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数学思考”就是在面临各种问题情境,特别是非数学问题时,能够从数学的角度去思考问题,发现其中所存在的数学现象,并运用数学的知识与方法去解决问题。《数学课程标准》在课程目标的总体目标中十分明确地阐述了小学阶段“数学思考”的具体要求。通过数学学习,学生应该在形象思维、抽象思维、空间观念、统计观念、合情推理以及初步的演绎推理等方面获得发展。  相似文献   

2.
蔡虹 《广东教育》2004,(9):32-32
《数学课程标准(实验稿)》明确提出:“要使学生初步学会运用数学的思维方式去观察、分析现实社会,会解决日常生活和其他学科学习中的问题。”同时将“数学思考”作为小学生数学学习的四大目标之一,单独列出作了具体阐述。如何在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的数学思考成为值得教师思考的问题。  相似文献   

3.
加强思维训练,培养思维能力,引导学生学会数学地思维,始终是数学教育永垣不变的主题。《数学课程标准》在“总体目标”中提出“初步学会运用数学的思维方式去观察、分析现实社会,去解决日常生活中和其他学科学习中的问题,增强应用数学的意识”,并在“具体目标”的“数学思考”中提出了“发展抽象思维与形象思维,发展合情推理能力和初步的演绎推理能力”等内容。  相似文献   

4.
思考,是人类智慧的源流,是通向有目的学习的最佳道路。数学思考是指在数学活动中的思考。《数学课程标准》把“数学思考”作为四大目标之一提出来,指出初步学会运用数学的思维方式去观察、分析现实社会,去解决学习中的问题等要求。可见,数学思考对学生的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它弥散于知识与技能、解决问题之中,融合于数学教学的每一个环节中,而数学思考能力的高低则更是衡量一个人数学能力高低的砝码。因此,如何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的数学思考能力是数学教学时面临的主要问题。  相似文献   

5.
加强思维训练,培养思维能力,引导学生学会数学地思维,始终是数学教育永恒不变的主题。《数学课程标准》在“总体目标”中又提出:“初步学会运用数学的思维方式去观察、分析现实社会,去解决日常生活中和其他学科学习中的问题,增强应用数学的意识。”并在“具体目标”的“数学思考”中提出了“发展抽象思维、发展形象思维、发展合情推理能力和初步的演绎推理能力”等内容。  相似文献   

6.
《新课程标准》指出:通过义务教育阶段的数学学习,要使学生能够“初步学会运用数学的思维方式去观察、分析现实社会,去解决日常生活和其他学科学习中的问题.也就是说学生要能够运用数学的方法观察现实世界,分析研究各种具体现象,并加以整理组织,以发现规律,达到能把实际问题实现“数学化”的目标.为了实现这一目标,笔者在教学中采取了把数学问题“生活化”的方法.  相似文献   

7.
“学贵有疑,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由此可见,问题对个体的学习能够起到重要的作用.初中数学科目需要学生具备一定的逻辑思维能力、空间想象能力.借助问题,学生能够不断完善自身的知识储备,掌握数学规律.为此,教师要积极采用问题导向教学模式,鼓励学生全面思考,深度学习.基于此,文章简述了问题导向教学法在初中数学教学中的运用现状与意义,并从不同角度详细分析了问题导向教学法在初中数学教学中的运用措施.  相似文献   

8.
任何一个数学问题,从一开始就是在构造一个能够描述客观现实的模型:首先是从现实生活中找到问题.然后是想办法用数学的方法解决问题,从而建构出与之相匹配的数学模型,接着是继续运用这个模型去解决与之相关的更多的数学问题。所以从某种意义上说,构建数学模型的过程也就是数学学习的过程,而数学学习只有从“模型”“建模”的意义上展开,才是真正的数学学习..  相似文献   

9.
所谓数学“问题解决”,即是指强调从具体数学问题出发组织学习和教学,教学过程其实是以一系列教学问题而展开的数学活动过程,有一个由问题引出的情景、实验或悬念,启发学生去动手、动脑,并在数学括动过程中发现、产生新的问题,进一步思索、猜想、反思、寻求方法……使学生在思考、探究问题的过程中,建构灵活的知识基础,发展有效的解决问题的能力,逐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相似文献   

10.
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是素质教育的重要思想,如何在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变学生“接受性学习”为“创造性学习”,是每个数学教师应当认真思考的大问题。下面结合教学实践谈四点做法。一、创设情境,启发创新教育家陶行知先生曾经说过:“创造力最能发挥的条件是民主”。可见,民主、和谐的教学氛围是学生积极创造的前提。在课堂教学中,创造性地使用教材,创设问题情境,创造一个有利于学生生动活泼、主动发展的数学学习环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愿意提问,让他们在喜闻乐见的事、物中体验数学、感受数学、运用数…  相似文献   

11.
一、什么是"数学思考""数学思考"就是在面临各种问题情境,特别是非数学问题时,能够从数学的角度去思考问题,发现其中所存在的数学现象,并运用数学的知识与方法去解决问题。《数学课程标准》在课程目标的总体目标中明确指出"通过义务教育阶段的数学学习,学生能够初步学会运用数学的思维方式去观察、分析现实社会,去解决日常生活中和其他学科学习中的问题,增强应用数学的意识",并把"数学思考"作为小学生数学学习的四大目标之一。因此,培养小学生的数学思考能力,是每一位数学教师每天都要面对和解决的问题。  相似文献   

