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00 毫秒
1.
“卖身救母”是2005年末网络制造公共事件的一个典型案例,它以谁也没有预料到的结局落幕。在事件的变化发展过程中,网络舆论起了甚为巨大的作用。而这与网络BBS的传播特性是不可分割的。本文结合该案例从私人议题容易演化成公共议题、信源缺乏权威性难以有效引导舆论、受众容易“群体极化”三个方面分析了网络BBS的传播特性。  相似文献   

2.
齐曼丹 《今传媒》2016,(7):15-17
目前国内学者对新媒体舆论的研究局限在狭义上的网络舆论方面,但移动端的快速发展使舆论的形成和传播模式都发生了巨大变化.本文通过研究新媒体时代舆论的传播特点,得出新媒体舆论波的三种运动规律:一是在议题自然消解后舆论波止;二是新的刺激因子出现,舆论再现新波峰;三是相关议题的出现,舆论波呈发散式运动.掌握新媒体舆论波的运动规律,在突发性事件发生和发展时才能正确地引导和控制舆论.  相似文献   

3.
高校网络论坛(BBS)中的"舆论领袖"是大学生网民中的"意见领袖",是网络舆论形成集传播的重要信息集合点.本研究在聚类分析得基础上,采用SPSS软件,以实证得方法,对"交大发展论坛"版面中的虚拟群体成员进行分析研究,筛选出"舆论领袖",并对其在舆论形成中的作用机制进行探讨,建立了"虚拟舆论领袖"影响力传播模型.  相似文献   

4.
"网络发言人"现象作为政民沟通的一种新尝试,其如何良性发展受到学界关注。本研究通过对面上发言人平台的议题特征归纳以及对佛山网络发言人平台"禁摩事件"的纵向研究,从议题角度,发现关于网络发言人平台呈现大量琐碎、日常化、咨询性的民生话题,议题遵从舆论的酝酿、发展、高潮、衰变路径,网络发言人在回应上及时性欠缺,发言人功能存在错位,发言人主动发言引导少,被动回应解答多,网络发言人实质扮演的是行政部门功能的补充等若干特征。基于议题特征和实际问题,本研究对完善网络发言人平台提出相应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5.
薛可  陈晞 《编辑学刊》2011,(1):46-49
"舆论领袖"是群体中最具有人际影响力的那群人。而高校BBS中的"舆论领袖"则是大学生网民中具有"话语权"优势的一个群体,他们是网络舆论得以形成的重要枢纽。本研究将在回顾"舆论领袖"相关文献的基础上,对高校BBS"舆论领袖"的定义、特征、作用和管理加以探讨。  相似文献   

6.
根据对人民日报“城管”议题104条微博的统计分析和时序考察,本研究解释了城管“污名化”背后的传播机制在于跨时期的网络舆论铺垫效果的构念启动与使用过程。基于这一时间跨度超过1年的样本数据的统计分析,整个舆论议题演化爆发的形貌犹如从孤峰高耸之下看清低处群峰林立的样貌;对样本数据的时序考察后还发现,在五大类舆论议题轮番上演的阵势中,一旦出现涉及暴力议题的重大突发事件之后,整个舆论基调基本被此类议题所主导,从而掉入了“铺垫效果”形成的认知涡旋当中。“城管”议题标签上的“暴力”底色,揭示了舆论生成演化过程中出现的一时引爆,其实与长期暗流涌动产生的铺垫效果息息相关。  相似文献   

7.
本文从校园BBS的传播特点入手,并以厦门大学"鼓浪听涛"BBS为例,探讨了在校园BBS这种以受众为主体的传播情境中议程设置理论的应用,及公众议题、政策议题、媒介议题是如何相互构建的。  相似文献   

8.
本次研究聚焦于2003年10月29日发生的"西北事件",运用内容分析方法,选取分别在中日两国最具影响的人民网《中日论坛》BBS(中文)和日本雅虎《日中关系》BBS(日文)作为分析对象,比较两者在此事件期间的信息传播和舆论形成过程和特点。  相似文献   

9.
在微博出现之前,BBS论坛、博客等虚拟社区成为网络舆论的集散地,微博这一新兴自媒体的出现改变了网络舆论的传播模式。本文从传播角色、舆论影响力的形成机制和信息的传播效果来比较微博意见领袖和BBS意见领袖的不同。相对于论坛舆论领袖的草根性,微博意见领袖更趋于精英化;论坛意见传播是内聚型,微博传播则是发散型;微博的信息传播能引发一系列的连锁反应,论坛的意见流通则局限于孤岛内部。通过这些对比研究,旨在发现不同意见领袖的特点,进而更好地引导网络舆论。  相似文献   

10.
论网络BBS的议题特征及议题建构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本文对网络BBS的日常议题进行探讨,以水木清华论坛、强国论坛、西陆论坛为分析对象,探讨BBS的议题环境,其公共领域特征;BBS的议题内容,其意见的分散多元、对生活政治的关注、感性化与情绪化等,以及BBS议题建构与引导的具体方式,即BBS的技术控制与人工把关、BBS软件环境与硬件环境的建设、建构BBS良好的激励机制等等。从而在理论上呼应了目前政府极为关注的网络舆论引导问题。  相似文献   

