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34 毫秒
1.
关汉卿作为元杂剧创作第一人 ,在《窦娥冤》、《西蜀梦》、《蝴蝶梦》、《绯衣梦》等作品中引入了“鬼魂”与“梦兆”情节 ,创造了“鬼魂戏”和“梦兆戏”的范式 ,为中国古代戏剧中“鬼魂戏”和“梦兆戏”的创作 ,建构了典范模式。  相似文献   

2.
潘永铭 《学子》2004,(6):51-52
关汉卿是我国戏剧史上最伟大的戏剧家之一,元杂剧的奠基人。他的艺术成就和实践堪与英国的莎士比亚相媲美。《窦娥冤》是元杂剧中的奇葩,是关汉卿杂剧的代表作。同学们阅读关汉卿作品,不妨从《窦娥冤》人手。下面我分析一下《窦娥冤》,供同学们阅读时参考。  相似文献   

3.
关汉卿的杂剧《窦娥冤》第四折中写到窦娥化作鬼魂申冤诉屈,勇斗仇人,使其冤情终于得以昭雪,取得了胜利。对于本折,非议的人历来不少。有的认为作者写这一折,是画蛇添足,削弱了作品的反封建性;有的认为在这一折中写窦娥鬼魂,宣扬了宗教迷信,削弱了作品的战斗性。笔者以为,第四折是第三折浪漫主义手法的拓展,鲜明地体现了恩格斯所说的“人间的力量,  相似文献   

4.
鬼魂告状     
关汉卿在《窦娥冤》中,第四折或几乎全部都在叙写屈死的窦娥的鬼魂如何诉说自己的不幸和冤枉.  相似文献   

5.
关汉卿的代表作《窦娥冤,》是一部揭露社会现实、感天动地、具有伦理道德观念的悲剧杰作。其悲剧的形成具有多方面的因素,这些因素进而也决定了作品的价值,反映了我国古代悲剧作品的较高成就。  相似文献   

6.
《哈姆莱特》与《窦娥冤》是中西剧坛的两大名剧,都描写了鬼魂复仇问题,都采用了浪漫主义与现实主义相结合的创作手法,借鬼喻人,借鬼魂批判现实。在鬼魂形象的塑造和作品的思想主题、社会意蕴方面都具有共性。  相似文献   

7.
在很多文学作品和影视作品中,作者对鬼魂形象的描写不乏其例。这些文学作品中的鬼魂形象有着共同的特点:鬼魂都具有超人的能力,一反生前的软弱,可以完成生前没有或根本不可能完成的事情。本文通过对关汉卿剧作《窦娥冤》中鬼魂形象的分析,认为文学作品中对鬼魂情节的描写多是对故事的悲剧性的一种冲淡,是作者让故事情节变得更加曲折的一种手段,是不忍心看到主人公的悲剧发展到极端,或者说是为了满足读者的心理需求,也是作者对当时黑暗社会现实的一种写照。  相似文献   

8.
《窦娥冤》是元杂剧中一部经典悲剧,大多数研究者认为此剧表现了关汉卿对封建社会黑暗吏治的批判及对女性节烈孝顺、善良美好及反抗精神的赞美。实际上,《窦娥冤》通过窦娥的悲剧遭遇表现了关汉卿对一味追求功名不顾亲情的儒家功名观的批判,对盲目行孝的儒家孝道观的批判以及对违背人性的儒家贞节观的否定,这种思想意识与元代社会阶层变化导致文人社会地位下降以及关汉卿长期与下层劳动人民的接触有关。《窦娥冤》表现关汉卿强烈的反儒学意识。  相似文献   

9.
关汉卿的杂剧代表着元杂剧辉煌的成就,他的剧本渗透着浓浓的女性关照,凸显着元代女性真实的生存状况:敢于冲破旧樊篱和改变自身命运。《救风尘》《望江亭》和《窦娥冤》三部作品中的主要女性形象赵盼儿、谭记儿和窦娥就是他们中杰出的代表,她们被社会所逼,被政权、族权、父权、夫权所逼,敢于控诉封建社会妇女地位,敢于追求爱情,敢于维护自身的尊严,具有光辉夺目的魅力。本文主要对关汉卿杂剧《救风尘》《望江亭》和《窦娥冤》三部作品中的主要女性形象赵盼儿、谭记儿、窦娥的身份意识的觉醒探析,进而深入剖析女性觉醒带来的社会意义,总结这种意识的进步和局限。  相似文献   

