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小资料     
阿富汗武装派别塔利班·小资料·塔利班是阿富汗武装派别之一。“塔利班”在阿富汗普什图语中是“宗教学生”的意思 ,也称“学生军”。其骨干成员多来自宗教学校或受过培训的阿富汗普什图族难民。塔利班属伊斯兰教逊尼派 ,信奉原教旨主义 ,致力于建立“世界上最纯粹的伊斯兰国家”。1994年8月 ,塔利班在阿内战不休、派系割据的背景下应运而生 ,很快赢得阿富汗人 ,特别是普什图族人(占国内总人口40 %)的拥护。1996年9月27日 ,塔利班武装攻占首都喀布尔 ,并成立了临时政府接管政权 ,次年10月27日改国名为阿富汗伊斯兰酋长…  相似文献   

2.
国家认同教育是一个建构个体与认同体关系的互动过程;公共危机事件具有情境性,既是形成社会性认知的元素,也是联结个体生活与国家事务的纽带,在国家认同教育中具备重要的教育价值。公共危机事件融入国家认同教育的路径包括:挖掘公共危机事件与学校课程的联结基点,强化以公共危机事件为载体的多个场域的国家认同协同共育。  相似文献   

3.
民族认同与国家认同的冲突是全球多民族国家面临的主要国家安全危机。本文以中国这个多民族国家为例,主要论述民族认同与国家认同冲突产生的根源、冲突的内容,分析构建当代国家认同的因素。  相似文献   

4.
族际政治整合是多民族国家国家建构的重要议题。族际政治整合是各民族、各族群共同的政治与文化认同的形成过程,其核心是各民族成员对公民身份的认同,而公民身份认同的多层次性和多元性,决定了公民身份认同必须经由公民教育来实现。公民教育是关涉公民资格或公民身份的教育,是旨在促进国民形成公民身份认同的教育,其实质是培养合格公民或“好公民”的教育实践活动。对多民族国家而言,公民教育面临的内在张力,需要通过长期的探索和实践来解决,但不管怎样,强化各民族成员的公民教育,无疑是化解这些内在张力的基本方向。  相似文献   

5.
在民族国家时代的多民族国家,从族际关系治理的角度去考察民族国家建设是一个相当有效的途径。当代缅甸族际关系治理贯穿了整个民族国家建设的历史进程。缅甸族际关系治理对民族国家建设产生了重要的影响,缅甸民族国家的政治局面经历一个从离散到聚合的过程,国族建设经历了一个从国族涣散到国族认同增强的过程,国家认同建设经历一个从国家认同弱化到国家认同强化的过程,现代国家建设经历一个从停滞到开启的历史过程。  相似文献   

6.
随着全球化的进程不断加速,特别是经济全球化的快速发展,主权国家的国家认同遭遇愈益严峻的挑战,甚至引发国家认同危机,尤其是近些年各国间的领土纷争时有发生更加剧了这一危机。为了维护国家的生存与发展,后发国家不得不同时完成构建民族国家和融入全球社会这两大任务。因此,应正视全球化给国家认同带来的挑战,在民族认同与国家认同的辩证关系的基础上,在承认民族文化多样性的前提下,依据本国的国情,通过诸如完善制度,以国家统一的核心价值观引领、整合民族意识,协调发展各地域、各民族的利益等途径,来逐渐增强国家凝聚力、向心力,强化国家认同。  相似文献   

7.
出于对"亡国灭种"的担忧,中国近代知识精英反思传统和提倡维新渐成大势,传统中国的"天下与中国"、"国家与朝廷"这两对关系也由此发生了深刻变化.知识精英以"民族国家"观念中的"主权"、"土地"、"人民"来比照大一统中国的内外关系,使"中国"认同危机逐步显现出来.在民族国家已形成话语霸权的背景下,探寻到既能契合民族国家话语又能消除大一统中国认同危机的国家建构途径,是近代知识精英面临的难题.中国认同危机一直到"大民族主义"思想的形成,"中华民族"、"五族共和"等词语的出现和使用,才逐渐得到缓和并最终消解.  相似文献   

8.
国家认同是个体对个人身份与集体归属的感性认知与理性思辨。在媒体工具广泛应用、多元思潮泛滥及主体意识不断觉醒的当下,个人逐渐产生群体身份缺失、归属力弱化、精神游离的认同危机。对此,必须把握“历史—当下—未来”这一主线,挖掘共同经验,追问“我是谁”“我们是谁”“从何而来”“去往何处”的认同问题,以群体身份与文化共识实现“我者”与“我族”的自我判别,探究新时代高校国家认同教育的进路,推动大学生国家认同的形成与发展。  相似文献   

9.
随着当今社会的快速发展,各个民族的利益诉求不断增加,民族问题不断涌现,导致认同危机的出现。这些都严重损害了民族的团结和国家的安定。构建民族认同与国家认同的整合模式,是任何一个多民族国家发展所必须面对的一个重大问题。  相似文献   

10.
近年来,香港青年“人心回归”议题再次引起中央与香港各界的强烈关注。“人心回归”议题的背后是国家认同问题,香港青年走低的国家认同存在多方面的原因,但其本质上是发展问题,是香港青年在发展境遇中的自我危机,是个体自我意义感的丧失。为此,应构建和培育以面向未来的认同理念为内核的国家认同提升路径,促进香港青年国家认同提升。  相似文献   

11.
民族主义的概念及起源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民族主义的基础是民族,对民族主义概念的探讨首先要涉及民族的概念。作为一个起源于西欧的概念,近代民族主义的形成过程同时也是西欧民族国家的构建过程,构建民族国家的过程促进了近代民族主义的形成,民族主义的形成又促进了民族国家的建构,二者完全是相辅相成的。民族主义所具有的巨大感召力,以及它在西欧民族国家构建中的成功,对其它的民族和国家产生了强大的示范效应。但民族主义同时又是一把双刃剑,我们应理性地看待它。  相似文献   

