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汉武帝时代错综复杂的矛盾.提供了酷吏盛行的社会条件。强化、巩固皇权需要酷吏.皇帝欣赏、重用酷吏。酷吏参与律令的编次论定.为维护皇权提供法律依据。酷吏搏击宗室贵族、豪强兼并之家.镇压吏民反抗.铲除强化、维护皇权统治的障碍。酷吏是皇帝得心应手的鹰犬,皇帝是酷吏至高无上的靠山.当酷吏违背皇帝的旨意.人生也就走到了终点。  相似文献   

2.
西汉的酷吏,《史记》、《汉书》的《酷吏传》已有精彩描述,学术界也进行了多方面的探讨,并出现了一些不同的认识。这对于我们全面认识西汉的酷吏都有着积极的意义。但是,西汉酷吏的一个重要特点,那就是他们多活动于京畿地区,尤其是京师所在的三辅地区。这一点却很少有人论及。揭示西汉酷吏在京畿的活动,不仅可以加深我们对西汉京畿制度的认识,也有利于我们对西汉酷吏的认识。  相似文献   

3.
范璠 《文教资料》2008,(4):62-63
在司马迁看来,要真正达到政治清明在于德治而不在于刑法.然而汉武帝重用酷吏,滥用刑法,造成一系列的严重后果.酷吏为官,不乏清廉者,但由于他们滥用刑法,致使冤死者无数,造成巨大的社会仇恨心理,最终落得死无葬身之地,这是人生最大的悲剧!因此司马迁不但对酷吏的丑恶行径进行了无情的揭露,而且对他们生命的最终归宿也表示出了怜悯之情.  相似文献   

4.
《史记》、《汉书》中,记载了十七位西汉的酷吏,酷吏现象产生于西汉,并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从汉至唐,乃至明清,酷吏的身影不绝于史。在这种现象的背后,有着深刻的社会现实背景因素。结合西汉一朝的统治思想、阶级矛盾、法律文化等几个侧面因素,我们能够看出酷吏与西汉政治存在着紧密的联系,并以此可以探寻出西汉酷吏产生的根源。  相似文献   

5.
自从司马迁著《酷吏列传》后,“酷吏”便以“严而少恩”、执法酷峻而著称于世并成为了历代儒人墨客所攻击的对象。然我们仔细地翻检历史,却不难发现,历史上并非经常连续地出现酷吏群和酷吏政治,酷吏政治出现于历史舞台,只是一时的历史现象;它也仅是特定历史环境下的产物,而发展到  相似文献   

6.
《酷吏列传》是《史记》中的一篇史传杰作,他真实而深刻地反映汉代的严刑峻法,对汉初时的酷吏进行了“实录”。透过司马迁对酷吏们较为客观和冷静的分析,我们不难看出其中蕴涵着司马迁内心的矛盾与困惑。司马迁的这种心理并不是自觉地展现在我们的面前,而是面对当时社会的严酷统治,隐含在他的文章中的。  相似文献   

7.
几乎所有的文学史书都认为《史记·酷吏列传》的主旨是揭露酷吏的残酷本质和汉武帝的暴虐统治,历代绝大多数评论家也认为酷吏尽是穷凶极恶的小人,司马迁对他们可谓深恶痛绝。这些说法都有一定的道理,然而未必完全如此。太史公在《酷吏列传》篇末评语中说:“然此十人中(按:连同略写的,当有十三人),其廉者足以为仪表,其污者足以为戒,方略教导,禁奸止邪,一切亦皆彬彬质有文武焉。虽惨酷,斯称其位矣。”(以下凡出自《酷吏列传》的引文不注出处)班固《汉书·酷吏传》的赞语说法与之类似而更为平和:“其廉者足以为仪表,其污者方略教道,壹切禁奸,亦质有文武焉。虽酷,称其位矣。”后代评论云:“前引孔子、老氏发端,见上德薄刑,酷吏必不可为矣。  相似文献   

8.
《酷吏列传》是《史记》中的一篇史传杰作,他真实而深刻地反映汉代的严刑峻法,对汉初时的酷吏进行了“实录”。透过司马迁对酷吏们较为客观和冷静的分析,我们不难看出其中蕴涵着司马迁内心的矛盾与困惑。司马迁的这种心理并不是自觉地展现在我们的面前,而是面对当时社会的严酷统治,隐含在他的文章中的。  相似文献   

9.
在史书中,酷吏专指那些用法深刻,刑罚峻酷的古代官吏。两唐书《酷吏传》认为唐朝前三帝统治时期,尤其是贞观治世时期,唐朝没有酷吏。事实上由于隋末暴政的遗风尚存,再加上刑名学说的影响等原因,即使是在贞观时期,也不乏酷吏暴虐的身影。封建史家受以史为鉴的限制,特意树立唐太宗的帝王榜样,对其冷酷屠杀和任用酷吏等使用避讳的手法。贞观治世"无酷吏"的说法实属溢美之词,与历史史实并不相符。  相似文献   

10.
汉、隋两代的酷吏虽然在执法严峻、效忠国君、治理有效等方面有相似之处,但是他们之间又有一定程度的差异。汉代酷吏的惩治对象主要是地方豪族、奸吏猾民、盗贼和谋反者,隋代酷吏的惩治对象则主要是吏人和无辜者,这种变化和当时的社会状况有关;隋代酷吏刑罚更残酷,执法更偏颇,品行方面污点更多;惩治对象、刑法特点和皇帝个人因素也造成西汉、东汉和隋代的酷吏结局的差异。  相似文献   

