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卡森·麦卡勒斯在小说《伤心咖啡馆之歌》中运用了不同的叙述视角。通过分析第二人称叙述视角在小说中的运用,指出其作用是双重的。在第二人称叙述视角下,其叙述者既是小说中的全知叙述者,也是读者,从而使读者有一种身临其境的感觉,并对故事中的人物有着更深刻的认识和判断。此外,该文还分析了小说中所运用的不同的第三人称叙述视角,其中包括第三人称全知视角和第三人称有限叙述视角。不同的第三人称叙述视角,在交代故事背景、揭示小说主题,展现了人物的内心世界等方面起到了不同的作用。  相似文献   

2.
《复活》作为19世纪扛鼎之作,其叙述手法值得考究和借鉴。《复活》的叙述艺术可从叙述视角和叙述话语两个方面进行分析:作品采用全知的叙述视角,叙述者可以随时随地出现在任何角落来向读者报道事件的细枝末节,这种全知性的叙述成为《复活》得以塑造广阔社会画面的前提和基础;此外,与全知的叙述视角相关,叙述者还经常进入潜入他人的内心世界,窥探人物的所思所想,这样,在叙述话语层出现大量的内心话语。  相似文献   

3.
小说《朗读者》中,作者采用回忆性叙述模式,通过运用两种不同的人物视角——全知视角和限制性视角的不断转换,成功地表现了德国战后第二代人反思历史问题时徘徊于理智与情感之间的矛盾,本文旨在分析作品中这种独特的叙事视角及其原因。  相似文献   

4.
王世立 《华章》2007,(8):87
<老残游记>独特的叙述视角表现在两个方面:第一、限知视角的运用;第二、传统小说.全知式'叙述视角的因袭.这种特殊的叙述视角的形成和晚清小说家的创新精神和传统叙事模式的影响等因素相关.由于小说独特的叙述视角,小说呈现出传统小说向现代小说转变的过渡性特征.  相似文献   

5.
新时期小说的叙述方位灵活多变。在第一人称叙述中,作家巧妙运用第一人称叙述兼主角,第一人称叙述兼参与,第一人称叙述兼旁观,第一人称叙述兼全知等四种叙述方位。其中,第一人称叙述全知的叙述方位是新时期作家大胆而有益的新尝试。在第三人称叙述中,作家透过选用第三人称叙述兼旁观,第三人称叙述与人物视角相结合的叙述方位,使叙事更富客观色彩。  相似文献   

6.
谢丽 《英语辅导》2014,(4):202-204
《劝导》是英国女作家奥斯丁的最后一部作品,该小说继承了作家的一贯风格,典雅精致,深受世人的喜爱,体现了作者高超的写作水平。作者在这部小说中使用了多种叙述视角转换的手法--第三人称全知视角、变换式人物有限视角(小说人物有限视角)、第一人称视角。巧妙的视角转换有利于塑造人物、制造悬念、展开情节,加深故事的深刻性和复杂性,使作品更具审美特色和阅读情趣,体现了作家对人情世故的多维思考。  相似文献   

7.
早期的戏曲如元杂剧,吸收了小说的叙事方式,将小说的一人(说书人)叙事,变为戏曲的多人(多个角色)叙事,于是,必须由多个不同叙述者才能构成的分层叙述、跨层人物叙述以及复合叙述者叙述等叙述手法,首先在戏曲中出现了。明清长篇小说的叙述分层等手法,就是向戏曲借鉴的结果。打通古代小说、戏曲的文体界限,探寻其叙事艺术相互交融的传承发展轨迹,这是中国古代文学史研究中一个值得深入探讨的新课题。  相似文献   

8.
明甭小说的发展过程,就是不断摆脱和超越说书模式的过程,这一超越主要表现在:1、叙述主体由公开的说书人向隐蔽的人转化,2.由“缀段式”的线型结构向纵横钗连的“网状结构”演进,3.由次知视角、人物视角部分地到代全知视角。4.由超现实的传奇故事向写性的“天然图画”发展。5.从重诗词、重故事向重人物过渡。  相似文献   

9.
王蒙小说中的准自传型主人公叙述视角往往具有双重性,即一个是追忆往事的主人公的视角.一个是被追忆的主人公在当时正在经历往事时的视角。这两个视角是成熟与幼稚、超然事外与不明真相之间的对比,于是构成叙述张力。由于主人公视角的双重性,就使这个视角同时成为叙述人视角;由于主人公的准自传身份,实质上又折射出作者的声音。这样,王蒙的小说就成为由两个世界叠加而成的立体世界,一个是作者所在的现实生活世界,一个是虚构的小说世界。这两个世界的相互审视,就使王蒙小说具有了历史的纵深感。  相似文献   

