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08 毫秒
1.
人物塑造在微型小说中占有很重要的地位.塑造有个性的人物形象,要依据表达的目的和需要,选择恰当的塑造人物的表现形式.微型小说塑造人物的表现形式主要有三种:故事式塑造人物形象;散文式塑造人物形象;对话式塑造人物形象.  相似文献   

2.
人物是小说的灵魂,小说的创作是否成功,主要在于人物塑造的成败。鲜活的人物形象往往给小说增添了许多的姿色,怎样使小说中的人物活生生跃然读者眼前,关键在于塑造人物的方法。今天,笔者主要从心理描写的角度来谈谈小说中的人物形象的塑造。  相似文献   

3.
小说作为一种重要的文学体裁,同时又是高考必考内容,而鉴赏小说中有血有肉、个性鲜明、生动感人的人物形象,让小说中的人物"走进"课堂,是解读小说的关键。本文试从塑造小说形象的方法及鉴赏规律着笔,让小说中的人物"走进"课堂,力求识得小说中人物形象的真面目。  相似文献   

4.
高考探析小说是以塑造人物形象为中心的,在小说的三要素中,人物是最重要的,而情节和环境则是为塑造人物形象服务的。因此,深入分析并把握好人物形象是读懂小说的关键,也是深入理解小说主旨的前提。围绕人物,大致有以下四个命题角度:  相似文献   

5.
编辑导语 一部《三国演义》,罗贯中塑造了无数栩栩如生的英雄豪杰,据毛宗岗整理的《三国演义》中有姓氏的人物,就有980多人.如此众多的人物,作品如何安排人物出场,如何塑造人物形象,让我们一起走进这部名著,透过历史的烟云,品味文字的墨香,欣赏那些栩栩如生、叱咤风云的英豪. 刻画技法 《三国演义》是我国古代历史小说中成就最高、影响最大的一部作品,不仅为世界文学艺术宝库增添了鲜明的形象,更在塑造技法上影响着后来人.具体而言,小说在刻画人物形象方面,常采用以下手法:  相似文献   

6.
塑造人物形象是小说写作的中心任务,而小说中的人物语言是作者向读者展示人物形象与个性特征的重要途径。生动的人物语言对于性格塑造很重要,可以使作品中的人物丰满而鲜活。其中对话所揭示出的人物情绪、性格、背景等信息对于小说人物形象的生成起着重要的作用。本文以简·奥斯丁《傲慢与偏见》中的人物对话赏析来阐述这一观点。  相似文献   

7.
<正>我们要明确小说这一文体,它的核心任务就是刻画人物,塑造典型的人物形象来揭示社会生活本质性的东西。可见,人物形象与主题有着密切的联系,那么分析小说中的人物形象便自然成了教学的突破口、切入点。人物形象的分析可以抓住人物的语言、动作、神态和心理描写等手法。小说往往通过设置情节和环境来塑造人物的形象,使他们变得有血有肉,栩栩如生起来。各种手法、情节和环境等对于理解小说中的人物形  相似文献   

8.
刘成 《文教资料》2011,(12):12-13
魏晋小说《世说新语》开创了我国古代"志人"小说的先河,塑造了形态各异的人物形象,人物塑造方法多种多样。文章从《世说》怎样抓准特点塑造人物,把握细节描写展现人物人物内心,通过环境塑造人物,个性口语突出人物等方面对《世说》人物塑造的方法进行总结。  相似文献   

9.
正小说是综合运用语言艺术的各种表现手法塑造人物形象或表现人物心理,来反映社会生活的一种文学体裁。人物、环境、情节是小说的三要素。人物是小说描写的主要对象,是小说构思和结构的轴心。分析人物形象是小说教学的中心任务。鲁迅的小说《祝福》塑造了"祥林嫂"这一劳动妇女的悲惨形象,揭示了封建礼教的"吃人"本质。那么,我们应该如何分析"祥林嫂"这一人物形象呢?一、通过典型环境关照人物性格  相似文献   

10.
在阅读欣赏小说时,应初步了解小说塑造人物形象的手段和方法,从分析小说的人物形象入手,正确理解小说的要素:人物、情节和环境。能运用学习记叙文的方法,分清主要人物和次要人物,理清小说的线索,把握小说的情节结构:开端、发展、高潮和结局。能区别正面描写和侧面描写,指出人物的外貌、语言、动作、神态、心理描写及其作用。领会关键词语的含义及表达作用。对人物的语言描写是塑造人物形象的重要手段,它往往能透露出人物的内  相似文献   

11.
唐霞  王琳 《宜春学院学报》2011,33(6):103-105
扁形人物,指性格单一的人物,是英国小说美学家E.M.Forster在《小说面面观》中提出的,圣经中该隐与亚伯即属于扁形人物,福斯特认为,扁形人物就是可以用一句话来总结,只有少数一两种固定性格特征的人物,而与之对应的术语是"圆形人物"。在一个复杂的小说中,扁形人物是不能独立存在的,必须与圆形人物相结合。只有在二元对立的关照下,扁形人物才有存在的价值。该隐与亚伯就是二元对立关照下扁形人物塑造的典范,这种二元对立的结构模式有助于揭示人物尤其是扁形人物的性格特征,展露并解决故事中的矛盾。  相似文献   

12.
解读《远大前程》的人物形象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通过对狄更斯的经典小说《远大前程》的人物形象分析,研究了作品中的3种人物形象塑造,即童话式人物、双重性格人物、内涵丰富的圆形人物的塑造;揭示人物之间的关系;探讨了这部作品的不朽的艺术魅力。  相似文献   

