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后殖民文学代表人物J.M.库切借助于后现代主义的表现形式,在《凶年纪事》中大胆地对传统的文学创作形式、文学理念进行挑战,在论说和叙事之间嵌入互文性关联,但是作者既不做道德主题解构,也不以像是的先验含义来暗示小说形式,以此使得《凶年纪事》的文本具有典型的后现代特点.  相似文献   

2.
后现代语境下产生的后殖民理论作为一种文化批评话语,为翻译研究提供了新的视域和理论研究方法.它以独特的视角来审视和解读翻译,揭示出隐藏在翻译背后的强势文化对弱势文化的侵略和压制,同时也表明,全球化语境下翻译策略的选择不仅与译者的语言能力相关,它更可作为一种颠覆文化霸权、建立文化间平等对话关系的积极有效的手段和方法.  相似文献   

3.
流浪是后殖民语境中重要的文学、文化现象。库切是后殖民语境下一位重要的流浪作家,其流浪有自身的特点——殖民者的流浪。库切通过对文化身份的关注与忧虑,对殖民话语的颠覆以及跨文化整合写作方式的尝试,展现了他对后殖民主义的揭示及批判,显示了他的流浪文学在后殖民语境下的内在含义。  相似文献   

4.
迪斯尼《木兰》(Mulan)的风格延续了美国好莱坞以往的模式,但寻其本质,它体现的是美国的狂欢式文化,颠覆和消解了木兰故事的中国叙事。本文运用巴赫金的‘狂欢化’理论和赛义德的‘后殖民理论’,分析迪斯尼《木兰》的叙事策略,探讨其是如何消解木兰本土故事中的中国叙事成分的。  相似文献   

5.
杜赞奇《文化、权力与国家》一书直面后现代主义对中国研究的挑战,通过后现代理论视角对现代叙述的深入,达致关键概念的历史语境转换,以现代与后现代双重视角解读的方式,成功剖析了国家政权建设历史过程中国家和乡村社会权力互动关系,展示出文化符号的权力底蕴,体现了其权力解释框架的创新;杜氏研究策略结合现代历史宏大叙述与后现代小叙事,在对中国历史作出全面而立体描摹的同时,成功展现复线历史观与福柯方法观在中国研究领域的应用前景,其史料分析范式的突破令人瞩目.  相似文献   

6.
《烟霞明宫》以其快节奏的叙事风格完成了对经典长篇小说叙事范式的一种改造,成为一部独特的剧本式长篇小说。小说叙事的剧本化风格,使本书在对历史事件和人物的选择上避免了宏大叙事,在对历史题材的处理和人物形象塑造的方法上,体现了当代语境中作者对"历史"的重新审视或颠覆。  相似文献   

7.
"后现代主义"是一个特定的历史范畴,但"后现代语境"的基本倾向却是普遍存在着的。解构,是后现代主义作品中经常运用的一种方法,它是对旧作的一种再创造,以表达不同、甚至是全新的价值观。作为网络文学较早的开拓者,《悟空传》对中国四大名著之一的《西游记》进行戏仿,它对传统经典的解构表现在对人物形象、叙事手法与故事主题的颠覆。  相似文献   

8.
通过对经典抗战电影的戏仿,《鬼子来了》生成了自己的意义:颠覆抗战历史的神话叙事,恢复其作为复调历史的个人性、民间性和多义性。采取后现代策略没有改变《鬼子来了》的本质,它仍然是一个第三世界国家的“民族寓言”——个人遭际同构于家国命运的民族主义叙事。从经典抗战电影到《鬼子来了》,神圣的民族战争被转译为世俗性的个人情仇,民族主义内涵从意识场景深入到潜意识场景,“民族寓言”在后现代语境里转世再生。  相似文献   

9.
弗吉尼亚·伍尔夫的第一部长篇小说《远航》借助旅行叙事书写了女主人公的成长历程。从后殖民生态批评视角解读《远航》所彰显出的菲勒斯文化(父权文化)对女性、西方中心主义对殖民地以及人类中心主义对自然环境的非生态正义。揭示后殖民观和生态女性意识,也可为读者展现出菲勒斯文化压制下的女性和帝国霸权统治逻辑压迫下的殖民地与自然环境屈身为缄默"他者"的图景。  相似文献   

10.
《我的位置》是澳大利亚土著女作家萨利·摩根的自传。小说通过探索被霸权话语所掩盖的家族史和民族史,展现了一名土著女性找寻自己文化身份和位置的决心。从后殖民女性主义角度出发,通过剖析土著女性的"他者"形象,以及其重构自我的努力,可以看出颠覆"他者",重构自我是土著女性直面霸权,真正融入历史,找寻到"我的位置"的唯一出路。  相似文献   