10.
《安娜·卡列尼娜》中总的叙述角度是第三人称全知式。在具体的叙述中,作者又经常有意识地运用次要人物视角、主角人物视角来互相观察、评判,这两种视角带有明显的主观性和片面性,在叙述者角度的运用上,一是借助旁观者的眼光来审视、评判前两种人物,二是借助小说的结构布局、人物安排和叙述者语言来体现作者的创作意图。三种视角互相补充,既充分揭示了不同人物树格,又含蓄地表露了作者的倾向性。  相似文献   

11.
华裔作家丽萨·康创作的《离岸人》是由三重叙述分层组成的嵌套型叙事结构,故事外叙述层的异故事叙述者以外聚焦视角设置叙述框架,故事内叙述层的全知叙述者以零聚焦视角展现主人公的生活境遇,元故事叙述层的第一人称叙述者以内聚焦视角展现主人公面临的伦理困境与无奈之下作出的伦理选择。小说中的叙述跨层由叙述者或人物跨越自身所处叙述层并入侵其他叙述层产生,叙述者与人物的抗衡与牵制产生了一系列跨层冲突,不但导致文本解读的多重可能性,而且投射了现实世界中的移民政策、身份错位与文化冲突等族裔问题,引发社会深思。  相似文献   

12.
呼兰河传》的叙述视角是复杂的,全文有过多次叙述角度的转换。总体上说,是第三人称全知视角向第一人称限制视角转换;个别章节还短暂出现过视角越界,即第一人称限制叙述向第三人称全知叙述越权侵入;同时还有儿童视角与成人视角的双重叠加。  相似文献   

13.
40年代乡土小说的语言形式呈现出多种风格并存的态势,其结构方式可以总结为以人物、事件、抒情、环境和文化空间为轴心的五种结构方式,其叙述角度则呈现出全知视角、次知视角、戏剧视角和综合视角等方式。  相似文献   

14.
曹素萍 《考试周刊》2012,(91):12-13
韦瑟罗尔奶奶和艾米莉是两个文学大师塑造的具有非常相似性格特征的人物形象。尽管他们使用人物刻画手法非常不同,但最终还是使人物性格有了很多相通的地方,由此这两个人物形象也就有了可比性。但这两个人物形象的真实性和可信度又是很不一样的,这是由两篇小说使用完全不同的叙述视角造成的。前者使用的是第三人称有限全知视角,而后者使用的是第一人称双重视角。  相似文献   

15.
话本小说叙事模式述论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从叙事学的角度,对话本小说“拟书场”的特殊叙事模式进行了总结。指出话本小说以模拟的说书人为特殊的叙述,以假想的听众为程式化的叙述接受,而固定的叙述声音与全知的叙述眼光构成其基本的叙事视角方式。  相似文献   

16.
《典型的美国人》是美籍华裔作家任碧莲的小说处女作,本文拟从该小说的语言和叙述视角出发分析其文体特征以及其对小说主题意义的彰显。主要分析小说的第三人称全知叙述视角和其内部的视角转换问题。  相似文献   

17.
《白鲸》的叙述视角和以实玛利叙述的可靠性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白鲸》中,作为第一人称的文本叙述者,以实玛利在许多场合中所采用的全知视角常常危及到他叙述的可靠性,进而也使读者怀疑麦尔维尔对小说叙述的把握能力问题。通过对小说文本的仔细梳理之后,读者会发现小说文本的叙述时态、以实玛利的人生观等事实表明,以实玛利的全知叙述视角不仅不影响他叙述的可靠性,反而使得小说更具有艺术性,使得小说阅读真正变成一种探究活动,而不是简单的、被动的语言消费。  相似文献   

18.
参考金圣叹等人的评点和西方事学理论,可以对《水浒传》的叙事角度进行如下的分析:在叙述声音方面,《水浒传》充分发挥了全知视角模式的特点,利用全知全能的叙述对作品中的人物、事件从多方面进行了评论,具有预告故事内容,提供背景知识和必要信息、深化主题、注明事情原委、解释人物动机等作用。在具体运用全知视角时,《水浒传》主要透视了主要人物和正面人物的内心,为了弥补全知视角损害真实性和戏剧性的弊病,叙述有意识地采用了临时变换为人物有限视角的方法。此外,还采用了故意“隐瞒”人物身份和必要事件的方法,大大增加了作品的神秘感和戏剧性。  相似文献   

19.
小说叙述视角通常划分为限知视角与全知视角。叙述视角有共性价值,但在不同小说中亦有独特的价值。当下,对叙述视角的套路化分析往往忽视了其独特价值。本文以《大卫·科波菲尔》《复活》为例,探究叙述视角的独特价值与小说艺术特色之间的关系。  相似文献   

20.
《鲁滨逊漂流记》在历史上出现的19个全译本有着不同的叙述话语形式,是翻译小说叙述话语历时变化的一个缩影。文言译本无论在叙述视角和人物话语上都是遵循传统文学的叙述规范。白话译本总体上遵循的是源语的叙述规范,其中五四时期及建国后的译本经验视角较多,人物话语处于从译语传统规范向西方源语规范过渡;最近一个时期的译本在总体上遵循源语人物话语叙述规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