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本文首先分析了毛泽东在《讲话》中提出的有关读者意识这一大众美学思想的历史背景,然后将毛泽东所阐释的读者意识同西方接受美学加以比较。论者认为,毛泽东的读者意识是马克思主义同中国实际情况相结合的产物,其独到贡献是毛泽东关于中国社会读者类型的划分,读者期待视野的辩证发展以及普及与提高相结合的理论。  相似文献   

2.
《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以下简称为《讲话》)较为集中地阐述了毛泽东的文艺观。《讲话》以文艺应为群众服务和如何为群众服务这两个中心问题展开,其中涉及了文艺与政治、文艺与生活、普及与提高、斗争与团结之间的关系等重大理论问题。研读《讲话》,对于积极应对当前文艺创作中存在的问题,促进文艺的大发展大繁荣,仍然具有重要的启示意义。  相似文献   

3.
《文心雕龙》作为我国第一部自成体系的文艺理论巨著,不仅注重作品的多义性及读者作用,且其《知音》篇已从接受实际和理论的层面论述了自己的接受美学思想.同时,刘勰还提出许多独创性的、不同于西方理论的接受美学观点,较早期西方接受美学更具思辨眼光.通过对《知音》篇理论内涵的描述和分析,以西方接受美学中的期待视野为切入点,分析其与《知音》篇的异同,展示了中国古代接受美学理论.  相似文献   

4.
接受美学的要又是将文学本体下移到了读者,同传统创作价值观彻底决裂。因此读者、读者的“期待视野”在接受美学中占有非常重要的核心地位,但其纯理论的思辨却存在着漏洞。毛泽东在《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中关于“普及与提高”的学说是对接受美学“期待视野”理论盲区的天才阐述。从两者的异同比较中不难看出中西文化的巨大差异及中西文化的互补性。  相似文献   

5.
在中国美学史、文论史上,王国维是一位促使古典美学、文论向现代美学、文论嬗变的关键性人物。他总结、继承我国文艺创作的丰富经验和美学、文化的优良传统,吸收西方哲学、美学观点,融合中西,贯通古今,对文艺美学中一系列具有普遍意义的原理进行了超越前人的新的探讨。本文拟围绕《人间词话》、《红楼梦评论》、《宋元戏曲考》等文本,对王氏在词学研究、《红楼梦》研究、戏曲史研究中所1体现、阐发的文艺思想——诸如境界说、解脱说、文艺进化观、自然7观、悲剧观、7比较艺术观等作一简要论述。 一 《人间词话》以传统的词话形式写成,书中阐述了王氏有关艺术理论的基本见解,可谓艺术通论。《人间词话》通行本上卷为王氏手自删定,最初刊于一九○八年《国粹学报》。《人间词话》在评析历代词家的基础上阐述的主要理论为: (一)“境界”是评论诗词的最高艺术标准  相似文献   

6.
对伊瑟尔接受美学思想的研究是当今欧美文论界的热点之一。文章着重阐述了其美学思想的两个比较重要的理论基础:其一是茵格尔顿的现象学理论,其二是海德格尔的《存在与时间》理论。探索伊瑟尔接受美学的理论基础,对于深入研究其美学思想具有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7.
一、接受美学的基本理论美国当代文艺理论家M.H.艾布拉姆斯(M.H.Abrams)在《镜与灯———浪漫主义文论及批评传统》一书中提出了文学四个要素的著名观点,认为文学作为一种活动总是由作品、艺术家、世界(自然、生活)、欣赏者等四个要素组成的。围绕着四要素之间的关系,在文学作品的接受史上曾出现了三种有影响的解读理论和解读实践:以作者的创作为理解作品的根本依据的作者中心论,以文本自身的语言为理解文学意义的根本依据的文本中心论,以读者的阅读、反应、创造性理解为文学意义生成的主要根源的读者中心论。接受美学正是在三种理论的碰…  相似文献   

8.
"模仿"历来是西方文论和美学史的一条主线,它贯穿于文论和美学的始终。众多的模仿说当中,古希腊柏拉图建立在"理念论"之上的模仿说和亚里士多德"艺术模仿现实"的唯物主义模仿说尤其光彩夺目,他们共同奠定了西方美学、文论的理论基础。本文简要回顾了柏拉图和亚氏模仿说的基本内涵,并对这两种模仿说进行简略的比较,最后小结柏拉图和亚氏师徒二人在模仿说理论上产生分歧的原因。  相似文献   

9.
短讯二则     
●新著讯息●应用接受美学原理探讨文学欣赏规律廖信裴出版新著《文学欣赏探踪》[本刊讯]重庆市作家协会会员、重庆市文艺评论家协会会员、我院退休教师廖信裴新著《文艺欣赏探踪》一书,近日由中国文史出版社出版。廖信裴同志为我院中文系文艺理论学科副教授,对艺术接受有较长期深入的研究,发表过一些论文;退休后仍笔耕不辍,写出《文学欣赏探踪》一书,对文学欣赏的意义、特点、过程和方法等,做出了较为系统的描述。作者在研究方法上,既重视对传统鉴赏理论的科学继承,又适当引进西方接受美学和文艺心理学的一些成果,读者可从中获得较为系统、…  相似文献   

