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46 毫秒
1.
周丽燕 《学语文》2004,(1):11-11
《我的呼吁》的作者是法国神学家、哲学家、医生史怀哲。1875年,阿尔贝特·史怀哲(又译阿尔贝特·斯韦泽)出生于法国南部凯塞斯堡地区一个路德派宗教家庭。他先后获得了巴黎大学哲学博士和科学博士,担任了斯特拉斯堡神学院院长职务。而出乎人们意料的是,他竟然在1900年放弃了神  相似文献   

2.
史怀哲(Albert Schweitzer,1875-1965),又译阿尔贝特·史怀泽、阿尔贝特·施韦泽,法国神学家、哲学家、医生,"敬畏生命"伦理学的创立者,爱因斯坦称之为20世纪西方世界惟一能与甘地相比的具有国际性道德影响的人物.  相似文献   

3.
艾伯特·史怀哲(AlbertSchweitzer,1875-1965),法国著名的哲学家、神学家、医学家、音乐家,“非洲之父”,1952年诺贝尔和平奖获得者,20世纪划时代的人道主义者。他二十五岁就获得神学和哲学博士。二十九岁时,他放弃了蒸蒸日上的学术地位和演奏生涯,重新进入医学院学习。1913年,史怀哲完成心愿后,携妻子海伦(Helene)远赴法属的赤道非洲,建立了史怀哲医院,为非洲人民奉献爱心。在  相似文献   

4.
敬畏生命理论是由德国思想家阿尔贝特·史怀哲提出的。现在,这一理论正广泛应用于世界和平运动和环保运动中,并且作为一种对待生命的思想,也在许多国家的学校教育中进行传播。本文在此引用这一理论,旨在探讨这一理论所蕴含的道德教育思想,以期为我国道德教育的研究提供新的视角。  相似文献   

5.
1913年,38岁的史怀哲已拥有了三个博士学位,前程似锦,但他抛弃了一切所有的,从法国赶往未开化的黑暗大陆——非洲,为黑人义诊。史怀哲刚踏上非洲土地,映入眼帘的是白人欺压黑人的情境及黑人种种悲惨的生活,比如黑人生病求巫不求医,当然也无医可求。史怀哲的第一个大手术是为脱肠而引起肠闭塞的病人开刀,以往  相似文献   

6.
1913年,38岁的史怀哲已拥有了三个博士学位,前程似锦,但他抛弃了一切所有的,从法国赶往未开化的黑暗大陆——非洲.为黑人义诊。史怀哲刚踏上非洲土地,映入眼帘的是白人欺压黑人的情境及黑人种种悲惨的生活,比如黑人生病求巫不求医,当然也无医可求。史怀哲的第一个大手术是为脱  相似文献   

7.
1913年,38岁的史怀哲已拥有了三个博士学位,前程似锦,但他抛弃了所有的一切,从法国赶往未开化的黑暗大陆——非洲,为黑人义诊。史怀哲刚踏上非洲土地,映人眼帘的是白人欺压黑人的情境及黑人种种悲惨的生活,比如黑人生病求巫不求医——当然也无医可求。史怀哲给病人做的第一个大手术是为脱肠而引起肠闭塞的病人开刀。以  相似文献   

8.
1913年,38岁的史怀哲已拥有了三个博士学位,前程似锦,但他抛弃了一切所拥有的,从法国赶往未开化的大陆——非洲,为黑人义诊。史怀哲刚踏上非洲的土地,映入眼帘的是白人欺压黑人的情境及黑人种种悲惨的生活,比如黑人生病求巫不求医——当然也无医可求。  相似文献   

9.
史怀哲,德国医学家、哲学家、神学家,是20世纪人道主义精神划时代的伟人。史怀哲多才多艺,少年得志。然而,年轻时的他放弃了一切既得利益和地位,毅然花费七年时间从头学医。学  相似文献   

10.
尊重     
尹玉生 《中学教育》2006,(12):59-59
在著名学者及人道主义者艾伯特·史怀哲先生去世的几年前,他在美国的几位朋友在一家高档餐馆为他举办了一个小型的生日宴会。晚餐过后,女服务员为他端上了一个精致的生日蛋糕。等史怀哲先生吹灭了蜡烛之后,朋友们将刀递给他。让他分切蛋糕。参加宴会的,包括史怀哲先生在内,共有七个人,都是具有相当影响力的人物。朋友们发现,史怀哲先生将蛋糕切成了八份。没有人对此提出异议,他们知道,年迈的老先生一定查错了人数。史怀哲先生  相似文献   

11.
1875年,阿尔贝特·史怀泽(又译阿尔贝特.施韦泽)诞生于德、法边界阿尔萨斯省的小城凯泽尔贝格。在二十世纪,此地数易其主。史怀泽前半生持德国护照,现在人们称其为法国思想家。阿尔萨斯人素操德法双语,因此,他惠益于德、法两种化。史怀泽出身于牧师家庭,他的父亲、外祖父、舅舅都是基督教新教的牧师,在宗教环境中长大,童年时代。父亲每天晚上真诚朴实的祈祷,给予他终生的精神支持.使他毕生坚持基督教道德信仰。[第一段]  相似文献   