11.
崔波 《新闻实践》2008,(8):14-16
胡锦涛总书记在考察人民日报社的重要讲话中提出"主动设置议题"的要求,表明党和政府在日益复杂的舆论环境下向新闻工作者提出按照新闻传播规律办事、形成舆论引导新格局的期望。作为调控和引导公众舆论的传播理论——议题设置理论(国内学界翻译又称"议程设置理论"),从媒介设置议题到议题融合的变迁,不仅是媒介发展自身  相似文献   

12.
王佳 《今传媒》2016,(11):51-52
社会化媒体已经成为今天的一个热词,作为公众收发信息最常见的传播平台,很多社会舆情都引爆并发酵于社会化媒体,它扩大了舆论传播主体、重构了受众身份、拓展了舆论传播载体、丰富了舆论议题内容,对传统的舆论调控机制形成冲击,也引起了网络舆论环境的变迁.面对新的情况,要想有效地提升网络舆论引导力,就要首先厘清网络舆论环境的新情况.  相似文献   

13.
本研究从意见领袖的参与、议题所指对象这两个方面来探讨网络舆论事件形成的因素,采用内容分析法,通过对新浪微博一周样本的分析,得出这周内议题转变为网络舆论事件过程中,意见领袖的影响力并不大,但是议题所指对象所占有的社会资源越多,议题越容易转变为网络舆论事件。  相似文献   

14.
张姝  璩静 《中国出版》2012,(20):37-39
随着互联网尤其是移动互联网的发展,网络舆论的影响力越来越大。从技术特征看,网络传播具有传播形态多样化、交互性和实时性三大特点。在此基础上,网络舆论也具有议题设置的平民化及舆论演化蝴蝶效应的特点。在网络舆论引导上,应注意网络信息的透明化、公开化,提高各级政府舆情研判和应对能力,与传统媒体形成合力,有效引导网络舆论导向。  相似文献   

15.
大数据深刻影响了数字时代的舆论研究,其突出表现是计算舆论研究的兴起。本文选择2000-2020年12本代表性SSCI期刊,对200篇国际计算舆论研究文献进行内容分析,勾勒舆论研究领域的新变化。研究发现:计算舆论研究在2011年以来得到快速发展,在题材上以政治议题为中心,聚焦单一事件,侧重舆论内容和表达主体,聚焦“基于社交媒体的社会运动或集体行动舆论”等核心议题;理论概念集中于行动主义和社会运动,反思数字公共领域,重新检验框架、议程设置等经典概念,以及情绪、可供性等新兴概念;研究设计和方法上,动态舆论研究获得与静态研究同等的比重,但聚焦单一国家/社会、以及单一媒介平台的研究仍占多数,文本挖掘是最主要的数据采集与生成方式,不足三成的研究中同时包含小数据,经典统计、文本挖掘与网络分析是主要的数据分析方法。研究在此基础上提出理论化、跨事件/议题、跨国家/社会、跨时间、跨平台、跨模态、跨方法/数据的计算舆论研究未来发展路径。  相似文献   

16.
本研究立足于传播学的网络传播与社会学的人际交往理论,通过对学生群体活跃的高校论坛和BBS的分析,以构建基于数据挖掘方法和群体动力学的网络论坛舆论领袖筛选模型,分析、梳理出高校网络社群论坛的特征,高校网络论坛舆论领袖的特点,高校网络论坛舆论领袖的角色分类,为制定针对网络舆论领袖的科学管理方法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17.
张媛 《新闻世界》2014,(7):179-180
本文主要论述了草根阶层危机传播中网络舆论的演变机制:伴随网络议题的出现,议题的扩散逐渐形成了网络舆论,而极端化的网络舆论引发了网络暴力的出现,而集体反思的作用却微乎其微。针对这样的矛盾,本文试从公关和教育角度来解答问题。  相似文献   

18.
姬婵 《新闻世界》2012,(1):86-87
近年来,网络传播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并在信源保障、受众互动、议题设置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由网络媒体主导的新媒体事件也逐渐引发受众的关注。本文以在网络上传播并发酵的“天价过路费”事件为例,试图确定网络传播议题的设置及由此形成的舆论发展及其影响,剖析网民的多元复杂心理及媒介融合对事件发展的影响。  相似文献   

19.
网络舆论是一种新型的舆论形式,它是指网民对于自己所关心话题,以网络媒体为载体,通过网络公共空间,公开表达的意见.在中国,网络舆论主要由网络中的媒体言论、论坛(BBS)及新闻跟帖以及微博等共同反映与形成.在现代传播环境之下,大学生使用互联网并在网络上表达信念、态度、意见和情绪等,越来越成为大学生生活的重要内容,并形成了具有大学生群体特征的网络舆论行为.从“哈警察打人事件”到“躲猫猫事件”,从周久耕“天价香烟”案到河南“灵宝跨省抓捕发帖人王帅案”等等,这些著名的网络事件的传播和解决,网络舆论尤其以大学生为代表的网络舆论以其独特的方式发挥着巨大的作用.  相似文献   

20.
高山 《东南传播》2018,(6):94-97
本文以北京某高校M校中"公共研讨空间缺失"等公共议题为研究对象,通过深度访谈的方法,了解这一议题表达的舆论现状。研究发现,学生对"校园公共研讨空间的缺失"的表达仅止步于"潜舆论"阶段,尚未发展成为规模化的"显舆论"。据此,本文探究了"潜舆论"状态形成的多方因素,包括议题性质、学生心理和思维方式、宏观制度环境等因素。最后,本文反思了致使舆论形成的若干可能性条件,并尝试提出"舆论表达的机会结构",以此理解公共议题的潜舆论表达机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