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张秋 《编辑学刊》2012,(4):51-55
中国的电影刊物,大约可以分为两个时代:一个是《大众电影》时代,另一个是《看电影》时代。《看电影》将"迷影"的能量转换为"迷刊"。它给读者制造的阅读狂欢,和观众坐在影院里的观影感受互为呼应。"《看电影》模式"的核心可以归纳为两个字:激情。  相似文献   

2.
数字交互式电影的出现创造了电影史上的一次重大革命,它不仅在电影表现手法、叙述策略上重构电影的叙事维度,而且从本质上改变了电影观众的定义,促使电影受众由单一意义的观众转变为具有多重意义的用户。一方面,数字交互式电影为受众带来了“身体在场”的沉浸式观影体验,电影的媒介功能被进一步延伸;另一方面,“用户”的出现也揭示电影受众不再仅作为电影被动的观看者,而是能够以介入的姿态更积极地参与电影的呈现与制作过程,受众成为电影本身不可割裂的一部分。同时,数字交互式电影以其本身的交互性特点,完成了“基于社交的电影”到“基于电影的社交”的全新转换,构建了基于电影空间的网络社交新场景,这种特定的场景社交进一步提升了电影的传播效果,带给受众全新的观影感受。  相似文献   

3.
电影艺术走到媒介生态复杂化的21世纪,必然在互动性和参与性上投入更多的视野,更复杂和新颖的叙事方式在挑战观众原有观影习惯的同时,也为观众建立了新的交流机制。本文从新媒介时代带来新的观影模式和新的观影模式造就新的电影美学两方面入手,得出植根于互联网文化的新媒介时代为谜题电影的产生和发展提供了肥沃的土壤,从“只读媒体”走到“可写媒体”。  相似文献   

4.
胡晓 《视听》2016,(7):58-59
本文通过问卷调查的方式,分析新媒体时代网络宣传对18-22岁青年受众观影行为的影响。研究表明,(1)青年受众的电影网络宣传信息接触频次和观影频次都较高,超过99%的被调查者每月至少有1次接触电影网络宣传信息;(2)青年受众对网络中的大众影评信息的认可度较低,对影评的真实性也大多持怀疑态度;(3)熟人影评对青年受众的观影行为影响较大;(4)宣传片是青年受众最乐于接受的电影宣传方式。  相似文献   

5.
“网影”——即一种以网话文写作在网络上传播的新型艺术品种已经诞生。这是一种看似“电影”或“电视片”,但本体上已有区别的新型“影”类艺术品,我们把它称为“网影”.  相似文献   

6.
杜垒 《全国新书目》2010,(17):75-75
重庆出版社的电影文学馆里,继性感的《米兰之恋》之后,又一部《印度之恋》面世了。小说讲述一个英国女人对古老、神秘印度的迷恋,以及与印度土邦王子的旷世之恋,作者把两个不同时代各自独立成章而相互关联的故事交织在一起,以交替闪回的  相似文献   

7.
本文基于后疫情时代流媒体平台的快速发展这一现实态势,从观影空间、受众行为、受众心理、影片内容四个维度探讨电影"流媒体化"趋势之下产生的一系列变化.其中包括空间变动引起的电影艺术"灵韵"的消失;受众观影行为和选择行为的再造;受众观影仪式感和公共性的流逝;以及对电影创作内容的反作用等.  相似文献   

8.
豆瓣评分在国内作为最大的电影网络评论平台,其平台上有关电影的评论/评分对用户观影意愿有着重要的影响作用。因此,以豆瓣评分为例,期待和感知可信度为中介变量构建用户观影意愿模型。通过网络口碑传播模型构建,其中4个因素通过感知可信度的中介作用对用户观影意愿产生正向影响,按其影响力大小排序为:平台可信度>口碑质量>专业程度>关系强度。有3个因素通过期待的中介作用对用户观影意愿产生正向影响,按其影响力大小排序为:平台可信度>关系强度>口碑质量,感知风险性通过期待的中介作用对观影意愿产生负向影响,感知可信度对观影意愿产生显著正向影响。  相似文献   

9.
北京青年电影评论学会在9月27日的《中国电影时报》上发表长文《论平庸》对我国有大量平庸电影存在这一现象,从电影创作、电影审查、电影发行、电影观赏等角度,作了多向性审视。文章提出要将电影批评的战略重点转移到批评平庸上来。并对电影批评现状作了深刻反省,认为当前中国电影批评给人的总体印象是“有气无力”和“无能为力”,在相当程度上将热情和兴趣放在为数十分有限的“探索片”上,并求全责备,使一些比较好的探索性影片难以存活;另一方面,大量的平庸之作在无人注意的情  相似文献   

10.
《大观周刊》2010,(40):26-26
电影《山楂树之恋》捧红了一个词,那便是“清纯”。近日,《山楂树之恋》原著作者艾米在博客上公开“放炮”,称老谋子搞错了“清纯”和“淫秽”的概念。此前,艾米接受采访时表示,《山楂树之恋》的“硬伤”不下百处。  相似文献   