12.
法国人阿尔贝特·史怀泽,被爱因斯坦称为20世纪最伟大的人物之一,创立了“敬畏生命”的伦理学。他认为,敬畏生命,生命的休戚与共,是世界上的大事。“善是保存和促进生命,恶是阻碍和毁灭生命。”如果我们摆脱自己的偏见,抛弃我们对其他生命的疏远性,与我们周围的生命休戚与共,和睦相处,那么我们就是道德的。只有这样,我们才是真正的人。  相似文献   

13.
陈惠萍 《文教资料》2012,(28):41-42
不同时代,不同层次的人,对生命的认识都大不相同。个人的悟性和修养不同,当然对生活的认识就不同,从而人生观、价值观就完全不同。从实体中来看,就是对人做事的方式和理性认识不一样。在徐中玉、齐森华主编的第九版《大学语文》第十单元中,罗家伦的《生命的意义》、冰心的《谈生命》、阿尔贝特·施韦泽的《敬畏生命》三篇文章从不同角度进行了深刻的阐述。  相似文献   

14.
爱上了不该爱的人,使年轻的维特陷进了感情的深渊之中,难以自拔。这既给他自己带来了无穷的烦恼,也成为阿尔贝特和夏绿蒂婚姻中的阴影,并且破坏了维特与阿尔贝特之间的友谊。其实人与人之间的感情可以有很多种,并非只有能够彼此占有的爱情才是值得珍惜的。爱不该成为一种负担与苦恼;爱一个人,就应该为对方的健康、幸福与快乐而祝福。这样的爱才更加真诚、才可以恒久不渝、才能够得到升华。  相似文献   

15.
章国华 《学语文》2007,(2):15-15
再三品读人教版高中教材中史怀哲的《我的呼吁》,我想如果我们能真正透过文字表面的信息而捕捉到潜在文本的精神内涵和思想容量的话,那我觉得我们便可以深切追问史怀哲生命伦理内在的悲凉与深遂。他一生人道主义的行为也不得不让我们坚信,所有最具有震撼力的呼吁都来自心灵的冲击,所有最具魅力的演说都来自于行动的证明。  相似文献   

16.
史怀哲“敬畏生命”的生态伦理学认为一切生命不仅有价值,而且是神圣的.他把这看成是逻辑和思想的必然结果.他强调人类与其他各种生命形式之间休戚与共的关系,他所遵循的“不伤害生命”或“善待其他生命”等基本原则,与世界上其他宗教和文化的根本信念是一致的,如基督教、印度教、佛教、儒家和道家等,尽管理论上稍有不同.史怀哲还以自己一生都在非洲热带丛林里进行医疗事业的传奇经历,亲自实践着他的这一生命伦理理念,全身心地、多方面地努力追求敬畏生命的道德生活.  相似文献   

17.
《法国律例·民律》是法国传教士毕利干及其助手译介到中国的第一部近代西方民法著作。该书介绍了平等、自愿、诚实信用等近代西方民法的基本原则,也让中国人了解到许多与传统法律不尽相同的法律规定,并译定了一批民法学术语。由于汉语水平的限制,《法国律例·民律》晦涩难懂的语言严重制约了该书的流传。但是,《法国律例·民律》对于近代中国社会的影响,仍然值得我们予以关注。  相似文献   

18.
挑战新世纪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提出,21世纪人们面临的“首先是道德与伦理的挑战”。鉴于此,许多有识之士明确指出:为新世纪培养的人材不是让他成为出人头地的人物,而是让他成为高尚的人物。向着这个目标培养的孩子,可以前途无量;否则,孩子就会走入歧途。可见,培养新世纪人材的标准首先定位于德。为什么将德置于如此重要的地位呢?仅从孩子成材的角度看,无论将来从事哪方面知识的学习,也无论从事哪项专业的工作,都需要具有充分的热情。有了热情才能产生学习、工作的动力。而这种热情又源于何处呢?诺贝尔奖获得者、著名法国医生史怀哲说:“没有比服务人类更…  相似文献   

19.
在教授高一语文第一册第三单元《我的呼吁》一文时,当我用多媒体放出一张非洲难民(半裸上身)的图片时,有几个学生竟然以此打趣,嬉笑;当我又放出一张很多非洲人排队等候在史怀哲医院门前看病的图片时,竟有一个学生突然冒出一句:"得挣多少钱?"这竟是我教的学生说出的话,我的心为之一颤。面对同类的悲惨遭遇他们非但不同情,还能嗤嗤地笑出来;面对史怀哲把毕生的精力都无私地用在了非洲的医疗  相似文献   

20.
茜勒维·高利耶(Sylvie Coellier),为法国普罗旺斯大学艺术系主任,教授,博士生导师,研究领域涉及雕塑、装置艺术、行为艺术、影视艺术、艺术史、当代艺术评论,是法国当代前卫艺术领域中少有的专家之一。接受北京师范大学邀请,茜勒维.高利耶教授于2011年4月26日在北京师范大学报告厅做了题为《近三十年的法国当代艺术》的演讲。在欧洲文化背景中,法国艺术有什么样独特的艺术风格?法国艺术家为当代国际艺术做出过什么样的贡献?茜勒维·高利耶教授通过介绍和评价近三十年的法国艺术家的艺术创作和法国艺术家对社会、人生的思考,回答了这些问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