12.
经济全球化压力下,国家与市场日益分离,造成现代民族国家治理结构的衰落,福利国家面临解体,而目前尚未出现其功能上的替代物。面对民主国家治理结构的尴尬,哈贝马斯认为民族国家已转变为“后民族国家结构”,这种治理结构从全球化的市场中孕育出政治治理的合法形式,为福利国家解体后资本主义与民主之间的张力找到缓冲点,其中欧盟的形式就是其典范。  相似文献   

13.
阿富汗矿产资源开发:历史、现状及前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阿富汗矿产资源丰富,开发潜力巨大。由于工业基础薄弱、战乱不止等原因,阿富汗矿产的勘探和开发一直步履维艰。苏联曾在阿富汗展开了大规模的地质勘探,掌握了大量一手资料。美国在阿富汗进行反恐战争后,又在苏联前期工作的基础上进行了物探等作业,并对阿富汗矿产资源作了经济评估,以期帮助阿富汗政府争取国际合作,通过矿产开发推动经济发展。总体来说,在阿富汗进行大规模矿产开发还需做进一步的地质勘探工作,而安全保障是必要的前提。对阿富汗的矿产开发应该持积极而慎重的态度。  相似文献   

14.
国家的地理位置决定国家的命运。阿富汗是个地处战略要塞的国家,其地理位置决定了这个国家的历史是曲折的。文章通过对从沙皇俄国到今天俄罗斯对阿富汗政策的梳理,阐述了从沙俄到今天的俄罗斯对阿富汗始终不变的策略就是控刺,使阿富汗永远服务于俄国的国家利益。阿富汗也永远是大国利益的牺牲品。  相似文献   

15.
The paper compares the American and Soviet transformations at Kabul University, Afghanistan, during the 1960s to the 1980s explained in terms of Americanisation and Sovietisation. Using new declassified documents from both American and former Soviet archives, the author reveals that both powers attempted to impose their rival models of university education in Afghanistan. However, resistance on the part of the Afghan university undermined both of their cultural influences, thus causing their policies of reform to eventually fail. The case of Kabul University demonstrates the inability of the superpowers to encourage the formation of pliable students and professors. Despite crucial transformations in the structure, administration apparatus, and content of disciplines, both superpowers were not able to change the traditions and values of professors and students. The university community has been proven to be the main cause for the success or failure of any reforms brought to a university by external powers.  相似文献   

16.
阿富汗于2006年通过了2006—2010年教育发展战略规划,该规划对阿富汗各级各类教育现状进行了分析,根据分析结果对国家整体教育提出了一个为期五年的教育规划,并提出具体的相关发展任务和发展目标,从而对阿富汗全国的教育事业提供一个指导性的框架,加大政府力度,改善阿富汗的教育现状,促进教育事业的发展。文章通过对该规划内容的概括和分析,弥补我们教育史上有关阿富汗国家教育文献资料的空白,推动世界教育尤其是贫穷落后地区教育事业的发展。  相似文献   

17.
毒品问题不仅事关阿富汗的重建,而且事关中亚、南亚地区的安全与稳定。美国在阿富汗开展的禁毒斗争已历时多年,采取了诸如铲除鸦片计划、打击毒贩、培训缉毒人员等计划和行动,但成效并不显著,原因是多方面的。美军即将撤离阿富汗,这势必对阿富汗的禁毒斗争和中亚、南亚地区的毒品走私活动产生影响。文章总结回顾了近年来美国在阿富汗的禁毒行动,并分析了其成效与原因。  相似文献   

18.
小说《追风筝的人》是阿富汗裔美籍作家卡勒德·胡赛尼德的第一部小说,该小说运用了丰富的象征手法。本文试图从阿富汗、哈桑、风筝这三个象征的层面来表现哈桑的勇敢和忠实的高大形象,并进一步揭露和鞭笞种族歧视给人造成的心灵残害。  相似文献   

19.
Training paraprofessionals such as teachers is one of many significant challenges facing Afghanistan??s educational system. This case study focuses on the innovations offered in that regard by BRAC, a large NGO based in Bangladesh that brought its many years of development experience to Afghanistan in 2002 and established itself there as the premier change agent on multiple developmental fronts. Through the use of structured and semi-structured interviews with stakeholders, classroom observations, and extensive document analysis, the authors conclude that by successfully modifying its teacher training programme in Bangladesh, BRAC has been able to develop an approach to teacher training in Afghanistan that may become a showcase example of effective South-South partnership in education. The article concludes by urging adoption of BRAC??s innovations in teacher training and recruitment by other developing nations facing similar challenges.  相似文献   

20.
此研究运用基于项目的研究方法,探讨了新疆乌鲁木齐地区一群维吾尔族初中学生的民族身份认同状况。文章分析了维族学生参与者对于"中国人"、"维吾尔族"和"中华民族"3个概念的认知情况,从而说明作为符号建构过程的维吾尔族学生群体的民族身份认同形成过程的复杂性。文章最后建议,在实践中建构各族群的共同政治认同的同时,需要促进各群体间的不断接触与交流,保障各民族群体在社会生活各个方面的平等发展和自由流动;此外,在多民族传统下的现代国家认同建构过程中,有必要保持认同基础的开放性、包容性和可持续性,突出国民共同的品格、文化抑或理念等属性,避免过分强调地理、历史传统等因素而导致国家认同构建中的"特殊化"、"唯一化"倾向。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