10.
接受美学是西方六、七十年代盛行的文学理论。这一理论以文学的读者接受为研究重点,研究接受的过程,认为读者阅读过程中赋予作品(文本)的意义是作品得以完成的重要环节。接受美学对于以文学作品为研究中心的传说范式是一种突破,而且揭示了文学活动的一个重要事实。毛泽东没有接触接受美学理论,但作为一个注重文艺社会功能的政治家,他早就注意了文学的读者接受这一现象。他虽然没有提出系统的接受理论,但他重视  相似文献   

11.
刘勰在《文心雕龙·知音》篇中从文艺批评、鉴赏角度创立了一套以"知音"说为中心内容的文艺鉴赏论,以此来说明接受主体对创作中艺术境界的深刻领会在文艺批评中的重要性;而西方接受美学理论以"读者"为中心,强调读者从"空白"、"虚实"、"召唤结构"等多角维度参与文本的对话、对意境的体验与再创造。本文试以中西接受美学理论的交融处为基点参与意境审美艺术活动,以探析李煜词的意境之美。  相似文献   

12.
20世纪60年代后期兴起于德国的接受美学,给西方文论界刮进一股清新之风.它富有启示性地尝试了从读者理解与接受的角度研究文学的方法,强调读者及其阅读接受对文学研究的意义,突出了读者中心的这一理论范式.期待视野是接受美学代表人物姚斯理论中的一个主要概念,指接受主体先行存在的指向文本的预期结构.将这一概念引入翻译研究中,可让我们重新审视翻译的一些基本问题.  相似文献   

13.
阐释与接受是从西方引进的或重文本或重读者的现代阐释学和读者接受理论.但回观中国人自己的文论成果,我们会发现,这些舶来的洋理论其实早就被我们的古人不同程度地言说过了.这说明中西方文论具有相通性,论者应从容面对和借鉴西方的文学理论,不必"言必称希腊".  相似文献   

14.
许晓航 《考试周刊》2010,(31):36-37
由M.H.艾布拉姆斯撰写的《镜与灯:浪漫主义文论及批评传统》,是西方文艺界在浪漫主义文论及批评领域具有里程碑意义的理论著作。它不仅在浪漫主义研究领域占据了重要地位,而且其使用的理论范式和研究方法深深地影响了整个20世纪后期的西方文艺学研究;尤其是其利用 更对H后中  相似文献   

15.
1942年毛泽东《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是文艺大众化理论的典范之作。毛泽东以马克思主义哲学作为立论基础,以"文艺与人民"的关系为逻辑起点,强调社会实践在文艺创造中的意义和价值,抓住文化、文艺的创造性特征,形成了辩证的文艺发展理论。重读《讲话》,对于我们认识和理解当代文艺发展的矛盾和问题,具有重要的理论指导意义和价值。  相似文献   

16.
1942年毛泽东《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是文艺大众化理论的典范之作。毛泽东以马克思主义哲学作为立论基础,以“文艺与人民”的关系为逻辑起点,强调社会实践在文艺创造中的意义和价值,抓住文化、文艺的创造性特征,形成了辩证的文艺发展理论。重读《讲话》,对于我们认识和理解当代文艺发展的矛盾和问题,具有重要的理论指导意义和价值。  相似文献   

17.
王国维是近代中国介绍西学的第一人.他自觉接受西方特别是德国美学的理论,结合自己深厚的传统知识积累和民族文化积淀,实现了中西方文论的融合与贯通,促进了中国文论与美学的现代转型.  相似文献   

18.
在现代西方文论史上,接受美学占有重要的位置。如果说三十年代以前的西方文化是以表现主义、心理分析派为代表的作者研究,四、五十年代前后的西方文论是以新批评、结构主义为代表的作品研究,那么最近二、三十年的读者研究无疑是以接受美学为代表的。全面评述接受美学的优长劣短,非本文之目的。这里,我们仅是借用接受美学的若干理论观点作参照,对中国古代诗论家王夫之的诗歌鉴赏理论作些思考和研究,或可对开拓王夫之研究的新途径有所裨益。  相似文献   

19.
从文论体系的角度对中国古代文论进行现代阐释,我们发现中国古代文论主要有以下几个传统:文艺与作家:言志缘情的传统;文艺作品自身的美学形态:深于取象的传统;文艺与世界:重气感物的传统;文艺与读者:"知人论世"与"诗无达诂"的传统。中国文论这些独特而优秀的传统使得中国艺术产生了永恒的魅力。  相似文献   

20.
2012年我国文学理论界对马列文论“中国化”的建构做出了新贡献,突破了传统研究的理论视阈,将毛泽东《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的精神与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相联系,公认《讲话》蕴涵的马克思主义文化思想的变革力和推动力,对于当前建设文化强国来说至关重要,影响深远;《文艺科学发展论》是当代文艺理论建构的创新成果。应以科学态度对待“西马文论”,克服对马克思主义本源解释中存在的“泛化”和“窄化”问题;既要避免将“西马文论”“神圣化”,也要避免将其“虚无化”。应在注重理论指导实践、植根中国现实土壤的“接地性”和立足中国语境基础上,不断推进我国马列文论体系的建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