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50 毫秒
1.
学部制已经成为国内高校尤其是著名大学的改革方向,先后有北京大学、武汉大学、浙江大学等高校组建了学部。近日,北京师范大学教育学部的成立拉开了国内大学教育学科整合的序幕,本文通过介绍美国哥伦比亚大学教师学院的治理结构和专业课程设置,探讨美国一流大学教育院系建制,旨在为我国教育学科整合以及学部建制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2.
在对人文社会科学、美国著名理工大学、著名人文社会科学学科等概念界定的基础上,利用的学科排名,对美国著名理工大学的人文社会科学特征进行了定量分析,概括出美国著名理工大学人文社会科学学科优先发展序列.根据学科结构理论,借鉴美国著名理工大学的经验,联系我国实际,结合科学教育与人文教育相融合的需要,提出了我国理工大学优先发展的人文社会科学学科.  相似文献   

3.
四国大学学院设置比较戚业国学院制于40年后再回到我国大学,如何适应学科发展的规律,适应现代大学管理的需要科学地重建学院,是一件十分复杂的事情。本文对世界高等教育比较发达。实行学院制历史悠久的法国。德国、美国、日本等四国63所典型大学学院划分作一归类比...  相似文献   

4.
创新学科布局 规范院系设置   总被引:18,自引:0,他引:18  
近年来,我国名牌大学纷纷提出了创建世界一流大学的奋斗目标,努力向学科布局综合化方向发展。但是,目前我国名牌大学的学科综合化程度还不高,学院设置大多数以一级学科为基础(59%),按学科大类设置的学院仅占31%左右;相比之下,30所世界著名大学的学院中81%按学科大类设置。同时,我国实行本科专业目录与研究生学科专业目录各自独立运行的模式,存在名称差异大、代码不统一、学科专业设置不够科学等现象。为加快我国名牌大学建设世界一流大学的步伐,我们借鉴美国学科专业目录(CIP)设置及世界著名大学学院设置的经验,提出如下建议:国家制订统一的学科专业目录,科学合理地划分学科门类,规范一级学科设置、淡化二级学科,为新兴学科和交叉学科预留发展空间;名牌大学整合院系体制,减少学院数量,提高学院设置的学科层次,按学科大类或学科群设置学院。  相似文献   

5.
研究型大学院系设置的比较分析与理论思考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本文就我国部分研究型大学的院系设置和学科分布情况与世界著名大学进行了比较分析,并运用管理跨度理论、知识管理理论和知识创新群理论对院系设置和学科分布进行了理论分析。指出我国研究型大学在院系设置和学科分布方面存在的不足,认为我国研究型大学应适当减少学院数量,规范学院设置,提高学院内学科设置的综合性;加强和重视特色学院或特色学科建设;分别设置本科生学院和研究生学院;重视交叉学科项目或研究中心的建立等。  相似文献   

6.
学院制的内涵与学院的设置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严燕 《教育研究》2005,26(10):76-79
学院制是大学以学院为实体性主体和管理重心,凸显培养人才和发展学科等职能目标的内部组织结构形式与管理模式。实体性是提高学院制运行效率的保证; 不断追求学科发展的目标是实施学院制的根本目的。学院制的内涵要求学院的设置要遵循管理幅度原则,有效控制学院数量规模;遵循发展学科原则,规范设置学科性主体学院; 遵循情境性原则,灵活设置特色学院。  相似文献   

7.
显的学科格局.在覆盖率上,美国研究型大学并不是学科齐全的大学,我国大学学院设置有贪大求全的现象.建议从规范学院设置、建立弹性化基层组织、建立超文本组织等方面调整我国研究型大学学院设置.  相似文献   

8.
研究型大学院系设置的比较分析与理论思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哈佛大学与北京大学、麻省理工学院与清华大学的对比显示,每所学校与自己的对比方在总的学科设置上非常接近,但我国两所大学的学院数量远大于美国的两所大学。我国研究型大学应当适当减少学院数量,规范学院设置,提高学院内学科设置的综合性;加强和重视特色学院或特色学科的建设;分别设置本科生学院和研究生学院;重视交叉学科项目或研究中心的建立。  相似文献   

9.
世界著名理工大学的特征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一、世界著名理工大学学科结构类型与特征1.学科结构类型世界著名理工大学是指以美国麻省理工学院(MIT)和加州理工学院(CIT)为代表的以理工类学科占主导地位的世界著名大学,包括巴黎理工学校、墨尔本理工学院、东京工业大学、柏林工业大学、洛桑联邦技术大学...  相似文献   

10.
中美研究型大学在学院设置上差别明显,原因在于两国大学宏观政策导向、院长权力构成和人才培养目标等方面存在差异.学院设置应有利于促进人才培养,有利于推动学科发展,有利于提高管理效率.因此,应取消院长行政级别,实行教育职员制度;减少学院数量,以学科群设立学院;淡化专业色彩,组建本科生学院.  相似文献   

