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主体间性是当代人与人之间交往的重要特征,师幼交往作为人与人之间的交往,也是主体间性的交往.从主体间性的哲学视角看,主体间性有两方面的含义:一是主体间的互识,二是主体间的共识.主体间性视域下的师幼交往具有主体平等性、双向互动性、结果互惠性等重要特点.  相似文献   

2.
从课程创生取向看师幼关系的重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课程创生取向是课程实施研究中的新兴取向,创生取向指导下的师幼关系是一种主体间性的关系。师幼主体间性关系的具体表现为:师幼平等、民主、和谐;尊重幼儿在课程实施中的主体地位;重视情感关系的建立;教师重视与幼儿个体的交往。课程创生取向为重新认识、建构新型的师幼关系提供了新视角。  相似文献   

3.
无论是传统的师幼关系还是现代的师幼关系,都受到主客二元对立思维的影响,形成了教师中心主义或是儿童中心主义。这种思维方式下的师幼关系是一种支配与被支配、统治与被统治、塑造与被塑造的关系,这也是师幼关系冲突的主要来源。主体问性是在强调个人主体性的基础之上,充分尊重师幼双方的主体地位,以一种教育交往的方式来消解主客二元对立思维下的师幼冲突,这也是当今社会对师幼关系的新考量、新转向。  相似文献   

4.
信仰是人类生活的理性基础。大学生是中华民族的未来,大学生马克思主义信仰培育问题是一个迫切的时代课题。主体间性超越了传统哲学实践观"主体——客体"二元对立的结构模式,更加强调主体与主体之间的交往和理解关系。本文基于主体间性之于大学生马克思主义信仰培育的重要性,探究了大学生马克思主义信仰培育的思想方法、文化建构和实践方式。  相似文献   

5.
现行师幼关系主体严重倾斜,幼儿教师霸权、粗暴的语言、冷落与歧视的态度呼吁理解型师幼关系的建构。理解型师幼关系对于增加师幼愉快体验、促进师幼共同发展具有积极意义。幼儿教师具有正确的儿童观、良好的品质是建构理解型师幼关系的前提与根本保证;师幼间平等与对话是建构理解型师幼关系的核心要素和必要途径。  相似文献   

6.
从主体间性的学理发展历史来看,它主要研究了主体间精神交往的可能与生成,与师生何以理解的根基有着不谋而合的学理视界。对于主体间性内涵的确认,首先应从以下几方面展开:主体间性是关系范畴,是基于不同主体各种现实或可能的关系;主体间性并不等同于类性,但与类性的关系十分密切,类性是强调人的集约性、群体性和人类性,是主体间性的结果状态;主体间性在它提出之时就蕴涵了"主体-主体"的平等交往关系的意味。  相似文献   

7.
主体间性最初是由德国现象学家胡塞尔首次提出的。作为当代哲学的一个重要范畴,主体间性强调以交互主体性来取代个人主体性,强调主体间关系的平等性、交往性和互动性。从主体间性视域下分析高职服装英语教学中存在的缺失,进而提出优化高职服装英语教学的方法,突出主体性、品味性、互动性、合作性,构建双向互动的服装英语教学模式,激发高职学生学习英语的自主性。  相似文献   

8.
幼儿园教师与幼儿的教育互动,本质上是幼儿园教师与幼儿园的一种教育交往,“教育性”与“主体间性”是师幼教育交往的两大特征。但由于师幼教育互动存在“成熟”与“幼稚”、“施与”与“接受”的不对等性特点,容易导致教育互动偏离教育交往的本质。因而,幼儿园教师的核心素养必须具备理解素养,它至少包含“幼儿的视角”理念、“真正的关爱”情感和“自觉的聆听”研究力三个方面的内涵,它是师幼教育互动回归教育交往本质的重要保障。  相似文献   

9.
主体间性与师生关系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主体间性扬弃传统哲学中的主客二分模式,强调多极主体间的理解和融合。主体间性哲学要求突破二元对立的师生关系模式,建立理解和对话的新型师生关系。  相似文献   

10.
主体间性是当代哲学一个重要的范畴,可以为师生关系的认识提供新的视角。反思当下教育界关于师生关系的认识,存在着“主客二元对立”的误区。从主体间哲学的视角看,师生关系的本真是主体间关系,主体间关系的建构要求实现从对象化活动向交往活动的转变。师生主体间交往具有平等性、双向主体性、相互合作性和精神情感性的特点。  相似文献   

11.
主体间性:师生交往关系的本质属性   总被引:5,自引:1,他引:5  
从广义认识论的视角看,师生关系首先是一种社会关系,是教育社会中教师与学生两主体间的交往关系,主体间性是师生交往关系的本质属性。文章在揭示师生主体间交往关系内涵特征的基础上,提出师生主体间交往关系重要展开的形态和灵魂是对话,师生主体间交往关系建构的核心是理解,关键是欣赏。  相似文献   