11.
胡蕊 《青年记者》2017,(11):34-35
“迷”是英文“fans”的中文释义,国内也有学者将其翻译成“粉丝”.本文通过对包括大学生在内的青少年“迷”群的政治倾向、政治参与、泛娱乐化研究,意在勾勒出当下包括大学生在内的青少年网络政治参与的真实图景,探讨对包括大学生在内的青少年网络政治行为的引导策略,促进其积极健康成长.  相似文献   

12.
互联网时代的弹幕电影分析——基于互动仪式链视角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诸葛达维 《新闻界》2015,(3):2-6,30
弹幕作为"御宅族"的小众文化一夜之间走入大众视野,其背后是互联网时代,网络亚文化对社会主导文化的渗透。弹幕电影作为新型的互动观影仪式,是在互联网思维下,新媒体技术对传统电影产业的再造创新,其背后蕴含着互联网时代文化经济转型发展的产业逻辑。本文以互动仪式链理论为视角,在分析弹幕电影互动观影仪式的基础上,揭示弹幕电影背后的文化与经济原因,指出在媒介融合背景下,拥抱互联网思维、主动迎接时代与产业变革,才是明智之举。  相似文献   

13.
弹幕作为"御宅族"的小众文化一夜之间走入大众视野,其背后是互联网时代,网络亚文化对社会主导文化的渗透。弹幕电影作为新型的互动观影仪式,是在互联网思维下,新媒体技术对传统电影产业的再造创新,其背后蕴含着互联网时代文化经济转型发展的产业逻辑。本文以互动仪式链理论为视角,在分析弹幕电影互动观影仪式的基础上,揭示弹幕电影背后的文化与经济原因,指出在媒介融合背景下,拥抱互联网思维、主动迎接时代与产业变革,才是明智之举。  相似文献   

14.
雷远 《今传媒》2013,(4):82-83
“双向、互动、共享”是信息时代的永恒追求,也是现代传播的理念.电影的传播不是一种单向传导的过程,即便在短短的观影过程中,受众和电影之间也不断进行着交互式的信息交流.本文试图用编码、解码理论读解电影中的信息传播.  相似文献   

15.
电影批评的价值问题是电影批评学所要探讨的基本理论问题。然而,当下对电影批评价值的认识和评价上还存在一些问题,这些问题直接影响着对学院批评、媒体批评和网络批评的价值认定及其存在的合法性。如何正确认识与评价电影批评的启示价值、学术价值、宣传价值、自我表达与交流价值,是文章主要的探讨点。  相似文献   

16.
网络电影概述 网络电影作为传统电影行业中派生出的新模式,目前并没有准确统一的定义和解释.李亦中提出:“网络电影的概念有两种理解:其一是指电影以网络作为传播渠道;其二是指专为网络度身定做的电影.”①王仕勇提出:“网络电影肯定应该以网络为主要传播渠道,但绝不是唯一渠道.参与性、即时性、互动性、原创性是网络电影的特性,这些特性是与网络传播的特性紧密相关的.”  相似文献   

17.
电影和所有的艺术作品一样,有着自己独特的形式。“认知电影理论”创始人大卫.波德维尔对电影“形式”与“风格”方面的概念思考是缜密而周全的。在此,笔者将在大卫.波德维尔对电影形式认识的基础上,结合优秀影片分析,探析电影“形式”与“内容”“形式”与“期待”“形式”与“意义”的内在叙事逻辑。一方面论证形式在影视艺术中的重要意义,另一方面帮助读者从过往直觉方式的观影惯性中跳脱出来,实现多维分析、理解创作者创作意图。  相似文献   

18.
引擎电影作为一种介于电子游戏与电影之间的艺术形态,以其从电子游戏中继承来的交互化、奇观化、多样化、自由化及从电影中借鉴来的叙事性表述、非线性制作,被认为是一种影像时代最为便捷的平民娱乐手段.随着引擎电影的不断开发,人们体验和看待引擎电影的方式、观念、和审美诉求也发生了变化.文章通过对引擎电影"互动"的故事讲述方式、"交互"的影像制作流程、"体验"的观影心态的探究,为电影与电子游戏的融合发展提供了新的思路.  相似文献   

19.
陈维  褚青青 《新闻世界》2011,(9):212-213
近些年,好莱坞电影吸引了越来越多的中国受众,本文从“使用与满足”理论出发,探讨了中国好莱坞影迷的收视偏好及观影动机。  相似文献   

20.
元电影(Meta-cinema)早在1975年便在《元电影的意识形态》一文中提出,其发展形态也贯穿了电影史的各个阶段。元电影自身“戏中戏、媒介间性与自我指涉”的三个特性使得其在文本对接中开拓了电影的多样化表达,但是其过于针对电影本体的特性也使其存在着受众危机。在电影创作中,对观众的心理结构、审美构成以及观影反馈的研究尤为重要。因此,对元电影来讲,将研究视线投向电影观众并强调受众在观影中的主体性与参与性,这对于它后续的创作及发展具有较大的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