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负文化世界是德性生存和发展的栖息地,只有在文化世界中,德性才为人之德性。德性的生成和发展受制于文化历史环境的制约和熏陶。文化是德性的家园,离开了文化,德性就失去了支点和意义。德性的生成和发展孕育着丰富的文化属性,承载着深刻的文化信息,彰显着文化世界的意义存在。德性的生成和发展过程也就是文化的生成发展过程,  相似文献   

2.
生活世界就是由本能、情感、语言、劳作、消费、休闲、传统、习俗、价值等要素相互作用、相互影响、相互制约而构成的生活共同体。它是一个人生活其中的世界,是人共在交往的世界,是一个关系世界,是一个意义世界,是一个物质生活与精神生活、日常生活与非日常生活等各种生活形式相互交织的互为依赖的、永远在生成着的世界。所以,人的存在不是其他,而是人的生活。  相似文献   

3.
生活是道德存在的基本形态,道德学习的过程是学生不断丰富、提升、反思他们的生活经验的过程.德性培育的内容源于生活,生活世界是构成学生各种德性认识素材的主要来源;生活世界中众多鲜活的可感知的事件是陶冶个体德性情感的主要来源;生活世界中难以避免的各种矛盾和冲突是磨砺个体德性意志的主要来源;生活世界更是个体德性行为被塑造和接受检验及实现其价值的场所.  相似文献   

4.
一、德育要回归学生的生活世界 德育在于培养人的德性,而德性本身就是来自于社会生活规范,学生要学习和掌握社会生活规范,就必须参与社会生活,只有在社会生活中反复摔打,经受生活的磨练,才能学会生活、体验生活、认识生活和感悟生活。所以,德育应该把人引向人的生活世界,引导人去积极构建个人完整的生活经验,追求生活的完整性,在完整生活的建构过程中获得德性的完满,实现德育的目的。  相似文献   

5.
"理解"发生在人类日常生活当中,理解看起来非常普通,但"离开了理解,人生顿时成为一片思想的荒原,没有任何的人生意义会在这片荒原上生长起来"。人在世界中,理解世界,理解自我,这就是人生意义的彰显。人的生活离不开理解,只有在理解基础上的生活,才丰富多彩、充满活力。那么德育自然也就与理解发生着关系,德育的过程需要理解,德育的方法需要理解,教育者与被教育者同样需要理解。因此,正确认识"理解"与德育发展过程中的关系,将对德育意义的生成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6.
日常生活作文:个体精神世界自觉建构之途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日常生活是个体精神生成的原始境域,"人"正是在生活世界中被发现和创造的。日常生活世界是一个有待反思和重构的体验世界。日常生活作文本质上是对日常生活世界的自觉反思与重构活动,这意味着日常生活作文是"人"自觉发现和创造的过程。日常生活作文能促进学生自觉建构知觉世界、情感世界与文化心理世界,它是个体精神自觉建构的关键途径。  相似文献   

7.
创造性是人的一种基本德性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生活德育论认为:创造性是人的一种基本德性。人和人的生活,就是由他自己创造的。创造性关涉人之为人的根本,是成就为人的必不可少的德性。人学范畴的创造,就是在对美好生活追寻中,不断赋予生活以新的价值和意义。创造的本质就是“给予”。离开了人学的根据,仅仅在经济技术的范畴内理解和发展人的创造性,很可能给生活带来灾难。教育要正确理解和敞开人的创造性。要重构当今“反创造”的学校教育。  相似文献   

8.
道德教育从本质上讲是人格、生命、 完整生活质量的教育.它是整个教育的 灵魂,统摄并渗透在全部教育过程中。实 际上,道德原本就产生于现实的社会生 活关系,离开了生活就不可能滋养德性。 在生活中潜移默化,才能培养青少年宽  相似文献   

9.
德育不是预设的,在很大程度上它是生成性的活动,是在偶然无序的人与人的交往中生成的。道德教育的存在必须以日常生活为前提。生活既是学生各种道德认识素材的主要来源,也是学生道德践行的土壤。离开生活世界的活动和交往,教育便成为无源之水,无本之木。德育教育回归生活,才能具有深厚的基础和强大的生命力。一、"生活化"的德育重情感情感在个体品德形成中起着重要的作用。在人的道德品质形成过程中,道德情感是道德认识转化为道德行为的  相似文献   

10.
贝文力 《科技文萃》2000,(1):116-118
汽车在我们日常生活中所起的作用之巨大是有目共睹的.很难想象,离开了汽车,世界将会是什么样子.自汽车诞生至今,多少人为使它日臻完善而绞尽脑汁.配有电脑和导向系统、在高速公路上疾驶时能为司机提供一切所需信息的汽车也将随着新世纪的来临而进入人们的生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