12.
主体间性:师生关系的新视角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主体间性是当代哲学一个重要的范畴,可以为师生关系的认识提供新的视角.反思当下教育界关于师生关系的认识,存在着"主客二元对立"的误区.从主体间哲学的视角看,师生关系的本真是主体间关系,主体间关系的建构要求实现从对象化活动向交往活动的转变.师生主体间交往具有平等性、双向主体性、相互合作性和精神情感性的特点.  相似文献   

13.
刘要悟  柴楠 《教育研究》2015,(2):102-109
教学交往先后经历了主体性、主体间性和他者性三种不同的范式。主体性范式通过主体性原则实现主体在教学交往中的支配性地位,但却导致了自我中心化倾向,同时也呈现出交往的知识论特征;主体间性的教学交往范式力图避免主体性范式面临的困境,使交往双方在民主、参与、合作中达成彼此的理解,然而理解却并不能保证接受,而且主体间性在面对情感和价值内容时表现出的无奈也使其成为一种在想象中构建的乌托邦式的交往世界;教学交往的他者转向使同一性哲学的认识主体得以解构,从而确保了交往中他者的他性。他者性教学交往是为了他者并对他者承担责任的交往,它通过重建主体性最终得以完成。  相似文献   

14.
冯建军认为,主体间性教育理论是对以往迷恋于单子式主客取向的主体性教育的纠偏,为教育理论提供了新的哲学范式和方法论原则,从而在新的基础上还原教育的本真。主体间性把教育看作是主体间的交流,从而确证了教育是人本真的生存方式。这种民主、平等、自由、理解、和谐的交流方式,才是真正的民主社会人的生存方式,才是教育中个体生命的一种诗意栖居。主体间性抛弃了主体性的主客关系,把教育过程改造为交往实践的关系,实现了对教育过程的完整认识。学生与教师之间构成的是一种平等的交往关系,反映的是主体与主体间的相互尊重、理解、融合的关…  相似文献   

15.
市场经济以主体的普遍性交往为根本性规定。以往国内主流价值哲学片面强调的主体“为我性”,无法与市场经济的根本性规定相契合。西方学者通过对启蒙理性及主客二元观的哲学反思,关注主体间性,提出了交往理性理论,重构了自康德以来的主体性原则。在加强法制建设的同时,价值哲学只有以主体间性为取向,确立交往理性原则,才能构建市场经济主体生存和发展的良性价值理念前提,才能益于在价值观层面矫正目前国内市场经济主体间诚信缺失、交易成本过大、整体生存环境不佳的现状,推动市场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16.
主体间性哲学的崛起,是西方主体性哲学盛极而衰的产物。主体间性消解了二元对立的话语模式,建立了两个或两个以上主体之间相互理解、双向互动、平等对话的交往关系。主体间性对教育及教育评价的渗透,呼唤着多元评价体系的构建。  相似文献   

17.
主体间性德育的基本内涵及价值取向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主体间性德育是以主体间性哲学为理论基础的,从自身讲,它是对主体性德育的合乎逻辑的发展。主体间性德育关注人的关系性存在,是面向生活,面向实践的教育活动。在主体间性德育过程中,人不但要追求自身的主体价值,也要理解其他主体的价值,建构其他主体的主体性,实现主体间的主体性价值。师生间的理解对话是主体间性德育的中介价值;回归生活世界是主体间性德育的终极价值;提高德育实效性是主体间性德育的基本价值。  相似文献   

18.
现行师幼关系主体严重倾斜,幼儿教师霸权、粗暴的语言、冷落与歧视的态度呼吁理解型师幼关系的建构。理解型师幼关系对于增加师幼愉快体验、促进师幼共同发展具有积极的意义。幼儿教师具有正确的儿童观、良好的品质是建构理解型师幼关系的前提与根本保证,师幼之间平等、对话是建构理解型师幼关系的核心要素和必然途径。  相似文献   

19.
季燕 《教育评论》2013,(4):30-32
师幼体态语言交往对师幼双方都具有重要的意义。本研究采用观察法,对幼儿园师幼体态语言交往的案例进行量化与质化分析,得出师幼体态语言交往的一般特点。即师幼体态语言交往以教师为主导,具有情境性、交互性、教育性和明显的角色特征,不同类型的活动决定师幼体态语言交往的性质,师幼双方在体态语言交往的主题上各有侧重。最后,从教师的角度提出要注意体态语言的有效传达、关注儿童的多维交往,以及善于调控情绪等建议。  相似文献   

20.
现代哲学是主体间性哲学,存在被认为是主体间存在,世界不是客体而是主体,是自我主体与之对话并达到理解的另一个主体。主体间性不是从主客关系而是从主体与主体的关系来规定存在。它体现了这样一种思想:只有把世界(他人与自然)不看做死寂的客体,而看做像自我一样的主体,才是本真的存在,才能最终把握世界和达到自由。也只有把世界(他人与自然)当成主体,才可以在与世界的交往、对话中,克服自我与他者的对立,建立和谐的关系,达到互相理解和自由,这才是本真的、理想的人与世界的关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