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正>李白的《越中览古》流传盛广,人教版选修的《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就录入该诗。对于本诗对比的艺术特点,还是比较明显的。如清代诗人查慎行在《初白诗评》中说:"用一句结三句,章法独创。"沈德潜在著名的《唐诗别裁》中道:"三句说盛,一句说衰,其格独创。"《唐宋诗醇》评:"此诗从盛说起,而末句转入荒凉,此立格之异也。"[1]但以往所评所批多数只从诗内容所表达的"盛"与"衰"这一局部着力,而没有从整首诗  相似文献   

2.
南龙翼将比较批评广泛运用到他的诗评活动中,他对唐代诗歌给予了极大的关注,包括比较批评初唐诗、盛唐诗、中唐诗、晚唐诗,对宋诗、明诗也以比较批评方式论之,折射出了南龙翼古典诗学批评方式所蕴涵的独特的艺术魅力。  相似文献   

3.
<正> 韩愈诗歌,奇崛险怪,独树一帜,开中唐诗坛“尚奇”一派之先河。正如叶燮所言:“唐诗为八代以来一大变,韩愈为唐诗之一大变。” 既然有变,必然众说纷纭,誉之者认为韩愈“能擒能纵,颠倒奇崛、无施不可。放之则如长江大河、澜翻汹涌、滚滚不穷。①毁之者则曰:以文为诗……故不工尔”②或是“适可为洒令而已”③“退之诗押韵之文耳”④等等,争论一直延续至今。 韩愈诗歌现存300余首。或反映民生疾苦,如《龊龊》;或描写个人遭受贬谪的悲愤与忧伤;如《左迁至蓝关示侄孙湘》,或描绘自然风光,如《山石》等等。  相似文献   

4.
过去我们教统编小学语文教材,王之涣的诗题作《登鹳鹊楼》。可人教版九年义务教育教材却将这一诗题改作《登鹳雀楼》。这是不是说原来的诗题错了? 徐州 何梅 王之涣的这首诗题,向有异文。一作《登鹳雀楼》,如《全唐诗》、《唐诗三百首》、《唐诗鉴赏词典》等;一作《登鹳鹊楼》,如《唐诗解  相似文献   

5.
宋诗话(上)     
顾炎武《日知录》云:“三百篇之不能不降而《楚辞》,《楚辞》之不能不降而汉魏,汉魏之不能不降而六朝,六朝之不能不降而唐,势也。”唐诗之不能不降而为宋,亦势也。《沧浪诗话》谓唐诗“透彻玲珑”,“言有尽而意无穷”,宋诗则有“以文字为诗,以才学为诗,以议论为诗”之病,刘克庄《竹溪诗序》谓宋诗多“经义策论之有韵者尔,非诗也”,杨慎《升庵诗话》谓“唐人诗主言情,去三百篇近,宋人诗主言理,去三百篇远”,是轻宋  相似文献   

6.
中国是诗的国度,唐诗、宋词、元曲历来是我们为之骄傲的文学遗产。唐代是诗的黄金时代,而宋代则是词的黄金时代,词是宋代文学的代表性文学体裁。唐人向来看重诗的创作。  相似文献   

7.
用白粉笔在黑板和白墙上画同样一个圆,黑板上的圆让人看起来清楚分明,白墙上的圆却模糊不清。我们如把圆称为知觉对象,那么黑板和白墙则是知觉背景,知觉背景越深越强化,知觉对象就越能清晰地显现出来。根据以上规律,我们应该特别重视强化教学背景。一、背景知识教学。甲学生有丰富的唐诗知识,尤其熟习李白的诗;乙学生则对唐诗和李白知之甚  相似文献   

8.
中唐诗论家、诗评家皎然在《诗式》等著作中对大历诗坛有独特的评价,对初唐诗人陈子昂、沈拴期、宋之间有鲜明的褒贬。其明显的局限是有过重的南朝情结,对唐诗的特质缺乏认识,而摘句评诗也存在失误。  相似文献   

9.
意象并非中国古典诗歌的第一要义.若一味推崇意象,则六朝宫体、晚唐诗、南宋“四灵”,就将荣登古典诗史的榜首,而事实则恰恰相反,它们一再遭受古代诗评的诟病.古人于意象之外更重格局、气象,尤重诗歌之“声调”,所谓“唐音宋调”于焉区分.音与象作为诗歌艺术之二维,历来轩轾有别,因古人读诗多伴随创作,作诗自然以审音论调为主,意象为辅;今人读诗则作为一种“阅读理解”,还要作答一道道考题,必然流于表面之色象文字.  相似文献   

10.
元朝杨载在《诗法家数》里谈论赠别诗的作法时说:“赠别之诗,当写不忍之情,方见襟怀之厚。然亦有数等,如别征戍,则写死别,而勉之努力效忠;送人远游,则写不忍别,而勉之及时早回;送人仕宦,则写喜别,而勉之忧国恤民,或诉己穷居而望其荐拔,如杜公‘惟待吹嘘送上天’之说是也。”这段话强调不同类型的送别诗应有不同的写法,大致还是可以成立的。不过若要拿千态万状的唐代送别诗来检验这个“理论”,那么它未免显得太苍白无力了。如陈子昂的《送  相似文献   

