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儒林外史》是我国古典小说讽刺艺术的高峰。通过《范进中举》的阅读,不难看出,吴敬梓巧妙地运用独具匠心的讽刺手法,对范进及其周围形形色色的人物进行了无情的嘲笑和鞭挞,将其种种丑态暴露无遗,表达了作者对封建科举制度的强烈批判。首先,作者运用漫画式的夸张进行讽刺。作者写人叙事,不是精雕细刻,而是撷取了最能突出人物思想性格的典型细节,把深受封建科举制度毒害的范进描绘得活灵活现。比如,范进因中举喜极而疯的精彩片段就是一例,作者写到:“(范进)把两手拍了一下,笑了一声,道:‘噫,好了!我中了!’说着,往后一跤跌倒,牙关紧咬,不省…  相似文献   

2.
《范进中举》一文我已教过了十几次了。每次指导学生精读“范进中举发疯”的精彩段落,课堂气氛总是十分活跃。吴敬梓对人物的语言、神情、动作的精湛描写使人叹服.历来也是教师指导学生刻画人物形象的绝佳蓝本。但今年,我却有了新的想法.教学的侧重点发生了一些变化。  相似文献   

3.
《范进中举》是《儒林外史》中写得最精彩的一处,小说通过对范进中举前前后后各类人物表演的叙写,挖掘到了人物的灵魂深处。它不但讽刺了科举制外在的种种弊端,而且还将锐利的笔端深入到被科举制度所折磨和毒害的人物的灵魂深处。对科举制度的批判达到了前所未有的深度。  相似文献   

4.
钟菊莲  李琳 《现代语文》2009,(10):53-54
《范进中举》中对范进的细节描写很多,最精彩的就是范进中了举人后的一段: 范进不看便罢,看了一遍,又念了一遍,自己把两手拍了一下,笑了一声,道:"噫!好了!我中了!"说着往后一交跌倒,牙关紧咬,不省人事。老太太慌了,慌将几口开水灌了过来。  相似文献   

5.
吴敬梓创作的《儒林外史》是一部杰出的讽刺小说,其中《范进中举》是《儒林外史》中写得最精彩的片断,通过范进中举的前前后后,各类人物陆续登台表演,真实生动地显现其真伪、善恶和美丑的本来面目,而且发掘到人物的灵魂深处。  相似文献   

6.
《儒林外史》是一部杰出的讽刺小说,其中《范进中举》是《儒林外史》中写得最精彩的片断,通过范进中举的前前后后,描写了各类人物的表演,真实生动地显现了各种真伪、善恶和美丑的本来面目,进而挖掘到人物的灵魂深处。它不但讽刺了科举制度外在的种种弊端,而且还将锐利的笔端深入到被科举制度所折磨、毒害的人物的灵魂深处,对科举制度的批判达到了前所未有的深度。  相似文献   

7.
小说教学的几种课型山西/张信一、模拟型模拟分析,具有形象性和可感性,能用较少的言语将人物的性格特征展示在学生面前。我在教《范进中举》分析胡屠户这个人物时,就是抓住范进中举前与中举后胡屠户的语言、动作进行模拟分析的。范进去参加乡试,因没有盘费,便去找丈...  相似文献   

8.
所谓细读,就是仔细认真地阅读,对文本中的语言文字做一番咀嚼体味,能够在平淡质朴处挖掘出学生未曾注意到的内在韵味,带给学生极大的震撼,从而培养学生良好的语言感觉和语文素养。下面仅就教学鲁迅的文章时,引导学生细读文本,反复推敲,并理解其中的真知灼见来谈谈个人做法:一.品味字句见真情如教鲁迅先生的《范进中举》一文,我对范进发疯时的话语的"噫!好了!我中了!"这三句话,引导学  相似文献   

9.
《范进中举》节选自《儒林外史》第三回.是全书中写得最精彩的片断,全文以范进中举为中心事件,采用对比手法写了各类人物的表演,揭露了当时社会的事态炎凉和人心冷漠,真实生动地显现其真伪、善恶和美丑的本来面目.而且发掘到人物的灵魂深处。“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范进在这中环境下将自己的大半生浪费在科举考试上,虽然在垂老之年得到了功名,但却在狂喜之下疯了.疯的丑陋.疯的可怜。范进的悲剧是一种讽刺,它不但讽刺了科举制度外在的种种弊端,而且将他锐利的笔触深入到为科举制度折磨、毒害的人物被扭曲的灵魂深处.对科举制度的批判达到前所未有的深度。  相似文献   

10.
"言为心声",人物语言的个性化,会使读者察其言即知其人,闻其声便明其性。如何对人物的语言进行个性化的描写呢?一是对话精彩。精彩的人物对话是语言描写的重头戏,然而写好对话的关键是巧借丰富多彩的"说",写出说话人的神情举止,对此作细腻描绘,会  相似文献   