11.
学科聚集是大学的本质特征,院系是大学本质与职能的主要载体,因此,院系设置的根本目的是促进学科的发展、交叉与融合,这就决定了院系设置必然要遵循学科的发展逻辑。同时,院系是大学科层制中权力承接与下传的关键性环节之一。在学科逻辑与管理逻辑的双重作用下,大学院系设置应该以学科的成熟度为标准按照不同的学科门类建立学院,以一级学科为基础建立学系,同时,要把握未来学科的生长点或社会的现实需要灵活设置特色学院;突出院系在大学教学中的实体性地位,用"邦联制"的宏观管理模式在院系中建立科学规范、成熟稳定用人机制、财务管理机制、资源共享机制等,以保障院系作为学术组织的健康运行。  相似文献   

12.
谈大学学科布局   总被引:18,自引:0,他引:18  
本文从国际比较的视角来考察目前中国综合性研究型大学中在学科布局上存在的普遍性问题。第一部分以若干所美国知名大学内部学院和学科设置为例,论述综合性研究型大学中学院设置的三个层次的共同规律。以此为基础,第二部分分析中国目前通行的学科分类的缺陷,大学内部学院设置的偏差,以及本科生和研究生培养模式的问题,并提出相应的改革建议。  相似文献   

13.
学院制是我国高等教育体制改革的一个重要方向,更是巨型大学普遍实行的一种内部管理制度。实行学院制有利于学科建设和人才培养,有利于管理效率和办学效益的提高。从巨型大学学院制改革的动因入手,阐述了巨型大学对学院制改革的强烈需求,并对权力配置和学院的组织与管理进行深层透视,提出了行政权力与学术权力适当分离,建立双重组织模式;权力重心和管理中心适当下移,建立学院治理结构的巨型大学学院制改革取向。  相似文献   

14.
美国现有大学(包括学院,下同)三千零三十六所,大部分都是四年制的综合性大学和专业学院,还有相当一部分二年制的社区学院和初级学院。初级学院已有多年历史,早期的初级学院多已升格为四年制的文理学院,而社区学院从六十年代以来获得迅速发展。美国的大学是多种多样的,其组织形式,专业设置和培训目标大不相同,大学的教学规模也相差十分悬殊。象著名的加利福尼亚大学,设有八个分  相似文献   

15.
学院制是世界上通行的大学管理模式。近年来大规模的扩招,使大学的管理幅度和难度进一步增大,原来校系两级的管理模式越来越不适应学科的发展,实行学院制已经成为一种现实需要和必然选择。遵循学科发展的规律,推行和完善学院制改革,建立起与学院制相适应的决策、协调、动力、投入、考核、激励等机制,对推进大学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6.
学科是大学组织的基本单元和细胞,是学院制发展的内在逻辑。学科的基本属性及学院制管理模式选择的基本原则,是基于学科发展的三级机构三级管理的学院制管理模式。  相似文献   

17.
大学设置学院的理论及实践华东师范大学张云鹰一、设置学院的必要性随着高等教育管理体制改革不断深入,在某些规模较大的大学设置二级学院,显得越来越必要。1.大学学科综合发展的需要我国目前很大一部分高校为单科性大学,学科十分狭窄。跨世纪人才培养要求我国高校拥...  相似文献   

18.
梁旺 《留学生》2012,(6):50-51
一提到赴美留学,中国学生脑海中马上就联想起哈佛、耶鲁、普林斯顿、斯坦福等这些著名的美国综合大学。但如果说到威廉姆斯、艾姆赫斯特、斯沃斯莫尔、威利斯理,这些在美国声望丝毫不输给前述大学的著名文理学院,中国学生恐怕就所知甚少了。作为美国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文理学院在美国高等教育中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我们熟知的那些综合大学最初也都起源于文理学院,后来逐渐增加专业科系、学院,才得以发展成为学科众多的综合大学。  相似文献   

19.
美国州立大学与我国地方综合性大学在学校类型和职能上具有相似性。文章结合美国州立大学的学院设置数量适中、设置标准规范、覆盖面广等特点,参考管理跨度理论和知识创新群理论,提出我国地方综合性大学应适当减少学院数量,学院设置应以综合性为导向,新增学科专业应以与现有学院合并为首要准则。调整理学院和工学院的设置是规范我国地方综合性大学学院设置的重中之重。  相似文献   

20.
美国著名大学培养博士生的经验及对我国的启示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美国的著名大学,如哈佛大学、斯坦福大学、麻省理工学院、耶鲁大学、哥伦比亚大学、加州理工大学、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等,它们每年都向社会输送大量的高水平博士人才。这些学院的博士毕业生和任教教师,有许多都成为杰出的科学家和社会各界的知名人士。例如,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的劳伦斯伯克利实验室,从1920年以来就出过8位诺贝尔奖获得者。斯坦福大学曾培养出16位诺贝尔奖获得者(据1988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