11.
康熙间的诗歌选评之作《我侬说诗》高标唐诗,贬斥宋诗。此著在字句的删削、组诗的选录、题材的承袭等方面皆受到《诗归》的影响。而在对王勃《滕王阁》的去取、陶渊明诗学地位的认识、应制诗的评价等方面,又与《诗归》迥异。这些体现出《我侬说诗》对《诗归》的选评思想既有继承也有批判。  相似文献   

12.
符青平 《甘肃教育》2011,(12):80-80
唐诗是中华民族文学遗产的瑰宝。也是世界文学园地里的奇葩。诗美鉴赏方兴未艾,其佳作也引人注目。诗之美主要表现在诗情美、意象美、意境美这三个方面,而意象组合则是诗歌构思最基本的任务,它的成功与否直接决定着诗歌的优劣成败。下面笔者就唐诗中常见的意象组合方式进行粗浅的探讨。  相似文献   

13.
如果说,有人会把好诗当做早餐,你一定不相信,那么,请看一首小诗:“船中活计只诗编,读了唐诗读半山;不是老夫朝不食,半山诗句当早餐。”  相似文献   

14.
盛唐诗研究是唐诗研究的热点之一。但前人在论及盛唐诗时,往往将开元与天宝两个时期的作品合在一起论述。笔者认为,开元诗之基调与天宝诗之基调并不相同。开元年间政治较为清明,而开元诗之基调较为积极乐观。到了天宝年间,由于政局由明转暗,各种矛盾也逐渐激化,因此这一时期的诗歌也大多流露出一种忧患意识。在唐诗发展史上,天宝时期上承开元,下启大历,是一个非常重要的时期,值得作进一步的研究。  相似文献   

15.
明末瞽人唐汝询选解唐诗,勒为一书,是为《唐诗解》。其所选受高榛《唐诗正声》及李攀龙《唐诗选》的影响,试图整合高、李二选之长,选出“于唐诗或庶几矣”之选本,然而在实际操作中却仍表现出明代“尊尚盛唐”的主流选诗倾向。然究其选诗标准的生成,则与明末唐诗选本的时代评判有着重大关系。而其诗学理论则上祧严羽、杨士弘,近尊高榛、李攀龙,展现出一条明显的沿袭轨迹。  相似文献   

16.
李白的《静夜思》流传甚广,从唐诗的启蒙读物到不同的唐诗选本,都收录了此诗,它较好地表现了李白诗歌的“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饰”这一自然不饰而又韵味无穷的风格,是一种不需技巧的圆熟。正如胡应麟所评:“所谓无意于工而无不工者。”但大多的选家及读者对该诗  相似文献   

17.
李静 《小学语文》2008,(9):54-55
以诗而论,唐有唐音,宋有宋调,两代诗风各具其貌。钱钟书先生于此论述颇为精到:“唐诗多以丰神情韵擅长,宋诗多以气骨思理见胜。”(《谈艺录·诗分唐宋》)缪钺先生也有着相似的见解:“唐诗以韵胜,故浑雅,而贵蕴藉空灵;宋诗以意胜,故精能,而贵深析透辟。唐诗之美在情辞,故丰腴;宋诗之美在气骨,故瘦劲。”(《诗词散论》)以代表作家而论,唐有李白、杜甫,  相似文献   

18.
《唐诗鼓吹》是现存最早的一部唐七言律诗选本,在明及清初,流传甚广,影响很大,许多著名学者如钱谦益、何焯、纪晓岚等都曾为之批点作序。此书共选录96位诗人的596首诗,分10卷。作者排列不依年代先后,各人所选诗歌数量亦不定,多则30余首,少则1首,其中中晚唐诗人占绝大多数。就选诗内容而言,偏重于感怀离乱诗,由此可见选者在弃取方面应有一定的标准。元好问的诗学思想可分为前后两期,与此书所体现的诗学思想加以对比分析,可见《唐诗鼓吹》对唐代七律的选择及其所体现的诗学思想可以反映出元好问讲究“温柔敦厚”的唐诗观,从而成为《唐诗鼓吹》为元好问所选的一个佐证。  相似文献   

19.
历代诗评家谈论唐宋诗之不同的人不少,例如严羽、杨慎、锱绩、谢榛、翁方纲、王士祯等都曾涉及到这个领域,但总嫌过于笼统、简略。近人缪钺在《论宋诗》一文中论述较详,但没有系统地归纳、概括。我认为唐宋诗之不同特征可概括为三方面:一、唐诗主情,宋诗主理;二、唐诗自然,宋诗深折;三、唐诗蕴藉,宋诗直露。唐宋诗之区别大致如此,至于说孰优孰劣,这是见仁见智的问题。  相似文献   

20.
浅谈唐诗的音乐美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唐代是诗的大国素有“大唐诗国”之誉,音乐发展亦呈现空间繁荣局面,亦有“大唐乐国”之称。唐诗与音乐有着极其密切的联系,可谓诗中有乐,乐中有诗,唐诗中蕴涵着音乐美。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