11.
一“、变化”中探究1.人物形象的变化。例如《范进中举》中人物形象的变化探究可围绕范进的以下几个方面进行:身份的变化……地位的变化……家境的变化……对胡屠户态度的变化……学生通过对比进行深刻思考,分析人物形象有哪些变化,探究他们如此大变、巨变的根本原因。2.人物态度的变化。同样是《范进中举》,有关人物态度的变化可让学生从以下多方面进行突破:胡屠户对范进称呼的变化……胡屠户对范进长相评价的变化……胡屠户对范进才学认识的变化……胡屠户对范进的礼物评价的变化……胡屠户面对范进举动的变化……张乡绅在范进中举前后“…  相似文献   

12.
《范进中举》课的起始,调动学生的学习积累,引出新课的学习。师:与《孔乙己》写作意图有类似之处,均为控诉科举制度戕害读书人的罪恶。孔乙己是科举制度的败北者,范进是中了举,发了迹。皆是热衷功名,一个爬上去,一个被吞噬。皆是中毒极深,一个被吞噬而仍然麻木不仁,一个中了举欢喜得发了疯。请同学们迅速翻阅课文,找一找描绘范进发疯丑态的语句,站起来谈一谈。(生翻阅课文。)生1“:噫!好了!我中了!”生2“:自己把两手拍了一下,笑了一声,道‘:噫!好了!我中了!’说着,往后一交跌倒,牙关咬紧,不省人事。”生3“:他爬将起来,又拍手大笑。”生4“…  相似文献   

13.
一、德育渗透要重视“思辨性”在实施教学过程中,仅靠老师告诉学生“这种行为高尚,我们要学习”或“那种行为恶劣,我们要反对”是不能让学生信服的。比如:《范进中举》中的主人公范进,他是一个受封建科举制度毒害很深的人物。对于这个艺术形象的认识,学生因离范进的...  相似文献   

14.
精彩的人物语言描写,能使人物形象跃然纸上,能使读者深入人物的内心世界,探寻人物的真实情感。在小学阶段的作文教学中,作文题材多以写人记事为主,写人记事离不开人物语言描写,有意识地培养学生留心观察周围事物和积累语言素材的良好习惯,运用合理的方法训练学生刻画人物语言的能力,为学生作文注入能量,用精彩的语言激活作文。  相似文献   

15.
邹扬 《现代语文》2014,(7):150-151
初中学生写记叙文普遍是记叙比较清楚,而描写意识不强,特别是人物的语言描写。大多数的人物语言多是学生腔,缺少生活气息和个性化。加强学生语言描写指导,以提高他们写作记叙文的水平成为急需解决的问题。首先指导学生借鉴课文,汲取语言描写的技巧。初中语文课本有大量的语言描写的精彩片段,先指导学生反复诵读、揣摩,理解语言描写对塑造人物的作用。如《羚羊木雕》一文中"我"的妈妈、爸爸和奶奶的语言描写:"你现在就去把它要回来!"妈妈坚定地说,"那么贵重的东西怎么能随便送人呢?要不我和你一起去。  相似文献   

16.
初中语文第五册课文《孔乙己》和《范进中举》都是批判封建科举制度的姊妹篇,人物塑造上有异曲同工之妙。教学中,为了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我将孔乙己和范进角色互换,设计了5个发散思维问题,让学生在阅读课文,深入思考之后讨论。下面作一简介,就教于同行。问题一:范进看了中举报帖,一时惊喜得疯了,如果孔乙己看了中举报帖,他的表现会如何呢?生1:孔乙己是个性格外露的人,自命清高,又常常被人欺凌、嘲笑,精神受到压抑。如果他突然知道自己中了举,那一刻,疯劲儿会更足,恐怕胡屠户打三巴掌他也醒不过来。(笑)生2:我…  相似文献   

17.
看过清代小说《儒林外史》的同学,恐怕都知道吴敬梓笔下的胡屠夫吧!在范进中举前,他说范进“尖嘴猴腮”,不像张府那些老爷,“一个个方面大耳”,说范进赶考是“想天鹅屁吃”;范进中举后,胡屠夫却说范进“才学又高,品貌又好”,就是府上那些老爷“也没有我女婿这样一个体面的相貌”。胡屠夫前面对范进  相似文献   

18.
《范进中举》中的细节描写是很成功的.其中尤以范进见报贴后发疯时的“一跌”和胡屠户治范进疯病的“一巴掌”最为精彩.这两处之所以独见功力,我以为这两个  相似文献   

19.
《范进中举》中除主角范进外,范进的岳丈胡屠户也是作者着力刻画的重点人物。在作品中,作者通过细致描绘胡屠户的言语动作,塑造了一个既狂妄自大,又自卑怯懦的市侩之徒形象。通过分析胡屠户的性格特征,加深学生对作品的理解。  相似文献   

20.
王秀文 《成才之路》2011,(3):93-I0022
苏霍姆林斯基说过:"教师的语言修养,在极大程度上决定着学生在课堂上的脑力劳动的效率。"在语文课堂教学中,教师的评价语言不仅是对各个学习环节和内容的一种引导,更是让学生有效学习的一种教学方法。一、忌含糊应对,重真情激励就教师对学生的评价而言,过去我们教师的课堂评价语言较为单一,或以笼统的"很好!"来回应学生的精彩回答;或以"你说错了!""不对,谁来说?"这类简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