、获得自由的方法;有自然依据的本体的"道"是自由哲学展开的前提和根据,它具有公理的性质.自由的获得即"游",是绝对自由的理想和相对自由的实现.  相似文献   

18.
古代神话是反映古代人们对世界起源、自然现象及社会生活的原始理解,并通过超自然的形象和幻想的形式来表现的故事和传说。它不是对现实生活的反映,但每个神话又能在现实生活中找到它们的精神原型。这些古代神话充分体现了劳动人民对自然力的斗争和对理想的追求,也可以说,神话故事就是古代人类企图认识自然,征服自然的幻想故事。  相似文献   

19.
庄子和康德都特别重视美的自然特性,但庄子强调的是自然美本身的自然特性,康德强调的是艺术美中见出的自然性;庄子重视的是自然的没有出主体实际创造的自然美,康德重视的是自然而然地体现了人的主体创造性的艺术美;章还从中西化差异及庄子和康德症状学生成的特定化背景等方面,细致探究了他们美学思想中的这些“同中之异”和“异中之同”产生的深层原因。  相似文献   

20.
英国著名女作家、评论家弗吉尼亚·伍尔夫在<一间自己的屋子>中提出了"双性同体"思想,指出该状态是所有作家应努力追求的理想精神状态.对生活直接或间接的经历有助于增加对另一性的认识;忘却性别、抛弃意识同样可以达到摆脱性别角色束缚的目的,帮助作家迈向双性同体的状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