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81 毫秒
1.
美育,也称美感教育和审美教育,其目的是培养人们对自然美、社会美和艺术美的感受、欣赏、表现和创造能力。历史知识蕴藏着丰富的美的因素,在历史教学中重视对审美因素的挖掘与渗透,对唤起学生强烈的审美情趣和学习愿望,培养其良好的道德和健全的人格,有着巨大作用。一、创设美的教学情景加强教学语言的艺术魅力。语言是教师向学生传播美的信息的最直接媒介。要创设美的教学情景,就需要教师的语言不仅饱含激情,还要富有韵律,做到声情并茂,节奏急缓有致,力度舒展自如。这样才能使学生被语言的艺术魅力所陶醉,并被引进语言所描述的…  相似文献   

2.
中学语文教材中,大部分是诗歌、小说、散文、戏剧等文学作品。文学是形象的艺术,是语言的艺术。它是以情感人,以艺术美慑服人。因此,我们应该利用这些课文有目的地向学生进行审美教育。我们可以运用艺术的画面场景,对学生进行自然美、社会美的教育。美有自然美、社会美,而自  相似文献   

3.
高职教育注重技能培养,忽视了有长远效益的人文素质教育,这与社会要求的培养全面发展、人格健康的人才理念是不和谐的。语文教学是训练语言能力、培养审美、陶冶性情、发展个性、完善心灵的课程,是构建和谐人格的必经途径。文学作品展示的自然美、情感美、人性美、生命美有很高的美学价值,有利于学生去欣赏、发掘和创造美,从而形成健全的人格和完美的审美情趣。  相似文献   

4.
从传统美学的角度来看,文学鉴赏是读者阅读文学作品时的一种审美认识活动。读者通过语言文字的媒介作用,获得对文学作品塑造的艺术形象的具体感受和真切体验。作品中反映的自然美、社会美及其创造的艺术美,逐步引起阅读鉴赏者思想感情上渐渐强烈的反应,使其得到审美的愉悦和享受。这,就是文学鉴赏。  相似文献   

5.
所谓美育,又称审美教育,是使受教育者能够自觉地去感受自然、社会和艺术中的美,培养他们正确地认识美、欣赏美和创造美的能力。历年来,中学语文课本中除选编一部分议论文、说明文、应用文以外,大部分内容是属于靠近或等于文学作品的散文、小说、通讯、诗歌、童话、寓言、戏剧等  相似文献   

6.
凡有文学性的,都是美的或者比较美的。文学作品或者具有文学性的作品(包括讲究辞采的政论和科学小品),除了它有认识生活、供人学习语言等等的作用之外,还有一个重要的作用,就是它的审美教育作用。本文主要想谈谈散文的美和美感教育问题。散文的美,是作家对美的自然、美的社会、美的心灵的一种艺术创造。从美学的角度  相似文献   

7.
外语教学,不仅是学习语言,还是学习文学,还要领略作品的形象性、情感性.以俄语教学为例,多年形成的定型化的模式已经十分陈旧,文学最重要的审美教育功能,也被吞噬在乏味的教学中.俄语作为学校提高学生人文素质,培养学生人文精神的重要工具,与美育有着密切的关系.俄语教材所选择的优秀的文学作品,就是美的创造,美的语言,美的形象,美的境界,这些极为重要的审美教育素材,往往被人所忽视。  相似文献   

8.
警告     
审美教育的目的一方面是使学生形成正确的审美观点,另一方面是培养学生感受美、鉴赏美和创造美的能力。美学家认为审美教育要从审美形态教育和美感教育两方面进行。审美形态教育是培养人对自然界中千变万化的美的形态结构和艺术品的形态、形式、风格的鉴赏、识别能力。美感教育是培养人建立健全审美心理结构,提高人的审美感受、情感、想象与理解等的心理能力,并使之相互协调,最终使人具有敏锐的审美知觉及对美的欣赏力和创造力。那么,如何在美术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呢?  相似文献   

9.
张惠香 《中国培训》2022,(11):63-64
<正>技工院校学生审美能力的培养,不仅能够提升学生对经典文学作品的审美感悟,引起他们的情感共鸣,更为重要的是,它可以引导学生形成正确的审美态度,以及对美的思考和创造。苏霍姆林斯基说过:“没有美育就没有任何教育。”美育,是审美教育的简称,又叫美感教育。语文教材里,大部分是由文质兼美的文学作品组成,生动地反映了自然美、生活美、社会美、精神美和语言美。语文的世界其实就是人文的情感和审美世界,这就决定了语文教学中应该渗透审美教育,美育成了语文教学的重要内容。  相似文献   

10.
美育就是审美教育和美感教育,它以自然美、社会美和艺术美为手段,培养人具有正确的审美观点,高尚情操和感受美、鉴赏美、创造美的能力。通过对学生进行审美教育。可以使学生的思想、情感、行为全面健康地发展。  相似文献   

11.
审美教育就是通过审美的方式来感化学生的身心,使之净化、升华和提高,即通过潜移默化而作用于学生身心;其目的就在于培养人,使人们审美感受的能力得到训练,鉴赏水平得到提高,创造力得到培养,最终使人的个性得到全面而充分的发展。审美能力包括审美知识、审美趣味、艺术鉴赏、审美观点、美的创造等。在美术教学中,教师可以通过各种方法,培养学生对自然、社会、人生和艺术的美的感受、理解和鉴赏能力。作为美术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高度  相似文献   