12.
著名数学教育家H·Freudenthal说过:“数学是现实的,学生从现实生活中学习数学,再把所学到的数学应用到现实中去.”《初中数学课程标准》也指出,“通过义务阶段的数学学习,学生能够运用数学思维的方式去观察、分析现实社会,去解决日常生活中和其他学科学习中的问题,增强应用数学的意识.”因此,在初中数学课程中实施生活化教学模式不仅能够让学生充分体会到数学的价值与魅力,也能在很大程度上激发他们的学习热情,增强他们的数学应用意识、探究意识.  相似文献   

13.
数学源于生活,生活中又充满着数学。数学家华罗庚曾经说过:“宇宙之大,粒子之微,火箭之速,化工之巧,地球之变,日用之繁,无处不用数学。”这是对数学与生活的精彩描述。《新课程标准》要求“数学教学要注意联系实际,使学生更好的理解、掌握数学基础知识,并且能够运用所学数学知识去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义务教育阶段的数学教育,旨在培养每个公民所必须的数学,同时又为进一步学习打下基础。因此学生在学习数学时,必须“使他们有更多的机会从周围熟悉的事物中学习数学和理解数学”。所以要求选材必须密切联系学生生活实际,而且要求“数学教学必须从学生熟悉的生活情景和感兴趣的事物出发,为他们提供观察和操作的机会,”使他们有更多的机会从周围熟悉的事物中学习数学和理解数学,体会到数学就在身边,感受到数学的趣味和作用,体验到数学的魅力。使他们认识到“数学是生活的组成部分,生活离不开数学。”要从小培养学生养成事事、时时、处处吸收运用数学知识的习惯,调动他们主动学习数学、创新性运用数学的积极性。  相似文献   

14.
对强化数学意识教学的肤浅思考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苑建广 《天津教育》2005,(12):46-47
新课标强调学生应该学会“数学地思考”,系指学生在面临各种问题情境时,能够从数学的角度去认识,理解、分析、思考与解决问题。其意义在于使学生的数学能力乃至一般能力有实质性的发展。众所周知,数学思想方法在数学思维的心理活动中发挥着调节与指导作用,而数学意识则使这种调节指导数学问题得以解决的心理活动过程更加自觉、有效、合情。良好的数学意识是数学活动顺利实现高度自动化的动力保证,是一种内化的心理特征。在教学中强化数学意识培养对发展学生的认知能力有重要作用,是提升数学能力的必由之路。  相似文献   

15.
学习数学的最终归宿是应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这是数学教学的落脚点。《数学课程标准》明确指出,数学的应用意识主要表现在“认识到现实生活中蕴含着丰富的数学信息;数学在现实世界中有着广泛的应用,面对实际问题,能够主动尝试从数学的角度运用所学的数学知识和方法寻求解决问题的策略;面对新的数学知识的时候,能够从实际经验中找到背景,并探索其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16.
思考,是人类智慧的源流,是通向有目的学习的最佳道路。数学思考是指在数学活动中的思考。《数学课程标准》把“数学思考”作为四大目标之一提出来,指出初步学会运用数学的思维方式去观察、分析现实社会,去解决学习中的问题等要求。可见,数学思考对学生的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它弥散于知识与技能、解决问题之中,融合于数学教学的每一个环节中,而数学思考能力的高低则更是衡量一个人数学能力高低的砝码。因此,如何在小学数学教学巾培养学生的数学思考能力是数学教学时面临的主要问题。  相似文献   

17.
新的课程标准在总体目标中提出:使学生“初步学会运用数学的思维方式去观察、分析现实社会,去解决日常生活中和其他学科学习中的问题。增强应用数学的意识”。要实现这一目标,最基本的是从学生熟悉的生活背景中发现、掌握、运用数学,在过程中体验数学与周围世界的联系及在社会生活中的作用和意义。在生活中学习数学、联系生活实际学习数学、在生活中运用数学,是我在教学中贯彻新课程理念的一个思考。数学教学生活化。能更好地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相似文献   

18.
在新课改中,有的教师把“生活数学教学观”仅仅理解为用数学的眼光思考生活问题,即生活问题数学化,而忽略了引导学生用生活的眼光思考数学问题,导致数学知识与现实生活脱节、学和用脱离,无法创造性地解决生活问题。因此,在数学教学中,教师还要重视并培养学生善于用生活的眼光发现数学的意识,真正让学生学习有生活味的数学,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  相似文献   

19.
“问题是数学的心脏”,这是数学家哈尔莫斯说的一句名言。数学之所以能成为锻炼思维的体操,是因为数学发展始终都在不断地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事实上,问题也是教学的出发点,是思维的起点,有问题才会去思考解决的办法。数学教学正是在不断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循环反复的过程中培养、发展和提高学生的思维品质与学习能力,在教学过程中,“问题”(包括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两个方面)的形成、推证和探索过程的质量是衡量数学教学效益和活力的最重要指标,所以“问题”确是数学教学的心脏。  相似文献   

20.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数学教学的过程是一个引导学生“经历”数学知识的形成与发展的过程,是一个激励学生去参与、去体验的过程。而以问题情境的形式,组织学生参与数学活动,进行数学学习。是一种引导学生经历、体验、探索的比较有效的方式,已经在越来越多的数学课堂中应用。同时,在实践中,我们也越来越感到。用以作为引导学生进入数学学习活动的问题情境是否有价值,是否突出数学问题的本质,将直接影响到数学学习的整个过程。因此,数学教学中应该创设怎样的问题情境?怎样的问题情境才有价值?值得我们教师作深入的思考。本文即以此为主题谈几点想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