10.
元代著名剧作家关汉卿一生创作了《窦娥冤》、《救风尘》、《望江亭》等六十多部作品 ,在这些作品中 ,他或是描绘元代社会政治的黑暗 ,或是表现人民生活的悲惨 ,或是歌颂被压迫者的斗争精神 ,或是表达对英雄人物业绩的向往 ,关汉卿的杂剧作品以其较高的思想性受到人们的喜爱。  相似文献   

11.
关汉卿是一位伟大的现实主义戏剧家,他笔下的窦娥是一个很丰满的形象。作家通过窦娥的不幸遭遇,运用现实主义与浪漫主义相结合的手法,深刻揭示了中国历史上元朝社会的黑暗。本文拟从真实美、道德美、悲壮美、完整美四个角度分析《窦娥冤》的美学价值。  相似文献   

12.
要求寡妇从一而终的封建伦理道德在本质上是违反人性的。因此,富有人文关怀精神的关汉卿并没有把窦娥塑造成一个维护"寡妇从一而终"的封建伦理道德之节妇形象,而是把窦娥塑造成一个受到中国传统法律文化熏陶的孝顺、善良的妇女形象。在封建社会专制、独裁、司法行政合一的司法体制下,刑讯逼供的封建证据制度是造成窦娥冤狱的重要原因,清官意识是窦娥申冤的精神寄托。  相似文献   

13.
窦娥和祥林嫂是中国文学史上最具典型意义的两个妇女形象,她们身世地位相似,都是悲剧命运,黑暗的封建社会和吃人的封建礼教,剥夺了她们生存的权利。关汉卿怀着激愤之情,将抨击的矛头直指封建政权,鲁迅以悲悯之心,借祥林嫂的不幸,广泛而深入地挖掘了广大妇女悲剧命运的社会根源和思想根源。妇女要获得真正的解放,必须首先取得政治上的翻身,经济上的独立,必须推翻封建制度,必须进行深沉韧性的战斗。  相似文献   

14.
关汉卿是中国古代伟大的悲剧作家,他走出了一条不同以往儒生君子的人生之路,亲躬戏剧创作和表演,以自己多方面的艺术实践和探索,为中国古代悲剧的发展提供了丰厚的艺术营养。其悲剧创作的艺术视野,同元代社会的主要矛盾紧密联系,无论从创作思想的确立,情节结构的安排,悲剧形象的塑造,还是对悲剧结局的把握等方面来看,关汉卿对中国悲剧的影响都是深远的,作为中国古典悲剧之父,他是当之无愧的。  相似文献   

15.
关汉卿杂剧,塑造了一批活生生的妇女形象。她们具有独特鲜活的形象特征,生活在元社会的最底层,饱受欺压侮辱,却敢于抗争,以其勇敢和智慧的斗争,赢得了最终的胜利,倾注了作者的阶级感情。  相似文献   

16.
关汉卿杂剧创作中以关公事迹为主要内容的剧目充分反映了宋元以降,社会上普遍存在的关公崇拜文化现象,并展示出鲜明的"华夷之辨"题材倾向,在艺术表现上则以通俗、生动见长,有"曲尽人情"之妙。  相似文献   

17.
关汉卿、马致远均为元杂剧大家,成就斐然,然两人杂剧创作异态纷呈。本试以“铜豌豆“和“马神仙“概括两人杂剧创作倾向之不同,并从直面现实人生与追步神仙逍遥、女性主义情结与男权封建色彩、酣畅淋漓激切与委婉曲折平淡和关注普通百姓与聚焦风流名士四个层面来具体比较。  相似文献   

18.
关汉卿的杂剧《单刀会》将史书中鲁肃从容英武的某些表现挪写在关公身上,但并没有将鲁肃写成一个反面人物,相反,在作品中,关公、鲁肃,以及乔公、司马徽等,共同构成了元初特定社会背景下的士人复杂心理。作者在这一层面的努力,更甚于复原历史故事本身。  相似文献   

19.
莎士比亚的《哈姆雷特》和关汉卿的《窦娥冤》在真实地反映了当时社会冲突的同时,也自然而然地流露出悲剧的女性形象。自我主导权和生命权的沦丧流露出女性形象脆弱的一方面;外力横加的权欲和物欲流露出女性形象婚姻爱情之本质,最终使得女性形象或成为男性掌控的政治争斗的殉葬品,或难逃无助宿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