12.
陈栋梁 《学语文》2005,(5):9-49
美育是全面发展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没有美育的教育是不完全的教育。美育是以艺术美、自然美和社会生活美为基本内容。培养学生认识美、爱好美和创造美的能力的教育。它贯穿于教学的全过程。马克思曾经指出:“人是按照美的规律来创造”。也就是说,人类在社会实践中依循着美的规律。因此,在语文教学中,教师培养学生树立正确的审美观点,提高健康的审美情趣,追求高尚的审美理想,是美育教育的重要内容。  相似文献   

13.
中学生是一个热情激荡、天性爱美的群体 ,他们无时无刻不在追求美、表现美、创造美。作为融科学、文学、艺术于一体的语文课 ,应肩负起培养这些青少年学生必要的审美能力的重任。文学阅读和鉴赏是审美实践活动的方式之一 ,它更具有提高学生美育水平的职能。笔者就中学语文文学鉴赏课中的审美教育的有关阅读谈谈拙见。(一 )文学作品教学中审美能力培养的目标如何引导学生在文学作品阅读中去发现美、感受美 ,从而使他们得到陶冶 ?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 ,笔者认为可以从下面四个方面去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1 .再现形象 ,培养学生的审美感知力。优…  相似文献   

14.
审美教育——音乐教学的主体效应体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一)审美教育即美感教育,它是培养受教育者感受美、鉴赏美、评价美、创造美的能力的教育。它既是以美感为基础的更为复杂的美的认识活动,又是对艺术、自然景物、精神文明的感受、鉴赏、评价、创造时情感体验和情感表现发展的过程。从这个意义来说,审美教育是一种情感教育。它主要通过学生在长期的、多次的审美活动来进行,活动过程中充分体现愉悦性,可寓教于乐,使人赏心悦目,在潜移默化中接受教育,使学生的审美趣味从低级引向高级。从这个意义来说,审美教育是一种趣味教育。它以培养全面发展的人、提高民族素  相似文献   

15.
李其秀 《陕西教育》2007,(11):11-11
美育,也称审美教育,美感教育。它通过对艺术美、自然美、社会美的审美活动和理性的美学教育,使人树立正确的审美观念,培养健康的审美趣味,提高对美的欣赏力与创造力。而地理美育是指从美学的角度进行地理知识教学的教育方法,它蕴涵着丰富的内容,是地理教学在优美艺术气氛中的教育。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对周围世界的美感能陶冶学生的情操,涉及大干世界的地理学科蕴涵着大量的自然美、人文美的因素,有利于学生审美素质的形成。地理教学内容涉及广远的时空,其中有许多时空节律美、和谐美。  相似文献   

16.
审美教育,是一种与美的感受相结合的有教育作用的活动。审美教育就是培养人对自然美、社会美和艺术美的欣赏能力和审美观点的教育。其任务是:培养、提高人们感受美、鉴赏美和创造美的能力;树立、端正人们的审美观念、审美理想和审美情趣;陶冶人们的性情,净化人们的情感,美化人们的生活,使人们更加热爱美,热爱生活。美术教育是实施美育的重要渠道,审美教育是美术教学的主要任务之一。美术教师应该懂得如何挖掘视觉造型中的外在美和内在美,并将其融人课堂教学中,  相似文献   

17.
在语文教学中进行审美教育的方法和途径是多种多样的。教师应根据审美对象的不同特点,进行创造性的合理设计,使学生能够在审美教育中受到美的熏陶,获得美的体验,提高感受美、鉴赏美、创造美的能力。实施语文审美教育,具体应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进行。1、创设审美情境,感知审美意境语文教学中的审美教育,应该通过各种手段创设审美情境,丰富学生的审美感知。语言是思想的物质外壳,是思想的直接现实这就使文学形象具有非直观性和间接性,面对文学作品,学生看不到具体形象,看到的只是语言符号,学生只有识字并掌握了文字的意义,变文…  相似文献   

18.
农村教育在发展审美艺术文化中的作用张俭福农村教育要实现真、善、美相统一的教育价值目标,就必须汇聚、承传和发展审美艺术文化;而要全面发挥审美艺术文化功能,就必须培养和提高农村青少年、儿童对自然美、社会美、艺术美的鉴别、欣赏和创造能力,陶冶人们的审美情操...  相似文献   

19.
美育是培养学生具有正确的审美观点和鉴赏美、创造美的能力的教育。语文美育是由语文学科的审美属性所决定的,它包括了语言文字与文学作品两大系列。而文学作品又是通过语言文字的媒介表现出来的。因此,语文美育中不可忽视对语言符号和语言行为本身的认识。同时语言符号与语言行为本身的审美因素,应是  相似文献   

20.
一个人审美能力的培养,依赖于自然环境、社会环境和艺术氛围,一个主要的途径是学校美育。通过教师的审美修养,把自己的审美观点寓于教学过程中,培养学生对自然美、艺术美、生活美、社会美的欣赏能力和理解能力,以达到其表现美和创造关的能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