13.
在卡夫卡的《诉讼》中,其人物形象颇具寓意,其本质是法的仆人。人物间的职务关系构建起文本的等级性关系以及小说的空间结构,为自上而下权力外化的锥形结构,是一种秩序分明的统治模式。这一空间结构可简化为作者着力描绘的人类关系“模型”,折射出人类宏观权力关系和人与人之间的微观政治,展现卡夫卡式文本中世界和人的存在面貌。  相似文献   

14.
乔瑜小说《大生活》的电视剧改编首先为主人公柳东及其周围的人物进行了定位,让柳东、丁爷、邱婶、洪雨、刘户籍、梁教授夫妇等组成了一个“成都好人”系列;第二,结尾的处理更符合中国老百姓钟情于完美结局的欣赏习惯,为全剧增添了“亮色”,但也淡化了一些人文哲理的思考;第三,管段民警、社区主任等新添人物代表了政府形象,暗示出人民公仆为民保驾护航的职责;第四,采用细节的蒙太奇组接方式进行人物塑造,让电视剧改编的影像色彩更为浓郁;第五,原著中出现的“夹叙夹议”,改编时表现出无能为力。  相似文献   

15.
明清章回长篇小说使中国古典小说走向成熟,特别是人物性格刻画和性格理论的出现,标志着中国小说巨大的创作成就.实际上罗贯中等人的性格刻画更关注人物的整体性,是小说人格塑造的雏形.曹操属于奸雄人格,刘备属于仁厚人格,宋江则属于忠义人格,孙悟空是成长型人格,西门庆、贾宝玉等则是病态人格形象.  相似文献   

16.
以拼音为主的汉字教学,给幼儿的汉语学习与认知带来很多困难。在常用的增强汉字学习与记忆技巧中,依汉字演变规律,从追溯字源、再现汉字生成语境入手,通过揭示汉字形体内在机理,建立音、形、义三者内在关联的字源识字法值得关注。因此,研究旨在探索字源识字法对提高幼儿汉字理解、记忆的长期影响,以及对幼儿汉语言认知及思维发展的促进作用。参加者(N =99)按年龄差异,被分到大、中、小三个班级,实验结束后随机选择24名幼儿后测。尽管实验组和控制组的幼儿都认识一些汉字,但实验组的参加者接受了一个短期的字源识字法训练。结果显示,字源识字法提高幼儿汉字学习中的理解与记忆效果;字源识字法对幼儿汉语言认知及思维发展有促进作用。  相似文献   

17.
乳制品纸包装上的生产批号在喷码过程中由于各种原因部分字符出现粘连或缺失,影响字符的自动化识别。针对这一问题,提出了一种基于改进的CNN喷码式不规则字符识别与提取方法。首先,利用yolov3算法对生产日期区域进行提取;其次,对图像进行预处理;再次,通过一种基于字宽的分割算法结合投影法,利用相邻字符间的像素差异实现对粘连字符的分割;最后,对分割后的单个字符利用改进的CNN进行多标签分类训练得到模型。实验结果表明,改进后的模型对粘连字符和半或残缺字符的识别准确率分别为97.89%和96.71%,相较于模板匹配法、传统的LeNet-5模型、fast R-CNN+NMS模型和yolov3+K-means算法都有所提高。基于该方法设计的字符识别系统,提高了生产日期的在线识别准确率。  相似文献   

18.
刘恒的小说中有着太多的死亡,就像诗歌的意象一样,“死亡”一词在其作品中鲜明夺目却又沉重无比。无论是各式各样的死亡方式,阴暗湖湿的死亡地点还是多个层面的死亡原因和死亡模式,如此密集的死亡意象都呈现出一种非此不可的必然性。在他的作品中,人物与外部世界和其他人物之间有着多重的冲突,这构成了死亡意象的多层意义结构,使得死亡宿命般地笼罩着作品和作品中的人物。  相似文献   

19.
《红楼梦》有互相交错的两大结构:一是形而上的宿命结构,掌控着全书的情节走向和主要人物的命运,一是形而下的写实结构,具体叙述描写情节和人物。写实结构的构成和功能,有两个互相联系互为因果的主要层面:人物关系结构是以宝玉为中心形成的类似于原子结构的行星模型。作品中的人物基本以其与宝玉关系的亲疏远近来决定其在作品中的地位,人物之间的关系处于变动不居的状态;而故事情节结构则表现了人物关系的变化从而推动情节的变化演进。其骨干是三个互有联系的主要情节线索,而其演进的过程形成了几大情节单元。而每个情节线索和情节单元都经历了发生发展高潮和结局,相互之间形成相互联结、互为因果、相辅相成的关系,推动全书的总情节走向其宿命结局,呈现出群峰连绵奔簇的样态。  相似文献   

20.
中小学教师胜任力模型:一项行为事件访谈研究   总被引:23,自引:0,他引:23  
徐建平  张厚粲 《教育研究》2006,27(1):57-61,87
运用行为事件访谈(BEI)技术访谈31名中小学教师,并通过对叙述的180个关键事件的主题分析和行为编码以及对不同绩效教师胜任特征的差异比较,构建了中小学教师胜任力模型。模型包括11项鉴别性胜任特征和11项基准性胜任特征前者具有区分能力,可用于制定评优和奖惩标准;后者为教师共有,是教师入职必备品质,可用于教师任职资格标准的制定。经聚类分析,这些特征可分为服务特征、自我特征、成就特征、认知特征、管理特征、个人特质六大胜任特征群。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