11.
"复调音乐大师"巴赫通过高超的复调手法,将复调音乐发展到了极完美的境地,巴赫金则将复调引入小说理论体系,而南非后殖民文学代表人物J.M.库切将音乐和小说的复调性渗透到他的文学创作中,2007年出版的小说《凶年纪事》在形式上和内容上都表现了故事的单声部纵向发展,而且还体现了不同声部的横向发展。三个声部的合音,组成了一曲完整而又跌宕起伏的完美乐章。库切通过不同的叙述角度塑造独特的人物、故事情节、叙述艺术,对文学与政治、文化与民族等诸多重大问题展开探讨,以此体现独特的审美特征。  相似文献   

12.
《福》运用“经典的反话语”策略,对《鲁滨逊漂流记》进行了后殖民重写,颠覆了欧洲经典文本背后的文化霸权意识。通过叙述视角的重大转换,《福》颠覆了《鲁滨逊漂流记》整个叙述的可靠性和权威性。通过对被忽视的星期五的沉默的关注和读解,《福》肯定了他者的主体性存在,释放了被压抑的力量,为殖民地人言说自己打开了话语的空间。  相似文献   

13.
后现代主义在消解了深度感、历史感和主体性之后进入了一个"杂语"的时代。巴赫金的"复调"之义正在于此,不同的语言,不同的声音彼此相互对话交流。后殖民文学代表人物J.M.库切借助于现代主义和后现代主义的表现形式,通过杂糅了虚构与非虚构,在《凶年纪事》中以其独特叙述方式向我们展示了一个多声部的世界,使作品极端地体现其复调话语无限的空间维度。  相似文献   

14.
《大话西游》从故事的构建、时空的切换、到戏仿、拼贴、反讽和“无厘头”语言的应用,都呈现出“后现代”的表征;而《姨妈的后现代生活》则是有意识地借用“后现代”的语境来叙事。本文结合后现代主义文化的特征对两片的后现代表征进行比较分析,在比较的基础上,进一步探讨它们对认识中国当前后现代语境下电影的发展所提供的启示。  相似文献   

15.
新历史主义作为一种文化政治批评,以怀特的元历史理论为支架,强调从政治权力、经济、意识形态、文化霸权等角度对文本实施综合解读,分析文学与人生、文本与历史、文学与权力语言的关系,挖掘被主流意识压抑的它异元素,批判、对抗后现代意识形态霸权的物化、制度化、日常化及语言异化,具有鲜明的政治批判性特征。新历史小说是我国当代文学史上具有新的历史意识的创作思潮,但新历史小说并非新历史主义理论的阐释和说明,从历史观、观照视角、叙事方式三个维度表现出新的特征,实现对传统历史主义的拆解和颠覆。  相似文献   

16.
小说写作本质上作为一种文化叙事是以文化语境为基础的对生活的象征性表达。叙述中展开的文化语境和作家的创作个性形成小说叙事的风格化和多样化的基础,并形成小说叙事的美学境界。以文化叙事理论为基础,在对《白鹿原》与《敦煌·六千大地或者更远》的比较性研究中,阐释两部作品鲜明的风格差异,从而对文化叙事风格化和多样化的审美追求展开具体而深入的思考,以期对文化叙事理论有更深入的理解。  相似文献   

17.
美国文学理论家杰姆逊的《后现代主义与文化理论》中所提到的西方资本主义经历了三个阶段——现实主义、现代主义和后现代主义。后现代主义下的文化包罗万象,宗教、意识形态等为主的中心力量被消解,表现出多民族、无中心、反权威、碎片化、无深度的概念。基于后现代文化理论,分析了后现代文化语境对思想政治教育的冲击与挑战,结合后现代教育学、课程观、叙事话语理论,开拓、探索思想政治课堂叙事与话语体系的创新思路与方法。  相似文献   

18.
陆杨 《文教资料》2021,(1):26-27,43
伊恩·麦克尤恩于2016年出版的小说《坚果壳》,有着后现代叙事的特征。小说是对于莎士比亚经典悲剧《哈姆雷特》的戏仿,且采用了婴儿叙述者叙述的非自然叙事。如是,则颠覆了传统叙事模式,消解了叙事沉闷,给读者带来审美的陌生化愉悦感。  相似文献   

19.
库切的新书《凶年纪事》因其叙述方式的奇异而备受争议.而在这部小说中不难发现他所崇拜的巴赫对其产生的影响,这种影响不仅表现在文中直接的关于巴赫或者音乐的论述中,还表现在其写作形式的音乐性中.  相似文献   

20.
美国华裔作家赵建秀的小说《唐老亚》讲述了美国华裔青少年唐老亚在春节期间对华裔美国人史实的探究和自我文化身份的重构。从"文化身份"的角度,运用弗朗茨·法农和斯图亚特·霍尔等人的后殖民理论对《唐老亚》进行分析研究,可以展现唐老亚从"他者"到"自我"的觉醒和其重构自己文化身份的历程。当代华裔美国人必须颠覆白人霸权话语和强加给华人的刻板形象,并依托文化之间平等的交流与融合来建构和重构自己的文化身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