11.
《围城》通过方鸿渐的漂泊,借助看似"开放"实则"封闭"的空间转移对20世纪三四十年代的中国及中国知识分子作了入木三分的描绘,多侧面地对所谓文明社会的各种弊端作了无情揭露和嘲讽,使方鸿渐们在不同的世情背景下,呈现出既复杂又真实的人性、人情和人生。  相似文献   

12.
“政绩”变“政债”的原因及对策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一些领导干部不从实际出发片面追求政绩,给当地留下沉重的债务,使“政绩”变成了“政债”。“政绩”变“政债”一般有三种表现:急功近利,透支开发使“政绩”成“政债”;贪大求洋,“花瓶工程”使“政绩”成“政债”;邀功心切,“献礼工程”使“政绩”成“政债”。其形成因主要有:用人导向有偏差;政绩考核不合理;政绩观不正确;决策过程不科学;政绩成本意识不强。针对上述情况,应采取树立正确的用人导向;扩大干部选任工作的民主;准确评价鉴别干部的政绩;讲究决策的科学化与民主化等措施。  相似文献   

13.
从刘邦定陶即位,到平定异姓诸侯王,与大臣共立“白马之盟”,可视之为汉初政治模式的调整时期。这一时期,就其政治形势而言,刘氏皇朝在多大程度上可以接受与军功集团分享政治权力,军功大臣又在多大程度上愿意和可能与刘氏进行政治合作和分享政权,这是汉初政治体制创立过程中的首要问题。“白马之盟”所定立的“非刘氏而王,天下共击之”、“非有功不得侯”的政治原则,是刘邦与他的核心层军功大臣之间的一种政治契约。它一方面保证刘氏宗室的皇权以及分封同姓为王的特权;另一方面保证了军功大臣阶层可以因功封侯并在汉皇朝政治中的保持其政治支柱的地位;通过“白马之盟”建立的这种政治模式又是对古代分封政治传统的有限继承。若就其对整个中国古代政治史的影响而言,“白马之盟”后确立的中央集权体制下郡国并行的政治模式,甚至可以说是为秦汉以后中国封建社会确立了基本的范式。  相似文献   

14.
文章探讨了玛格丽特·劳伦斯在《石头安琪儿》中表现的一个首要的主题—徒劳的逃脱的主题。加拿大小镇玛那瓦卡的人们试图逃脱家庭影响 ,逃脱自我的空虚感 ,逃脱对他们毫无宽容的命运……。但是尽管他们的努力非常勇敢 ,非常感人 ,最后都注定失败。简述了与此主题密切相关的高傲的主题。高傲的天性使哈格的生活成为一片荒漠 ,导致她与周围的人格格不入 ,导致她不幸的婚姻生活。  相似文献   

15.
本从《诗经》生成机制的角度,分析了《诗经》与周代讽谏制度之间的关系。指出:公卿列士献诗制是周代诸多诗歌采集制度之一。也是贵族民主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言志”是“诗”的本质特征。公卿列士通过献诗表达了自己对时政的看法,以辅助朝政。根据内容特征的不同,可分为颂声之作;怨刺之作:风化之作。这些作品经过乐官的整理、谱曲。收入典藏。成为早期的《诗》。  相似文献   

16.
唐朝后期从法律条文上说,除了沿袭前期的规定以外,还制定了更为严厉的法规,主要表现在限制了“八议”和官当的适用、限制了赃罪自首的条件、扩大了官吏同职连坐的范围、明确了官吏去任仍要追究在任时所犯公罪等方面。但是,唐后期在实际处理官吏犯赃案件时不如前期严格,以致造成唐末吏治败坏不可收拾的局面,这是值得深思的历史教训。  相似文献   

17.
“浮华”之初义,源自中国古代“重本抑末”的经济思维,后来扩大到社会认识的各个领域,演绎成为一种社会政治语言。“交会”一词,本源于先秦士人的“游宦”、“游仕”;西汉时儒学兴起,士人求师问学、周游四方,此后演绎为结党权门,交援求名之义。两者皆因有悖于经学传统与名教政治,而为绝对皇权所深恶,最后成为汉魏时期士风变化与思想演进之标识。  相似文献   

18.
“限制边茶以制之”是明朝以“以茶驭番”经济手段促使并强化藏区政治内向的重要而富有特色的政策之一。明朝无论是茶禁立法还是执法实践都恪守严惩把关将吏和茶商违禁。它的形成是与明朝整体的边疆治策和具体的治藏手段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19.
"上公"位于汉代帝国官僚系统的顶端,是地位和声誉最高的官。"上公"一词在汉代有三个含义,分别为高于三公的官、类于三公位的官和爵位。"上公"的外延包括太师、太傅、太保、宋公、卫公、"四辅"以及被特别赐予"位三公上"的大将军和骠骑将军。通过对各个"上公"职官的详细考察,纠正了"上公"职官乃政治花瓶的传统错误观点,在实际的政治生活中有些"上公"职官并非橡皮图章,反而具有很大的实权,并发挥着非常重要的政治影响。  相似文献   

20.
欧阳修排抑“太学体”发覆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欧阳修排抑"太学体",主要目的不在文体革新,而是借此打击轻薄举子"妄议时事"的政治习气。这股习气是庆历至嘉年间"言事之风兴盛"大潮流的一个支流。欧阳修在现实政治中艰难地维护"朝廷大体",痛苦地调和日趋偏激的"政治气节",虽然寄希望于下一代,但最终没能遏止住偏激矫节的言事之风。他的政治心态和政治遭际,具有相当的代表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